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亲自为你揭秘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文 / 中民瑞康
2019-08-07 20:17

中医药历史长久,文化博大精深

西医药开端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是在19世纪初,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而此前的数千年间,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兴盛和人类安康作出了杰出奉献,是中华五千年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局部。

早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日常饮食劳作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就积聚了一些用药学问。人们发现食用了某些动、植物后具有减轻或消弭病痛的成效,这就是认识中药的来源。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觅防治疾病的药物和办法,所谓“神农尝百草”和“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当时的人们在烘火取暖时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部分取暖可消弭某些病痛,逐步构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运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遭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发明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办法,并在此根底上逐步开展为针刺疗法,进而构成了经络学说,初步构成了原始医学。

春秋战国时期,扁鹊在总结前人经历的根底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办法,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根底,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中医理论的奠基人,被后人誉为“医祖”。

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于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问世。全面系统论述了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疗的准绳与办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医学理观念,确立了中医学的思想形式,标志着中医从单纯的临床经历积聚开展到系统理论总结阶段,构成了中医药理论体系框架。

秦汉后期,随着交通日渐兴旺,少数民族地域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龙眼、荔枝核等渐为内地医家所采用,东南亚等地的药材也不时进入中国。

《神农本草经》就是当时传播下来的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学问,载药365种,并记叙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关于合理处方、平安用药、进步疗效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长期临床理论和现代科学研讨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提出了外感热病(包括瘟疫等传染病)的诊治准绳和办法,阐述了内伤杂病的病因、病证、诊法、治疗、预防等辨证规律和准绳,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和办法体系,被中医界称为“医圣”。

后世又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实收剂269首,根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被誉为“方书之祖”。东汉末年,“外科鼻祖”华佗创制了麻醉剂“麻沸散”,创始了麻醉药用于外科手术的先河,较西医的麻醉药提早了1600多年。

唐代医家孙思邈集一生之精神,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载方2571首,两册典籍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阐述,可谓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孙思邈还提出“大医精诚”,表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胸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杰出的文化聪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表现,是中医药文化的中心价值理念。

宋代是中医药开展的鼎盛时期。政府对中医教育比拟注重,专设“太医局”作为培育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教学办法也有很大改良,如针灸医官王唯一曾设计铸造铜人两具,精密刻制了十二经脉和354个穴位作为针灸教学和考试医师之用,作为最早的教学模型具有直观详细、形象逼真的展现效果,是中国医学教育开展史上的一大创举。

宋朝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方案地对历代重要医籍停止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目前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中医典籍都是当时校订和刊行后传播下来的。

明清时期,中医药也得到了较快开展,突出代表是医家李时珍历时27年之久写成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开展做出了出色的奉献。这部史作自1593年起先后被翻译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国文字,在世界普遍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时珍也被誉为“东方达尔文”。

公元十一世纪中医即开端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在细菌学尚未呈现的十七世纪中叶,这无疑是一巨大创举。到了清代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叶桂的《温热论》、《湿热条辨》、《温病条辨》及《温热经纬》等。清代医家王清任依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历写成《医林改错》,矫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理解剖学问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开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办法。

明清时期中医药的开展也带动了中药堂、中药铺的兴起。广誉远开创于明嘉靖年间1541年,是中医药史上现存最长久的中华老字号企业;陈李济创立于1600年,是现存最古老的中药堂,取名陈李济,寓意“陈李结缘,同心济世”。之后又陆续呈现了同仁堂、雷允上、九芝堂等中药堂,这些距今三、五百年的老字号,虽历经朝代更迭、战乱洗礼,至今仍然奄奄一息,据守着以传统制药的制造技艺为根底,造福百姓的信心,也成为众所周知的知名品牌,在中医药漫长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近代中医药在西医和战火的夹缝中求生存

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抗争史。这一时期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随着民主进程的不时推进,西方学术包括西医也不时传入中国。当时的民主思想完整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在看待西医学的态度方面也十分“偏激”,有许多人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药堕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1929年,国民政府以“愚蠢落后”、“障碍科学”、“医事卫生障碍”等理由,经过了“废止中医案”,此政令一出震动了整个医学界。经过中医界人士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最终还是保存住中医,但国民政府对中医的态度却日渐苛刻,中医简直无法得到任何来自官方的支持。

战争不只仅让水深火热,也摧残了千年的中医药文化。抗日战争以中国的成功告终,但痴迷于中医的日自己洗劫了大量古代医籍,包括宝贵的元印《圣济总录》残卷、明代赵开美版《仲景全书》,使大量中医典籍流失海外。

进入严酷的抗战年代,在西药得不到有效供应的状况下,中医药在挽救战士生命和治疗百姓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柴胡水蒸馏提取制成针剂,良好的退热消炎作用大幅减少了伤患战士的死亡率,同时还在治疗感冒、回归热、产褥热、肺结核退热、抗疟疾等方面也有良效。柴胡注射液的降生打破了中药传统的给药方式,是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的产物,促进了传统中医技术、中药验方开展。

现代中医药开展机遇与应战并存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把“团结中西医”作为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药应有的位置和作用。卫生部设立了中医司,各省、市、县相应设置了中医处、中医科和中医股等机构。卫生部发布了《中医师暂行条例》和《中医诊所管理暂行条例》,组建了中医学会,经过举行中医进修学校及进修班、展开中医带徒等一系列工作,保证了中医药事业的安康、科学、稳步开展。

