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难,不如学伤寒
随着经典研读的深入,《伤寒论》的研读与细读,用一段时间专门写伤寒的必要性越来越大。
所以今天老刘就给大家讲讲《伤寒论》
01
首先,《伤寒论》是我入门的书籍,我一开始学习中医是背诵陈修园的《时方歌括》,李东垣的《药性赋》开始的,然后在背诵陈修园的《伤寒方歌括》,而其他书则是看《伤寒医诀串解》成长的,有的时候睡觉前要看书,看着看着都睡着了,那个时候家里有曾祖父留下来的一套清同治时期刻印的《陈修园医书七十种》,总共十几本,因为曾祖父曾经带过好几个徒弟,他将医术七十种分给不同的学生读,每一个学生要精通一本,所以每本书的书面上还有毛笔字写得数字。现在想想,大夏天的枕着古书睡觉,寒水有的时候渗到书中,真是有点汗颜。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没有电子书,我能看到的只有这套书,所以非常入迷,甚至《串解》的内容,我就认为是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就是所有疾病应该因循的大道。后来才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疾病的变化是没有太多逻辑性的,不会按照伤寒论中的这种发展规律,先桂枝汤证,后小承气汤证等等的规律传变。因为有了这个学习的经历,将《伤寒论》气化派的理论有了最基础的了解,在后面的学习中就轻松多了。不难发现,在近现代的名家中,唐容川不满陈修园的注,所以写了两本《注补》,对陈修园的每一个观点都批判性的吸收了,有了前面的功底,再看唐容川的伤寒论,就简单多了;最近比较火的火神,其实在《火神三书》的开篇明义就说了,自己的三本书是本着查缺补漏的思路写的,主要是弥补陈修园的不足,可以说,在郑钦安的眼中,张仲景是孔子,而陈修园就是朱熹,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见一斑;大家再翻一番我们熟知的《伤寒论讲义》,就是现代学校的教材,会发现他们的撰写体例完全是按照陈修园的思路写的,有所谓的证,变证,误治,寒化,热化等等,虽然把陈修园的很多东西缺漏了,还是可以一观陈氏一脉的伤寒观。
02
其次,《伤寒论》名家辈出,是中国医家注入最多文本,也是培训中医医生临床能力的经典。《黄帝内经》谁都能读,谁都能解,因为《黄帝内经》是一本讲养生的,讲生理病理的基础理论,没有涉及到急危重症,一般人小毛小病可以自己处理,但是到了大病,自己就犯糊涂了,不但不能自理,还会不明就里,因为治病和养生完全是两码事,容不得失误,如果失误了,按照《伤寒论》的说法“一误尚引日,再误促命期”,搞不好就会要了自己的小命,学习需要很谨慎,很小心,这也是我们在临床前必须读《伤寒论》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伤寒论》记载的最多的就是误治的情况,而注家在这里会将自己的经验通过注疏的方式写进去,学《伤寒论》学的可不是一个张仲景的一辈子的临床经验,是历代医家的临床经验,深入学习每一个医家就好比现代跟诊国医大师,五十年的从业经验都浓缩在十卷书之中。所以,读伤寒,梳理伤寒,其实是很重要的,提笔之初,其实我也不知道写什么,因为《伤寒论》的内容太多了,可以是历史,可以是经验,可以是方剂,可以是医家观点,如果没有一个主线,文章就会写成一塌糊涂,会没有任何条理。
03
再次,其实经过十几年的研读,另外是对中国古代知识的了解,了解古代文人写作的规律之后,发现历来注解《伤寒论》的医家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那些擅自修改《伤寒论》条文层次,顺序,师心自用的医家身上。柯琴说“尝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注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历代医家从主观意愿上来说,都想为仲景之书正名,所以都在尽最大的努力还原《伤寒论》的本来面貌,但是因为信息技术的限制,他们注解书籍会有很多缺憾,最起码,他们不会向我们现代一样,打开知网就可以看到所有关于《伤寒论》研究的文章,对于不懂的方剂,上网搜一下就可以看到别人的成功医案,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现代人注解《伤寒论》应该是最接近当时风貌的,只是我们现代对古文,对当时的习俗的了解可能有不到位的地方,这需要多方考证做一些补充。
04
复次,学习是一个捡珠子的过程,很多时候花了十年时间捡珠子,到处都是珠子,但是珠子有大小的差别,有颜色的不一样,怎么样把这些珠子串起来,变成一个非常完美的手串,或者变成完美的饰品,就必须要有一个绳子串起来,需要总结。其实学习《伤寒论》,我十年来都是用一个本子,看到了好的医案,看到了好的论述就会记载在《伤寒论》对应条文的下面,久而久之,整个书本就是一个笔记本了,所以看《伤寒论》有时就是看笔记本,通过写东西总结的方式,把以前的学习心得呈现出来,其实就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这也是学习《伤寒论》的一种方法。
05
最重要,但不是最后,学习《伤寒论》的最硬核技能就是背诵,很多人读书都认为难,其实背诵一点也不难,只要每天读,而每天背诵,《伤寒论》条文还是很快就能记得住的,只有将《伤寒论》的重要条文记住了,治病的时候就会左右逢源,因为每一个患者,走到你身边,你都可以想起一个《伤寒论》的条文与之相应,自然就有一个方与他相应,临床开方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如果,我们再深入了解义理,结合背诵,那么治疗疾病疗效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提升。比如,我们知道《伤寒论》中对于半夏泻心汤,只有一个非常短的条文“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条文虽短,但是运用范围却非常广,如果知道这个原则,那《伤寒论》中越短的条文,其实运用的范围越广。
06
最后,学习《伤寒论》必须要有临床,只有了解临床,我们读书才会有拍案叫绝的体悟,举一个例子,《伤寒论》里面有一个条文,“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这个条文告诉我们的信息很多,很大,首先说小青龙汤治疗的疾病是因为心下有水气,有水气会怎么样?会有咳嗽,而且是发热,但是不会有渴的现象,这个不渴不是告诉你他不是阳明证,而是告诉你小青龙证就没有渴的现象,但是服汤之后,会出现口渴,这个口渴不是吃错了药,而是吃对了药,因为只要出现了口渴,基本就会痊愈了。这个条文与前面的条文其实形成了一个对比,因为前面明明说“或渴”,前文说可以有渴的现象,为什么这条又说不渴呢?前文的或渴,其实是新病,而后文的心下有水气是旧病,是一个人心下有水气日久,形成了阴寒体质,所以会有不渴的现象。在治病时,怎么判断这个阴寒性的体质好了?就看服药是否出现口渴的现象,一个条文的前后对比包含了很多信息,如果没有临床,我们是分辨不出来的。
我是中医老刘,如果你也对中医感兴趣,欢迎与我交流,微信:wyey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