百年前,中国差点就废除了几千年的“中医”,幸亏有这样一批人

文 / 山川文社
2019-12-03 16:12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它曾经拯救了无数华夏先民的生命,延续了中华文明。它最早起源于神农尝百草这类上古传说之中,历经了五千多年的实践检验,有着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当今世界上,可以与西方医学相抗衡的东方医学代表。除此之外,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到了近代,清政府因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原因,在西方列强的打击下屡战屡败。痛定思痛后,很多中国传统的东西都被无情的抛弃了。作为国粹的中医,也被一些崇洋媚外的中国人所嫌弃,西医大有要取代中医的势头。特别是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甚至还动过要取缔中医的念头。当然,在中医药界元老和广大老百姓的反对声中,国民政府不得不收回成命。

民国时期非常的著名中医人士大约有四、五个,他们在发挥中医作用、捍卫中医尊严方面,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这些名医是:萧龙友、孔伯华、汪逢春、杨浩如、施今墨等,他们是值得中国人尊敬的一批人。在放弃取缔中医后,民国政府也为自己找了个台阶,对从事中医的人提出了条件,即:要有从业资格证,必须经过考试等等。

当然了,医生毕竟是要救人的,中医所学的知识肯定是不能含糊的,所以,考试中心的人必须得是中医的泰山北斗。因此,在新成立的考试委员会中,上面提到的那几位名医正是其中的委员,由他们来判定考试的人是否符合行医条件。国民政府的这一番操作,既让自己下了台,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医的正规化发展,可以说,还是有贡献的。

但是,虽然近代中国的中医仍然很受欢迎,但是,毕竟从业人员还是很多的,并不是每一个从事中医的人都能够赚大钱。大部分的人只能混口饭吃,只有那些有名的中医,才有比较高的诊疗费。比如:上文提到的那几个有名的中医,他们家的诊所每天都聚集着一大批人,每次诊疗费用需要一块大洋,要知道,当时的一块大洋就足够平民人家十多天的生活费用了。

当然,也不用嫉妒,这一行都是凭本事吃饭,挣得也是辛苦钱。

有一些不知名的中医,他们看病也不是没有效果,只是名气不大,很少有人去,去了的话,他们收费也很低,比较适合穷人看病。

这几大名医各有各的长处,比如说,最擅长治疗温热疾病的中医大夫是孔伯华,他用药特点也很显著,很多方子里都会加一样药物——石膏。因为,石膏的特性是凉性的,正好可以放到中药里,以此来治疗患者的温病。因为,用石膏用的比较多,这位孔医生的外号竟然被叫做“孔石膏”。当然,擅长治疗温病的并不止孔伯华一人。

另一位名医汪逢春,也是比较擅长治疗温热疾病的,他不但实践经验丰富,而且,还有很多著作,都是总结自己治疗温病的经验名篇,可谓是一个全才。这几个名医当中,因为,都懂得养生之道,而且,又时常会给自己弄一些药物进行调理,所以,大都活的比较长,其中,有一位还活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算是活神仙了吧。

这几大名医对于中国社会还是有贡献的,他们利用自己高超的中医技术,挽救了很多中国人的生命,以实际行动展现出了自己的爱国之情。同时,他们中的一些人还开办了中医学校,希望将自己的中医技术传授给更多的中国人,让中医能够后继有人。比如:北平最早的中医医院就是五大名医中的杨浩如开办的,名医孔伯华也参与了这件事,希望能将毕生所学教授给学生。

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开下去。不久,施今墨先生又再次燃起开办中医学校的热情,开办了华北国医学院,招收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吸引了大批中医精英人才。当然,当时的招生规模还是比较小的,也就几十个人,但是,这些人大都学了真本事,后来,都成为了一方的名医。中医因为有了这些名医来撑门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于老祖宗的中医还是比较尊重的。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中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其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西医毕竟是近代以来新兴的一门医学,而且,是源于那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所以,受到了一些上层精英的青睐。上层精英们西化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生病用西医也展示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即:向往西方国家的那种生活方式。当然,因为中医的群众基础过于庞大,西医也无法将中医彻底赶出中国。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也在发展,也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欢迎。

此外,中医、西医都有各自的特点,中医疗效稍慢一点,西医疗效稍快一点。但是,中医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治疗疾病的根本,让疾病不再发生,副作用比较小。西医虽然方便快捷,但是,西医的副作用有时候比较大,这一点不是谁都能够承受得起的。因此,中医、西医相结合才是未来的大趋势,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持续努力的。

参考资料:

【《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中医》、《北京城“四大名医”》、《中国最早的中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