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童-中医之医门正宗
讲者简介
马新童,男,中医全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和田地区第三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曾任新疆和田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北京藏医院中医三科主任。创建中医传承论坛,精诚中医学会、国医馆等微信学术交流平台。热衷国学传承,熟悉中医经典。现创立马新童中医工作室与马新童中医药研究院。特邀在孔医堂、国医堂、葆德堂、行知堂、博爱堂等地限号出诊。
倡导天人地合参,神气形同调,病脉证并治。临证中善于四诊合参(尤精于望诊与切诊),擅长运用古法古方全面系统诊调治身心灵三类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二十多年临证已诊调治逾20万人次30多民族的全国各地及外国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尤其擅长灵活运用古法古方,吸收古今各家学术思想,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科疾病、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糖尿病、风湿类疾病、皮肤病、不孕不育及内科、外科、妇科、男科、儿科等多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
所创“心通脑泰汤”通涩和三法、“咳喘系列方”、“开心汤系列”、“败毒散系列”“逐瘀汤系列”等一系列处方既源于古方,又对古方进行创新。其中医学术系列微信十讲座及关于大温脾丸、乌梅丸、薯蓣丸、疮科流气饮、痰饮病的讲座至今是中医圈内的经典讲座。
中医家推荐
“医之始,本歧黄,灵枢作,素问详…”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医学三字经·医学源流》,学医必先正本清源。
本文马新童老师将和大家探讨,何为医门正宗?我们知道,《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关于医的来源有五方之说,其实不仅如此,三皇五帝各自所代表的天医、地医、人医均为中医之滥觞。
马老师还以五令解五苓散为引,演绎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之道。医道之深如此,吾辈能不躬心潜学?!
录音原文翻译稿:
各位老师及同仁们,大家晚上好。非常有幸受到邀请,今天和大家共同探讨医门正宗。
医道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圣贤真实义
内经上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医如果是道的话,我们必须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如果不懂阴阳,不懂术数,对于道就没法去把握。
何为医门正宗呢?
就是医道是怎样传播下来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些人说,医是劳动人民在某个特殊时候,偶然触动了某些地方,产生了针灸;抓了一把草,熬了一些水,病好了,就产生了药。如果这样子去认识中医的传承和发展,那么直到现在中医蔚为大观的理论体系,需要多少年呢?恐怕就算有一万年,我估计也不会达到现在的这种状态。其实中医的理论体系已经非常的完善了,而现存的、传播下来的中医却是残存的中医,是不完整的,还有许多错谬的地方。
比如说《黄帝内经》里讲的,我个人认为应该是“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抟”和“搏”字非常接近,但一字之差,意思就相远了,这是传抄当中的错误。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认为是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直到人类,它是一个进化的过程。查遍古书,人类的起源到底在哪里呢?佛经讲,人从光音天而来,我们的世界叫做娑婆世界。藏医说是药师佛所化生的,佛的意生身等,人是从佛菩萨而来的。
《黄帝内经》讲五方之医各有不同
东方来的是砭,北方来的是灸,西方来的是毒药,南方来的是针,中央是按摩导引按跷等方面。医的来源有五方之说,那我们现在毒药就是来源于西方。以中原为中间来算的话,西方就是阿拉伯、印度、西域等地方。无独有偶,我在新疆工作时,有一次朋友给我一个续命汤的文字,就是把续命汤用维文翻译成汉文。据他讲,在维医当中,续命汤这个方子也在用。因此我们看《千金要方》当中有小续命、大续命、西州续命、续命煮散等,这些东西是不同的阿拉伯医学、印度医学与中医相互交流产生的。