1949-1955年,全国共兴办20所中医进修学校和143个中医进修班,1958成立四所中医学院后在各省成立中医学院。1955年底卫生部中国中医研讨院宣布成立后,一些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中医研讨所。到1960年,中医医院已从建国初期的寥寥数所开展到330所,中医病床增至14199张。

在“中西医分离”指导方针的引导下,很快在医疗界兴起了中西医互学运动。1960年全国范围内西医在职学习中医的约有3.6万多人,一些西医专家也开端钻进中医药学的宝库中,着手停止了一些理论探究,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开展和繁荣。

中国中医研讨院成立伊始就组织专家整理中医典籍,各地也组织大批中医工作者对古典医籍和老中医的经历停止了整理、总结、研讨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到大量的秘方、验方、双方,仅河北省1958年在保全国中医中药工作会议上就展出实物1388件,祖传秘方、验方163754个,著作73部。

变革开放后,大型国际跨国药企陆续进住中国,先进的化学药物和治疗理念改动了医生的处方行为和用药习气,中医药也遭到史无前例的冲击。而随着西医诊断技术和诊疗仪器设备突飞猛进的开展,西医在临床治疗中占领着主导位置,曾几何时在百姓医疗保健中发挥宏大作用的中医凸显被弱化、被边缘化的为难场面。

2015年5月,首个中医药安康效劳范畴的专项开展规划《中医药安康效劳开展规划(2015-2020年)》发布;2016年2月《中医药开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出台,明白了将来十五年我国中医药开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把中医药开展上升为国度战略。

2017年7月1日首部《中医药法》正式施行,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开展确立了法律根据。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研讨员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2015年诺贝尔奖,为中药开展提供某些有益启示,也振奋了广中医药从业者的自自信心。

党和政府历来对中医药事业给予关注和支持,主席曾在多个场所提到中医药的重要性,2010年主席在澳大利亚孔子学院的讲话中提到:“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聪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安康养生理念及其理论经历,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珍宝,也是翻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深化研讨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厚世界医学开展和推进生命科学研讨具有积极意义。”

为什么中医药会遭遇“冷落”?

固然在建国初期党中央就提出了“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并且在《中医药法》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予以强调,理想情况是中西医并没有到达“并重”,无论在医疗体系建立、机构范围、资金投入、人才培育等多个层面,都显现出西医为主,中医为辅的格局,中医药倍受冷落。

统计材料显现,临床上80%~90%的中成药都是由西医临床医师开具的,近些年来不时呈现的严重中药不良反响事情与西医普遍应用中成药也是同步发作的。以中医理论为根底的临床诊疗成为搅扰广阔西医从业者的宏大障碍,在运用中药的过程中错误的辨证用药治疗,轻则延误患者治疗,重则产生不良反响以至形成无法挽回的结果。因而,必需不时增强西医应用中成药的技术指导和监管力度。

固然有官方数据统计结果显现,中药的不良反响并不比西药大,但中药一旦呈现不良反响常常被媒体炒作、夸张,直接影响消费者对中药的判别,以至呈现认知偏向。同时,确有一些不良厂商,以盈利为目的停止虚假宣传,无故夸张中药的成效,也带来了负面效应。

游资对中药材的歹意炒作,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使得价钱越招越低,特别是让制药企业普遍诟病的“最低价中标”,迫使企业在原药材的选择上要么 “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要么无法“价钱倒挂”只好停产,其直接结果还是中药达不到预期的疗效,老百姓不能用上真正的好药,这些也都是政府监管部门亟待处理的问题。

中医药的将来畅想

随着政府相关部门对中医药全产业链监管政策法规的日趋完善,中药材的质量将有大幅提升,消费工艺的不时优化和物流条件的改善使得中成药和中药饮片的质量也将随之迈上一个新台阶,中药疗效将愈加有保证,中国老百姓再也不需求到国外去抢购自然药物,我们完整有理由用世界上最好的中药,中医药的开展将真正迎来黄金时期。

科技程度的高速开展,推进对中药的研讨和探究愈加深化和微观层面,中药的作用机理、中药材的有关物质根底将不时被发现。现有文献记载的十多万个方剂将作为中药研发的根底,《中医药法》曾经为经典名方的新药注册翻开了绿色通道,将会有更多更好的新型中成药造福百姓。

人口老龄化带来老年病、慢性病、安康养老等问题日益突出;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心情、过度劳累、久坐不动、吃饭过饱、熬夜晚睡等多种不良生活方式也招致了多种疾病患病率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向。中医药“治未病”和“治已病”以及保健养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抗疟药物“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中医针灸”被列入结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名录,《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蜜炼川贝枇杷膏在美国市场悄然走红,这一系列事情的背后是中医药国际化进程步伐的加快,中医药在全球的认可度日积月累,曾经成为中国与各国展开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互鉴的载体,成为中国与各国共同促进安康福祉、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而让世界人民都能享用到中医药带来的福利,正是近年来中国中医药业界不断在努力的事情。

中医学作为人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晶,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绮丽的宝藏和民族人文学科的丰碑。每个中国人都应为我们具有辉煌绚烂中医药文化而骄傲,置信在不远的未来中医药也定会象中国高铁一样成为另一张亮丽的名片,这张名片属于每一个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