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赛美教授:中医治感冒有效好方大总结
图*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
一年四季,尤其季节转变之时,外感发病率尤其高,如今,寒冬已至,外感病人日渐增多。
有人说,现在的中医师没有几个会治感冒,又有人说,感冒7天即可自安。
为什么说一个可以自安的感冒,有时候却那么难治呢?
今天,小师妹整理了李赛美教授对于《伤寒论》中风寒外感病辨治大总结,以及临床病案精选。希望能给临床中医师带来新思路。
本期教学内容摘自第三期“讲透经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班,
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讲授的《<伤寒论>与风寒外感辨治探讨》中的部分精彩内容。
《伤寒论》太阳病辨治
本证:太阳表证,太阳里证
太阳表证:中风表虚证、伤寒表实证,表有郁轻证
太阳里证:蓄水证、蓄血证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病位:太阳经、腑
病性:表寒证
治法:汗
1汗法考究
发汗一时许,手足俱周,微似有汗(遍身挚挚)
一服汗出止后服
若不效更作服
再不效,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酒酪、臭恶等物
2汗法分级
取汗:桂枝汤
峻汗:麻黄汤
小汗:桂枝麻黄各半汤
微汗:桂枝二麻黄一汤
3汗法分经
除太阳之汗,另有:
阳明之汗: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葛根芩连汤
少阳之汗: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小柴胡汤加桂枝
太阴之汗:桂枝汤、桂枝人参汤
少阴之汗: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厥阴之汗:小柴胡汤
4汗法兼治
兼湿热: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兼寒湿:五苓散(热多欲饮水者)
兼痰热:麻黄升麻汤
兼风湿: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
兼燥热:大青龙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兼寒饮:小青龙汤
兼正虚:小建中汤
5汗法有序
先表后里
表里双解
先救其里
6汗法运用
表证
皮肤病变
疑难病变(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案例举
1持续白天发热一年案
王某某,女,71岁,安徽人。
初诊2016-10-13:
主诉与病史:持续低热一年余。
患者于2015年8月因外感发热,体温达38.5°C,伴有鼻塞流涕等症状,予服用西药治疗,感冒症状痊后仍有持续性低热,至今一年余,于当地服用中药治疗,效果不佳。
刻诊:每日晨起8时许,自觉后背发热明显,体温波动在37.2~38°C。
伴五心烦热,无恶寒,无汗出,至下午6时发热自退,期间状如常人。
下肢乏力,行走无力,口渴欲饮半夜需要起床喝水。
头晕耳鸣,有发作眩晕一次(具体时间及症状病历未详细记述)。
纳眠可,多梦,小便频数,大便调。
舌脉:舌暗红,边有齿痕,苔薄白,根厚腻,脉沉细。
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否认其他慢性病病史。
血压:126/ 77mmHg
处方:桂枝二越婢一汤合猪苓汤
桂枝10g,白芍10g,黑枣10g
炙甘草6g,麻黄5g,生石膏15g
猪苓10g,茯苓20g,泽泻20g
滑石20g,阿胶5g,生姜10g
共3剂
二诊2016-10-19:
诉服药后症状改善,后背发热感不明显。口干改善,情绪急躁也好转。
刻诊:无特殊不适,中午时仍觉后背稍有发热,纳眠可,小便频,大便可
舌暗红,苔薄黄,右脉关浮滑,左脉沉略滑。
处方同上:
