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 刘蔚琛 | 江西省中国传统村落分布特征分析
------据说搞村镇的都关注了我们------
作者简介:
马凯,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刘蔚琛,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城乡规划专业在读本科生。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婺源县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编号:60222)。
通讯作者:
版权声明:
原文刊登于《小城镇建设》杂志2019年7月刊,版权为《小城镇建设》编辑部所有,本文在原文的基础上经过删减。
投稿信息详见文末摘要:文章选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的江西省内五批343个中国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使用ArcGIS和Excel分析江西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研究发现,江西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为集聚型,同时在坡度、海拔高度等条件的差异下,江西省传统村落的分布在地理上具有凝聚性,从地级市层面上分布不均衡,具有首位性质;在分布密度上,形成多个大规模的高密度区等特征,为传统村落现状保存和未来保护提供了支持。
关键词:传统村落;分布特征;影响因素;江西省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7.003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章编号:1009-1483(2019)07-0013-09 文献标识码:A
壹研究区域概况
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境内多山,但大多为低山丘陵,适合人类发展。山地间孕育出发达水系,主要有赣、抚、饶、信、修五大水系,从不同方向最终汇入鄱阳湖后进入长江。这些河流在山地间形成一系列分散的河谷平原,成为江西人民生长繁衍的摇篮[1]。其中就包括大量的传统村落。
从2012年国家开展传统村落调查工作起,截止到2016年正式公布的前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中,江西共有175个村落入选。2017年,江西省开展省级传统村落申报,公布了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共有248个,并以此为基础推荐上报为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6月,住建部会同其他五部门公布了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江西省共有168个村落从中脱颖而出[2]。本文旨在定量分析五批343个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今后江西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奠定基础。
贰数量分布特征
江西省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总数与前四批中国传统村落总数相当,体现出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江西省传统村落数量在地级市层次上具有集中性,吉安、赣州、上饶和景德镇市域内传统村落在五批传统村落中比例可观(见表1)。
表1 江西省五批次传统村落在地级市的分布统计表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空间分布特征
整合江西省内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数量和基本信息,使用天地图遥感地图和百度矢量查询工具标定其地理位置和相应坐标,在标定传统村落地理坐标时,选取传统村落建成区房屋分布最密集的中心点。完成所有研究对象的地理位置标记点之后,将所得的传统村落分布图中的所有数据信息输入ArcGIS10.2软件,进行后续一系列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分析。
采用ArcGIS和Excel做定量分析,选取最邻近点指数(R)、不平衡指数(S)、地理集中指数(G)三种地理研究模型,兼测算传统村落核密度的方式进行空间分布规律和特征的研究(见表2)。
表2 研究模型及地理意义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空间分布类型计算江西省境内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地理模型可得,(平均观测最邻近距离)①=0.8,(预期平均最邻近距离)=0.13;R=/=0.62,即实际最邻近距离均值与理论最邻近距离均值之比R=0.62<1,呈现凝聚型的分布特征。2空间分布均衡性在江西省五批343个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凝聚型的基础上,通过ArcGIS和Excel工具对江西省内的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在地级市行政区层面上进行集中程度测算和均衡程度测算,分析其特征。
a.集中程度分析
