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不要忍,查清原因好施治
痛经不要忍,查清原因好施治
聊城市中医医院/庞保珍
月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痛或其他不适,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者,被称为痛经。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的 90% 以上;继发性痛经是指盆腔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多见于生育后与中年女性。
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与多发病,特别是未婚女青年及月经初期少女更为普遍。痛经的表现主要是经期或行经前后,下腹部胀痛、刺痛、隐痛、坠痛、绞痛、痉挛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疼痛常蔓延至腰骶背部,甚至涉及大腿,并伴有全身不适表现,如乳房胀痛、胸闷烦躁、肛门坠胀、头痛头晕、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腹泻腹胀、腰腿痛等,严重者可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冰凉甚至昏厥,严重影响了工作与学习,使女性的生活质量大为降低。
原发性痛经一般均发生在有排卵的月经,因此青春期少女在初潮后 1 ~ 2 年内由于月经是无排卵的,所以一般都没有明显不适表现,仅有轻度不适。初潮 1 ~ 2年后月经开始有排卵,疼痛就会变得严重起来。如一开始即出现规律性痛经或到 25岁后发生痉挛性痛经,应考虑有其他疾病存在(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痛经大多开始于月经来潮或在阴道出血前数小时,常为痉挛性绞痛,在剧烈疼痛发作后转为中等度阵发性疼痛,持续12 ~ 24 小时,经血外流通畅后疼痛逐渐消失。
月经,你为何要痛
那么,哪些疾病会引起痛经呢?
能导致痛经的疾病,一般都是生殖器官的疾病,即前面所讲的继发性痛经,常发生在生育之后,患者多是中年女性。根据病史、妇科检查与必要的辅助诊断方法,明确痛经是由何种妇科疾病引起的并不困难。
(1)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长在了子宫腔以外,如子宫肌层、卵巢或盆腔内其他部位。异位的子宫内膜同样受卵巢激素的影响出现周期性的变化与出血,但经血不能外流而导致疼痛。
(2)子宫腺肌病:指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痛经是它的典型表现之一,如果不治疗,疼痛会越来越重,并且还有可能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部分病人合并有不孕,子宫呈均匀性增大,质地较“韧”。
(3)子宫肌瘤:患有子宫肌瘤不一定发生痛经,但黏膜下肌瘤会因为子宫收缩而引起患者发生痉挛性疼痛,并伴有月经过多、经期延长或不规则阴道流血等表现,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子宫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表面光滑或有结节状突起。
(4)慢性盆腔炎:主要由于在月经期盆腔充血或诱发炎症急性发作而导致疼痛,多数患者有不孕不育与急性盆腔炎病史,且子宫多为后位,活动度差。
(5)生殖道畸形:各种各样生殖道畸形均可以造成痛经,主要患病人群是青春期少女。
(6)宫内节育器:有些使用宫内节育器的女性也常发生痛经。这类痛经是由于子宫内膜产生了过量的前列腺素,或者是放置的节育环刺激子宫肌肉的收缩,引起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尤其是环的位置不当或过大,更容易导致子宫收缩,引起痛经。
(7)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这是一种由慢性盆腔静脉瘀血引起的女性内生殖器官疾病,患者常有盆腔坠胀、下腹部及腰部疼痛,并常伴有月经量过多、白带增多与痛经。
值得警惕的是,劳累、性交、久坐、久站后或便秘时,痛经表现往往会加重,有的患者还有乳房胀痛与膀胱、直肠刺激等感觉;此外,痛经还和精神因素有关,有些女性对疼痛过分敏感也易发生痛经。
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认为月经病尤其与肾关系密切,也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相关。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虚证导致气血运行不顺,造成痛经。因此,调经以补肾、健脾、疏肝、调理气血为主。
总之,引起原发性痛经的原因多是因为女孩子精神紧张、感觉过敏;体质较弱也易产生痛经,改善体质后痛经症状也就缓解了;由于子宫位置不良等原因造成经血潴留也是痛经的常见原因,怀孕后症状一般都会消失。继发性痛经是由生殖器病变引起的,尤其是生殖道的畸形、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盆腔炎,因此,较严重且顽固的痛经要及时诊治,最好采用中医中药治疗。
为何婚后也会痛经
对于女孩子痛经,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结婚以后就自然不痛经了。那么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一般说来,年轻女孩子初潮 1 ~ 2 年内出现痛经,即原发性痛经,可能与子宫的位置有关,例如子宫过度前倾或过度后倾等。经血与剥脱的子宫内膜,不能顺利地经子宫颈口流出,是引起痛经的主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在怀孕分娩后部分病人会有所改变。因为女性分娩后,子宫口会变得松弛,经血与剥脱的子宫内膜容易排出,所以痛经会消失。