往原理说医,首先必须要讲到三皇五帝。伏羲帝是天皇,天生奇才,上半身是人身,下半身是兽。他创立了先天八卦,由先天八卦来上观天,下俯地,中看人世,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他是天医,创立的方法就是天医的方法,是不用药物进行诊治疾病的方法。地皇,神农氏,他是通过种庄稼,同时发现药物。古书上记载,他一日遇七十二毒,终于悟得草木之品对人体的一些作用,创造了《神农本草经》。据说他就是法地,取法于地,我们现在用中医药的方法,最早就只能推衍到神农氏了。黄帝,他是把天医、地医的东西结合在一块形成了人医,形成了《内经》、《难经》的这种体系,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实践、医疗活动。古书中记载,伏羲氏具备了仁的德行,他属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许多的宗教把东方叫做东方药师佛,东方万物回春,佛手回春,都用东面来算。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也是从东方开始算起,东方就是升的这条路。神农氏被称为义,也有人说是礼。儒家和道家的观点不一样,一个认为南方代表了礼,一个认为是义。他就具备了火的德行,成为火德。而黄帝属土,万物土中生,他把天皇、地皇的东西放一块,就是人医。
现存最早的经典,托黄帝之名所立的《黄帝内经》、《黄帝外经》。《黄帝外经》还有一部分在陈士铎的《外经微言》当中,我们可以略窥门径。在三皇五帝当中,还有金帝、水帝,因此民间很多传抄的版本中,其实有三皇五帝所传下来的东西。这些都参与到了整个的中医体系中来,而且与藏医、苗医、维医等民族医形成了大的中医的概念。因此,医门正宗在哪里?我认为只要能给天下苍生治好病的,就是医门正宗之人,就是医门的正道。
“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在《黄帝内经》里面还有一段,在前面加了两个字,叫作“五运阴阳者”,这个本就是五运阴阳,而不是阴阳,两者意思是截然不同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基础学说,如果没有阴阳五行学说,如果不把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结合在一起,就不能铸成现今中医的蔚为大观的中医理论和指导思想。
还有许多老师认为,李时珍曰“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这句话就是说人体通过修炼可以返观内视,达到能观察到自己体内的精气运行的变化的能力。那么返观内视者可以造就这么一个蔚为大观的中医体系吗?答案是否定的,它只能去体悟到其中一部分而已。
比如说《伤寒杂病论》序里讲的《胎胪药录》。胎胪就是河车运行的道路,我们讲的运行的大小周天中的小周天。《胎胪药录》就是通过服药以后,发现这些药物在人体的运行变化,用简单的语言记录下药物的功效。显然张仲景用的是《胎胪药录》,而不是《神农本草经》。当时和《神农本草经》齐名的还有《桐君采药录》,据说可能比《神农本草经》产生的更早一些,但是现在完全遗失掉了。而《神农本草经》当时有五六个版本,陶弘景先生把它们进行了一个整理,作了《神农本草经注》,同时又增加了一半的药物,从360味药变成720味药,形成了《名医别录》,总结了从古到晋朝,所有的名医流传下来的对药物的体验和运用。
我们说《伤寒杂病论》是医门之正宗,启万世之法程,这是朱丹溪以及《医宗金鉴》里面对《伤寒杂病论》高度的评价。其实张仲景先生只是道门的传承人,他继承了医经家和经方家的东西,著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千古绝唱之书,有人把它叫做天书,张仲景先生也被尊称为医圣。自古以来为伤寒注书立说的人有千余家之多,所有的学医的人当中,对经典注书最多的就是《伤寒杂病论》。因此学中医的人,读过《伤寒杂病论》不一定成为名医,没读过《伤寒杂病论》的肯定不是名医。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关于阴阳,在此就不赘述了,怎么“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我就拿几个具体的方子跟大家进行交流。
古人不可能用现代的药理研究或者说现代的知识、科技发达的方法来分析问题,他们用的是象思维。传统文化当中都是以这种直觉式、体悟式的方法,去理解世界。行医很久才发现中医现在的方法,其实把中医走向了另外一个发展方向。真正的中医,看病是怎么看病呢?治病就是用图,看病就是观象。象,有面相、手相、耳相、鼻相、舌象、脉象、心相,还有天象、地象、人象、星象、日象、月象、病象等象,看病就是观象,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事。治病就用图,什么图呢?就是法式图,用方、用药的法式图。简言之,观象狭义的讲就是病症的象,图就是法式图。
在《脾胃论》中,先要画一个脏腑用药法式图。会了法式图,具体的遣方用药就非常简单了。李东垣先生用的是法天地阴阳四时之法而成的方,因此他的图就摆在人体里,是整个看病的法式图。在此就不一一给大家举例了,群中的也有专门研究东垣学说的老师。
我们就以经方来举几个例子。比如说最简单的五苓散,五苓,五令。什么五令呢?东南西北中,得五方之令来利水。它的本义在这里,可以泻五方之水,五脏之水。那我们就用东南西北中把这五位药放到图当中来看是不是这回事。
内经里面讲的非常清楚,“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那怎么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呢?