将江西省境内的五批中国传统村落按照行政区分类,计算得到其地理集中指数②为G=43.84,此时均匀分布的=22.54,G值大于值。表明江西省境内的五批传统村落在地级市行政区层面上是集中型分布。由分布图可知,其主要分布在抚州市、吉安市、赣州市和上饶市(见图1)。图1 江西省域内传统村落分布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b.均衡程度分析
进一步借助Excel和不均衡指数(S)计算比较不同地级市域内的传统村落数量,分析江西省内的传统村落在不同地区的均衡分布特征。将传统村落按地级市分类、排位并绘制位序—规模曲线后可知:江西省内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在地级市分类层面上均呈现不均匀分布特征。在中国传统村落分布中,不均衡指数S为0.34,此处引入“城市首位度”概念,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在传统村落的数量分布体系中,抚州市为首位地级市,首位优势突出(见图2、表3)。
图2 江西省五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位序—规模曲线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表3 江西五批传统村落在各地级市的分布排位统计表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c.核密度分析
江西省境内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分布为凝聚型,在地级市层面上集中分布,具有不均衡性,且呈现明显的首位度特征。为探讨其不均衡的地理分布的详细现状,利用ArcGIS进行核密度图绘制,归纳分析得出江西省传统村落集中分布的具体特征。
江西省内的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在地理空间分布上形成四处具有一定规模的显著高密度区,位于抚州市北部和中部、吉安市北部和中部。其中,吉安市和抚州市内分别形成两个和三个高密度区域。而数量排序前列的赣州市内传统村落分布分散,几乎未形成密度区(见图3)。
图3 江西省中国传统村落核密度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肆分布影响因素探讨
自然因素由于传统村落为我国相对原始的居住形态,主要依靠农业耕种维持生计,通过水系联通外界,交易货品,发展经济。因而目前存在保留价值的传统村落在地理上的分布与地域高程、坡度、坡向和周边水系息息相关。
总体来看,传统村落聚集分布在高程值55~170m之间,地势平坦,西北坡向,濒临水体的区域,这些区域的自然环境利于村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使其具有淳朴的生命力,存在保护意义;与此同时,传统村落还零散分布在高程500~620m之间,濒临小型水系支流,山脉的缓冲地带,地处海拔比一般城市要高,地形险要。小型水源给予村庄活力,地形环境阻碍了当地交通发展,乡村聚落受到社会工业化的影响和自然环境的限制,发展停滞,差距拉大,反而历史遗留状况更好,使其原始的自然生活形态得以保留下来,亦有研究价值。
江西省五批343个传统村落在地理分布特征主要分布于滨水区域。尤其在吉泰平原内,传统村落的规模和数量形成两个绝对高密度区,其他区域内的传统村落大多分布在水系支流沿岸,未形成可观规模。同时,因为地理环境阻隔,内部居民与外界沟通贫乏,对山区原始居民聚落的认知和调研存在困难,山区传统村落增量很少,所增点要素也大多与前期公布中国传统村落地理距离接近(见图4—7)。
图4 江西省五批传统村落高程分布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5 江西省五批传统村落坡向分布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6 江西省五批传统村落坡度分布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图7 江西省五批传统村落与水系地理关系图
江西省内的传统村落地理分布显著表现出与水系的紧密相关性,不仅体现了传统生活对于水源的刚性需求,也揭示了先民“择水而居”、以水系为生活中心的传统习惯。文化发展往往以社会生活发展为基础,从形成以水系为中心的流域文化积淀。将江西省划分为四大地理文化区域,进一步研究其地理分布特征。
根据江西省的古代建制沿革,将江西省分为贛东北、赣中、贛西、赣南四大地理分区。“赣东北为景德镇、上饶、南昌和鹰潭,约当汉晋鄱阳郡,唐宋饶州、信州,明清饶州府、广信府辖地;赣中为吉安市和抚州市的核心区域,为汉晋庐陵郡、临川郡,唐宋吉州、抚州、明清吉安府、抚州府辖地;赣西地区为新余市、萍乡市、宜春市和九江市,为汉代豫章郡西部及晋代安成郡,唐宋袁州、筠州,明清袁州府、瑞州府辖地,以及唐宋洪州、明清南昌府的西部;赣南主要指赣州市域,约当晋代南康郡,唐宋虔州,明清赣州府及清代辖地”[1]。统计表明,江西省传统村落在省域地理文化分区上分布数量差异明显,主要分布在赣中区域(见表4)。
表4 江西省传统村落分区统计表
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抚河江右民系③著名的临川区域性文化圈内,形成了以临川为中心,包括抚州市临川区、金溪县、乐安县、崇仁县等在内的抚州市中部传统村落高密度区,该区域内的传统村落主要具有深厚的临川文化积淀,历史文化古迹保存情况较好,村内区域功能丰富,文化氛围浓厚,遗留大规模赣派历史建筑,具有古朴厚重的特色乡村风貌,代表性的村庄有临川区喻家村、金溪县浒湾村、乐安县流坑村、崇仁县浯樟村等。
此外,受庐陵文化影响下的吉安地区传统村落数量亦是非常可观,在吉安县和吉水县分别形成两个一定规模的传统村落高密度区,保留了大量赣派建筑,保存了江西先民“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理念,代表村落包括典型的江右民系古村,以及吉安县渼陂村、吉水县燕坊村等。