但是,能引起痛经的原因有很多种,如子宫发育不良或畸形(双角子宫、子宫纵膈等)、阴道畸形、处女膜狭小、骨盆肿块、附件炎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均可以造成痛经。因此,女性如果有痛经的表现,不能消极等待通过结婚与生育去改善,而应该去正规医院妇产科就诊,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检查,这不仅是为了减轻疼痛,同时也是为了早期发现与治疗能引起痛经的疾病,以保证以后正常地生育。
另外,为了防止痛经的发生,应该特别注意的是:经期要调节情志,放松心情,保持稳定与良好的情绪,避免剧烈运动与过度劳累,避免盆浴与游泳,忌生冷食物等。
痛经的治疗
(1)气滞血瘀证:经前或经期下腹胀痛,拒按,经量少,色紫暗有块,块下痛减,伴胸胁、乳房作胀,舌质暗或边有瘀点,脉弦或弦滑。应理气行滞、逐瘀止痛。可用中成药七制香附丸。
药膳 二花调经茶(《中医药膳学》引民间验方):月季花 9 克 ( 鲜品加倍 ),玫瑰花 9 克 ( 鲜品加倍 ),红茶 3 克。
制法与用法:上三味制粗末,用沸水冲泡 10 分钟,不拘时温饮,每日 1 剂。连服数日,在经行前几天服用。
(2)寒凝湿滞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拒按,经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身痛,恶心呕吐,舌淡暗,苔白腻,脉沉紧。应温经祛寒、活血止痛。可用中成药少腹逐瘀丸。
药膳 三七生姜蒸鹌鹑:鹌鹁 1 只,三七粉 1 ~ 2 克,生姜 30 克,肉桂 10 克,陈皮 10 克,食盐、味精少许。
制法与用法:将鹌鹑去毛及肠杂,洗净切块,用生姜、肉桂、陈皮、三七粉同置瓷碗中,加入食盐少许,上锅隔水蒸熟,调入味精即成。食肉饮汁。
(3)湿热瘀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疼痛,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延长,色暗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带下量多,色黄质黏有臭味,或伴低热起伏,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应清热除湿、化瘀止痛。可用中成药金鸡胶囊。
药膳 薏苡木耳粥:薏苡仁 60 克,黑木耳 6 克,粳米 60 克,盐 5 克,味精 2 克,香油 3 克。
制法与用法:将薏苡仁洗净捣碎,黑木耳、粳米淘洗,同入煲内,加水适量,共煮为粥。粥熟后调入盐、味精、香油,温热食之,日服 2 次。
(4)气血虚弱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揉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食欲不振,舌淡,苔薄。应益气补血、活血止痛。可用中成药复方阿胶浆。
药膳 归参炖母鸡(《乾坤生意》):当归身 15 克,党参 15 克,母鸡 1 500 克,生姜、葱、料酒、食盐各适量。
制法与用法:将母鸡宰杀后,去掉杂毛与内脏,洗净;再将洗净切片的当归、党参放入鸡腹内,置砂锅中,加入葱、姜、料酒等,掺入适量的清水,武火煮至沸后,改用文火炖至鸡肉熟透即成。可分餐食肉及汤。
(5)肝肾亏虚证:经后小腹隐痛,月经色淡,量少,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脉沉细。应滋肾养肝、缓急止痛。可用中成药坤宝丸。
药膳 鳖鱼补肾汤 (《补药与补品》):鳖 1 只,枸杞子 30 克,怀山药 30 克,女贞子 15 克,熟地黄 15 克。
制法与用法:将鳖去肠杂及头、爪,洗净,与诸药共煮至肉熟,弃药调味。食肉饮汤。
痛经的预防
1.合理膳食:虽然健康的饮食无法直接消除痛经,但却能改善全身的健康状况,保持每日营养的均衡。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过甜或过咸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使肠胀气并且蠕动迟缓,应适量多吃一些蔬菜、水果、鸡肉、鱼类等,并尽量少吃多餐。
2.适量补充钙、钾与镁:钙、钾与镁等能帮助缓解痛经。有研究发现,服用钙剂的女性,比未服用者发生痛经的概率要低;镁帮助身体有效地吸收钙,因此不妨在月经前与月经期间,适量增加钙、镁的摄取量。
3.适量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经期保健,对于有痛经的人来说,可减轻心理上的压力,驱除精神上的紧张,缓解子宫痉挛的程度,有利于痛经的缓解。当然,月经期的体育锻炼要讲究科学方法,不要剧烈运动,同时要注意缩短锻炼的时间,放慢速度,减少运动量,一般以不感到特别劳累为宜。
4.注意经期卫生:为避免痛经,在月经期间还应注意外阴部清洁卫生,尤其禁止使用阴道药物与坐浴,更要避免不洁性生活,同时要注意避孕,尽量避免宫腔操作。
5.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消除对月经的紧张、恐惧心理,解除思想顾虑,心情要愉快。
痛经患者秋冬保健
天气变冷后,不少女性会出现痛经,或原有痛经更加严重。秋冬季痛经多是女性个人体质虚寒,或不良生活习惯使喜温的子宫受凉导致。所以冬季痛经患者也会增多,其中尤其以未婚女性最为多见。寒冷是痛经的“催化剂”,因此,做好寒冷天气经期保健非常重要,特别是经常痛经的女性,更应该注意冬季经期保健。首先,衣着不能太单薄,特别在月经期,更要注意保暖,以改善全身与子宫的血液循环;其次,要科学锻炼,增强体质,增强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所谓“动则生阳”,即平日多适量运动,能调畅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使全身温暖;在饮食上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温热食物,如牛肉、羊肉等,少食寒性食物,忌食冷饮;每天坚持用热水洗脚,防止“寒从脚起”,如采用适当的中药浴足则效果更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主办
零售价:RMB16元
邮发代号:82-654
所载方药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本文编辑:秀泷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