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活血化瘀用黄芪,用量灵活,效果出人意料
人们常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当然,中医不传之秘不仅仅在于剂量,其实方药的配伍也一样神奇,加减变化可谓是千变万化,大有“一药一世界,一方一菩提”的感觉。但是,中药的用量的确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很多方药的量效关系往往会让人们匪夷所思,为什么稍微调整了一下剂量就药效大不一样,甚至相反呢?这就是中医的神奇所在。在古代中医里,有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敢于提出古代名医在医学方面的一些错误的认识,从而亲身实践,将不正确的予以改正,于是写下了一本三万字的薄薄的著作——《医林改错》。虽然这本书也一样备受争议,甚至有人还说,医林改错,越改越错。但实则不然,本书修改古代医家的错误知识是否百分百正确,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我们所关心的是这本薄薄的书里记载的三十来个方子,可谓是方方经典,其中的“血府逐瘀汤”被列为“中医十大名方”之一,也是中医十大名方里最后一个上榜者。王清任在中医学上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创造性的发明了活血化瘀的治法,这为后世医家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开辟了新思路。同时,王清任也是一个将“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进行到底的医学家。比如说,在古代并不常用,但药效却超级棒的黄芪,王清任可以说,将这味中药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我们先来看看王清任用小量黄芪,这个方子见于“止泻调中汤”,这里的黄芪用量是八钱,也就是现代的24克,相比较来说,这个剂量虽然在王清任眼里是最小剂量,但也超出了现代药典的剂量。那么,黄芪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呢?主要还是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补气,另一个是升提。剂量再大一点的是“保元化滞汤”,这个方子里,黄芪的用量只有一两,也就是现代的30克,那么这里的黄芪有什么作用呢?这里的黄芪重在“保元”,一则治疗湿热或久泻伤气,二则可以使气旺有助于血行。除此之外,助阳止痒汤、足卫和荣汤,黄芪用量也是一两,作用大致相似,但是在助阳止痒汤,黄芪还有托毒外出的作用。剂量再大一点的是“可保立甦汤”,这里的黄芪用量是一两五钱,也就是现代的45克,那么这里的黄芪主要作用是什么呢?主要是大补元气、安中固本。剂量再大一点的就是“黄芪赤风汤”,这里的剂量是二两,也就是现代的60克,黄芪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呢?主要是大补元气、充养脑络。剂量再大点的就是“补阳还五汤”“黄芪甘草汤”“黄芪防风汤”和“古开骨散”了,方中黄芪的剂量是四两,也就是现代的120克。当然,所在的每一个方子里,作用各有不同。比如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的作用有二,一是在于大补阳明脾胃之元气;二是与少量活血药配伍,标本兼顾,使气旺血行以治本,瘀祛络痛以治标。黄芪甘草汤,黄芪的主要作用是大补元气。黄芪防风汤,黄芪的作用在于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古开骨散,黄芪的作用在于大补元气、振奋精神,能够使产妇全身有力,鼓励胎体顺利下行,助于顺产。剂量最大的却是“黄芪桃红汤”,这里的黄芪用到了八两,也就是现代的240克,相当于“止泻调中汤”中黄芪用量的十倍。那么,黄芪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由于这个方子是用来调理产后抽风的,所以大剂量的黄芪在这里的主要作用则是大补元气、补气摄血。尤其是黄芪与桃仁、红花配伍,益气活血并举,药简力宏,同时还是王清任的急救方的代表之一。不仅如此,王清任不仅对黄芪的用量变化极大,而且在同一首方子里,每一味药的剂量也是蛮有趣的,比如以上这几首方子里,最为著名的补阳还五汤,黄芪四两为君药,而其他六种药的剂量却只有一至二钱,全方一共7味药,黄芪一味占了4两(120克),而其他六味的药物总量才7.5钱(22.5克),也就是说黄芪的用量比其他六味药的五倍还多。这充分说明了王清任在“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上面下足了功夫,这种用法,即便张仲景也会感到吃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