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北部及景德镇市主要受徽州文化影响,该区域的历史文化价值早在古徽州六县婺源、景德镇瓷器闻名时就受到肯定,且中国传统村落在此形成一个传统村落高密度区,具有一定历史基础。代表村落包括婺源县延村、浮梁县沧溪村、乐平县车溪村。
相对而言,江西省南部赣州地区的客家文化积淀深厚,且客家围屋研究价值很高,从文化基础上看,赣州地区具有绝对优势,然而,赣州市山体数量多,海拔高,地广人稀,水系密度小,山区经济不发达,总数众多的传统村落并未形成密度区,皆散布在不同区域。但同时,经济制约也保证了传统村落历史遗迹的保留,赣州市内的传统村落均具有丰富的研究价值,包括其独特的客家建筑风格,客家文化习俗,历史风貌等,代表村落包括赣县白鹭村、安远县老围村、于都县谢屋村、兴国县三僚村等。
可归纳江西省境内五批传统村落地理分布上的总体特征:(1)江西省传统村落分布最集中的区域为赣中,包括抚州、吉安两市,分别分布有传统村落96个和72个,共占四大地理分区总传统村落数量的48.98%;(2)传统村落分布最为分散的区域为赣西地区,包括萍乡、新余、宜春和九江四市,分别辖传统村落1个、7个、23个和8个,共计39个,占江西省传统村落总数的11.37%。
3社会因素传统村落的评定是多因素相关的社会程序。根据江西省现行的传统村落相关评价体系,最新《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两大部分,共12项评价指标,价值特色占70%,主要由镇或村庄建成区文物等级与数量、镇或村庄建成区历史建筑数量、核心保护区生活延续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九项指标组成;保护措施占30%,主要由保护规划、保护修复措施、保障机制等三项指标组成。这意味着,传统村落历史空间和建筑文化价值的主动挖掘、当地政府的管理控制、重视程度和宣传发展力度等主观因素对于新增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很大的影响。
a.重视程度
相关管理部门对于传统村落的重视程度决定了挖掘文化价值、保护规划、保护措施、保障机制等一系列评价相关因素。
在抚州市两个高密度区中,金溪县县域内的传统村落数量庞大。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明清社会一个重要的历史标本,且金溪县是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推行传统村落全域保护的县区。此外,在公布并迅速开发了其境内的中国传统村落后,县政府制定并下发多份文件,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纂《金溪古村落群调研与评价计划书》。投入大量资金完成了7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江西省传统村落及待批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方案的编制工作,和7个正在申报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方案的编制预案,因而在第五批新增的传统村落中金溪县境内高达22个,位于江西省选录传统村落的县首位。
b.旅游宣传
在宣传方面,金溪县内的传统村落规划了整体旅游线路及迅速发展公布的竹桥村、浒湾村等中国传统村落的旅游产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金溪县及时创建了微信平台,与二十多家主流媒体合作进行广泛宣传,全方位提高对古村落古建筑、文化遗存保护的认识。政府鼓励、经济发展、资金支持使抚州市境内的传统村落申报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作为传统村落整体保护的一个重要实例,吉安市渼陂村的品牌效应、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吸引力都使相关工作者将吉安市作为申报传统村落的重心,当地乡村也具有很高的申报积极性。
伍结论
综合以上,针对江西省内五批343个传统村落的地理分布进行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归纳总结结果:(1)江西省内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在地理分布上具有凝聚性;(2)从地级市层面上来看,五批中国传统村落皆为集中分布,且分布不均衡,具有首位性质;(3)在分布密度上,江西省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形成多个大规模的高密度区,以吉安市和抚州市爆发性增长的传统村落为重点。
研究发现,江西省内的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中,地形坡度相对较小、高程一般不超过600m,就近有水系,对外交通设施有规划发展空间。这些传统村落内保留了有价值的历史遗迹和当地珍贵的文化内涵,这些都为传统村落现状保存和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
注
①最邻近距离的测算中,为观测模式中的最邻近距离,为随机模式中的最邻近距离,D为点密度(每个栅格像元中心的周围都定义了一个邻域,将邻域内点的数量相加,然后除以邻域面积,即为点要素的密度)。②地理集中指数的测算公式中,Xi为第i个行政区内传统村落数量;T为江西省传统村落总数;n为行政区总数。G取值在0~100之间,G值越大,传统村落分布越集中;G值越小,则分布越分散。为假设所有第五批传统村落平均空间分布在各市内时,每个市的中国传统村落数量。③江右民系,亦称为江右人、赣民系。是汉族中的一个重要民系,江右民系内部有同类的语言、文化、风俗,相互之间互为认同,主要分布于江西、湖南东部、鄂东南、皖西南的赣语区一带。