我把五苓散给大家分解一下。水之上源是肺,在后天八卦当中,西方就是兑,为泽。泽泻,泻泽之意。西方就是肺经,泽泻用了一两六铢。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用了一和六的数,就是说把肺里面的水泻掉,同时还要生水。再看第二个药,肾主水液,司二便。北方水畜是猪,在内经里面讲的非常清楚。猪苓,泻北方之水。而且猪苓在五苓散当中,泻水作用是最强的,古人就把猪苓放到了北方肾。上下都有了,中间是什么呢?中间是茯苓,三伏天的“伏”和茯苓的“茯”通不通呢?三伏天代表的是长夏这个季节,用茯苓来泻中间的水,散中间的水。我们在五方当中,排列了肺、肾和脾这三个位置。五苓散当中还有两味,一个是桂枝,一个是白术。桂枝,它是红赤或者说紫赤,红色入心。很多的老师喜欢用桂枝尖,为什么要用桂枝尖呢?桂枝是通达的象,用其尖,就是一个火的象。因此要想把桂枝用出火的作用,就要用桂枝尖,温通心脉来通达瘀阻的血脉,效果会更好。因此桂枝就放在了南方,火的这个象。白术放到东方,有没有道理呢?白术是甘温的药物,温是代表东方。西方是凉,北方是寒,南方是热。恰巧五位药,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刚好可以散五方之水、五脏之水。因此用五苓散时,只要是五脏有水,统统可以用,不管有无表里证。没有表证一样可以用五苓散,这才是它的本义。
那五苓散中的茯苓、猪苓、白术全都是十八铢,十八铢是什么意思呢?十加八,十代表的是土的成数,八代表的是木的生数,十八是木和土之间的关系。而桂枝用半两,就是十二铢,那么十二岂不是火和土之间的关系?这非常的巧妙,这就是“和于术数”的具体应用。所以这些方子就是“和于术数”的,用药物来模仿天地、宇宙、五方、五脏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我们讲天人相应,人是法天地阴阳四时而生,“在天言气,在地言味,在人言气交”。人在气交之中,在天地之间,因此我们肯定要受到天地的影响,天地就是人的父母。
经过多年的领悟,我提出了天人地合参,神气形同调,病脉证并治的观点。病脉证并治的观点,显然是张仲景先生提出的,比如说“太阳病脉并治”、“少阳病脉证并治”等,把病放到前面,然后是脉,再是证。许多的同仁说,中医就是辨证论治。其实在辨证论治之前,还有病、脉。当确认病以后,脉就是沟通病和证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个再制定具体的方案。
在张仲景先生的方子当中,一般不会超过十味药。因为天干只有十个,没有十一、十二,如果有十二那就是十二地支了。在张仲景的方子当中,有十二个药的就是温经汤,但是在桂林古本当中是没有半夏和麦冬的,刚好是十味药。他用的是河图的方法。至于那些丸、散、膏、丹之类不在其列,是另外的式法。
当我们如果能用“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来对古人的东西进行一些梳理时,会发现许多现在谈论的问题,与古人的思维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很多人是以自己的心来揣度古人。我特别欣赏张载先生的一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不断地要把自己的心变成天性,就是以天地立心,而不是自己肆意妄为地去看病;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越来越和古人能够接轨;把圣人传下来的东西传播给贤人来进行传播,这就是中医的传承。
我常常用这些方法去品读一个新的方子,每每被古人制方者创造的一种结构非常完美的方子所折服。每个方子从理、法、方、药各个层面构成了蔚为大观的中医学。因此中医的东西,如果没有具备这种能力,想要把它解读出来是非常难的。古人的智慧,用古人的方法,学古人,是我们当前必须、紧迫需要做的事。因此我们现在各个微信群、论坛里,大家都在讲课。我们同心协力,共同把中医传播出来,把真正的古人圣贤的东西传播出来。我们如果不出来维护正的东西,那么邪的东西就会出来当道。“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真正的“知道者”又有几人呢?我们只能说我晓得了,不能说我知道了,因为道太大了,医道太深了。我们要躬下心来向古人学习,不断地努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为更多的天下苍生去解除病痛,这是每一个中医人必须肩负的任务。
非常感谢大家聆听我的讲话,谢谢大家。
翻译:方檬丹
校对:王春颖 苏雪贞 蔡果宏
编辑:朱丽莉
声明:
本文章来源于马新童老师2016年 05月12日在三晋经方论坛的讲课,由“中医家”委托中医志愿者整理为文字稿。中医在线论坛联盟提供支持。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搜索“中医家"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中医资料。
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APP,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下载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