桂枝10g,白芍10g,黑枣10g
炙甘草6g,麻黄5g,苦杏仁10g
生石膏15g,猪苓10g,泽泻20g
滑石20g,阿胶5g,茯苓20g
共5剂
三诊2016-10-24:
服上剂后小便次数减少,后背灼热感及烦躁感缓解。
刻诊:下午2点半自觉发热最严重,量体温37°C,无恶寒汗出,晨起口干明显。
饮水多,喜饮暖,仍有耳鸣,余无不适。
纳眠可,小便偶有失禁感,尿频减少,每次尿量增加,大便成形,正常。
(患者诉:小便失禁多年,长期用纸尿垫,此次服药后明显改善)
舌脉:舌偏暗,苔薄黄白,边有齿印。右脉寸关浮滑,左脉沉滑,微弦。
处方:
桂枝10g,白芍10g,黑枣10g
炙甘草6g,麻黄5g,苦杏仁10g
生石膏15g,猪苓10g,茯苓20g
泽泻20g,滑石20g,阿胶10g
淫羊霍15g,砂仁6g
共5剂
按语
原文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此案属《伤寒论》中表郁轻证,特点有二:
其一:
患者病缘于外感;虽服西药肺系症状改善;
但发热一年未除、无汗且手足心热伴心烦;发热与白天阳气盛衰相关;
表明日久邪微,以其不得小汗出,表郁不解,同时考虑太阴中风,手足自温,系在太阴,少阴肾阴不足。
其二:
患者小便数。
口渴多饮,伴眩晕,舌暗红、根厚腻。为膀胱气化失司,津不上承,而成阴虚水热互结之势。
膀胱不利,卫行受阻,营卫失调,亦可出现脉浮发热。
而脉反沉细,为里虚。
与患者年长,病久耗伤气津有关。
故治以微汗兼清里热,佐利湿养阴。立足于太阳经腑,兼护脾阳和肾阴。寓扶正祛邪之意。
肺为水之上源,下病上取,此患者小便不利,实系太阳机枢不利,导致膀胱气化失司。
2反复夜间发热一月案(老年肺炎)
杨伯,89岁,新会人。
2016-10-3初诊:
主诉及病史:反复发热一月余,加重一周。
一月前患肺炎。当时血象偏高(N:73%),当地给予头孢类抗生素治疗一周,病情稍有改善。
近日因清洗池塘,站立水中一小时,稍后头晕,双下肢乏力,近一周每日夜间出现恶寒发热,体温38℃,自服退热药汗出热减,伴精神疲乏、白天嗜卧、无汗不渴,咳声低沉无痰,无气喘,胸闷,纳食之味,大便近两日偏干。
夜尿多,心烦,情绪低落。平日怕风寒,近日体重下降5斤。
查:舌淡紫有瘀斑,苔中心黄厚腻。脉左关弦紧,寸、尺弱;
右涩,浮若如丝。咽微赤。
患者平素有烟酒嗜好。
高血压病10余年,一直服药, 血压控制良好。
有糖尿病史,未服降糖药,FPG7mmol/l左右。ECG示S-T改变
辨证:表邪未解,肾阳不足,湿热兼瘀。
处方一: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葛根芩连汤合茯苓四逆汤:
炙麻黄6克,熟附片10克(先煎),细辛6克
茯苓20克,炙甘草6克,干姜10克
黄连10克,黄芩10克,葛根30克
柴胡10克,赤芍20克,山萸肉30克
西洋参、红参各10克(另煎兑服)
3剂
处方二:
桂枝10克,炙麻黄6克,白芍20克
生姜15克,大枣10克,炙甘草6克
瓜蒌皮15克,薤白10克,法夏10克
苇茎15克,桃仁10克,生苡米30克
浙贝10克,仙灵脾30克,柴胡10克
黄芩10克
5剂。
一、二方交替服用,每日1剂,分3- 4次服用。
附:患者儿子反馈信息:精神明显好转,发热减轻。再索方。
拟小柴胡汤合青蒿鳖甲汤,引邪外达。
按语
该病的治病思路是留人治病,患者的脉象不好,年岁太大,病程太长,故先用温阳固肾的方法先把人留住,再用苇茎汤清肺热,患者有痰热蕴肺,西医诊断为老年肺炎。
最后用柴胡剂,病程较长,伏邪在里,故用青蒿鳖甲汤,引邪外出。青蒿与柴胡相配,退烧的效果非常好。
外感治疗的难点,往往在于外感的单纯性,当我们患病的时候,往往是基于自身的体质,因此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各有不同。
故,临床治疗外感,最重要的是诊病思路与辨证能力。
李赛美教授把《伤寒论》中外感的治疗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总结,如果我们能纯熟的运用到临床,日后遇到复杂的病证也能保持清晰的思路,层层剥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