参考文献
[1]姚赯,蔡晴.江西古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公布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的通知[EB/OL].(2019-06-06)[2019-06-06].http://www.mohurd.gov.cn/wjfb/201906/t20190620_240922.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传统建筑解析与传承:江西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4]林莉.浙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类型特征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15.
[5]李小芳.江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文化特征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6.
[6]李琪.基于GIS的江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7.
[7]曹迎春,张玉坤.“中国传统村落”评选及分布探析[J].建筑学报,2013(12):44-49.
[8]张茹,陆琦.广西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量化解读[J].小城镇建设,2019,37(4):72-79.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4.011.
[9]孔苏颜.福建传统村落保护的短板与发展策略[J].城乡建设,2014(7):62-64,5.
[10]刘大均,胡静,陈君子,等.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157-162.
[11]康璟瑶,章锦河,胡欢,等.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7):839-850.
[12]李小芳,颜小霞.江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江西科学,2016,34(1):66-72,114.
[13]魏绪英,蔡军火,刘纯青.江西省传统村落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7(8):39-44.
[14]孙军涛,牛俊杰,张侃侃,等.山西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文地理,2017,32(3):102-107.
[15]汪兴毅,管欣,丁晶晶.安徽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解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6(2):19-25.
[16]陈青松,罗勇,张洪吉,等.四川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41(2):49-52.
[17]吴婷婷,涂小松,邹秀清,等.基于分布特征的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策略探析[J].江西科学2019,37(1):142-147,158.
《小城镇建设》杂志欢迎您的投稿
《小城镇建设》杂志创办于1983年9月,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的学术期刊,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会刊、中国建筑学会小城镇建筑分会会刊。杂志定位于县、镇、村规划建设领域,探讨小城镇及乡村规划建设管理的热点问题。目前已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 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CHSSCD)收录期刊
➤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
➤ “2018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
主题与栏目
2019热点主题
美丽乡村、共同缔造、传统村落、特色小城镇、空间规划、绿色宜居村镇
常规栏目
政策研究、规划研究、规划实践、管理与治理、产业发展与运营、人居环境整治、文化保护与传承、风貌与景观、田园建筑、国际视野
投稿网站
《小城镇建设》杂志订阅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或文章上方“乡村与城镇建设”查看下方底菜单获取。
《小城镇建设》杂志真诚期待与业内各方进行合作宣传。了解更多《小城镇建设》杂志信息,请搜索微信公众号“乡村与城镇建设”或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
杂志官网:www.dosct.cn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咨询电话:010-88362101/68340120
觉得不错请分享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