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针灸得效原因及其资粮探讨

文 / 中医家
2019-08-01 16:03
"


古法针灸得效原因及其资粮探讨


本文是从学生读吴见非老师写的《我与中医的渊源》诸多读后感中挑选几篇,老师要求学生回答的三个问题是:

1、为何两位中医师扎同样的穴位治同一个人,一个一次就好,一个一点效果也没有?

2、怎样才能算是会扎针?

3、成为好中医应具备哪些素质?

每篇读后感附有吴见非老师点评、交流,在此与大家分享。

吴见非开篇发言:

最近看内经连破数卷,得陇望蜀,我对郑徐两位老师说,下半年讲内经,只要是学完十讲及古法针灸的,再认真学内经,不论理解深浅,悉为大师。

我以下围棋为喻,段祺瑞养了一群国手,日本随便一个业余棋手都秒杀了。后来吴清源反超日本所有九段。聂卫平擂台胜利,以为棋圣,我虽初学,一看他们连最基本的死活和官子都是不完全过关的,可是没资格说话。直到阿尔法狗出现打回原形。阿尔法元出来又秒杀阿尔法狗。

中医也如此。要学就学根本透彻的,上来就得是阿尔法元。因为中医面对疾病,疾病不会帮人造假,必须真实能力。

我也是业余过来的,现在还是和初学者没多大差别。我明白我们的现状是被一些小毛病都折磨得不行,更不敢想象摇身一变反过来摧毁万病。

这样的神话传奇即将成为现实。不是我有这样的大能,是经典有,就摆在那。很简单的道理,你们看恶魔厉不厉害,可是为什么不敢光天化日害人呢?因为有大神力的楞严咒等在,只是我们不知而已。

十讲是基础,没有十讲难以契入内经,再聪明也不行。不仅今人不行,前人如张景岳等也不行。

医学最后会很简易,但简易必须从精深处来。

我在十讲的基础上,花了接近两年时间才得以契入内经,总算在一个频道上了,都不敢离失,怕回不来再不能解。

大家不要因为中医精深就怕自己不是那个料,其实医道论篇,可以为宝,以教众庶,亦不疑殆。也就是普通人都能行。本来就没有什么精英,都是大众,大众其实差别不大,除非已是圣贤。因此大可不必妄自菲薄。

我以前一直说我就是个领路的,不堪称师。现在权受师名,因为自知已可领到彼岸。我不乐治病,将来大家都应远超过我,亦超张仲景孙思邈以下诸医。

日出而烛火灭,不需再到处求索,一门直入内经即刻成就。

古法针灸也须赶紧学会,瞬间即超当今针灸大师。以此资粮,学内经即学即用即得。

我以前注解的部分内经文章还有很多问题,也都是仿效前人望文解义,未透彻确知。

就说这么多吧。所言不虚。即便以中医入门十讲做标准,够得上入门的中医师也很少见。这真的是入门而已。入门才看得见珍宝满堂。

1 读《我与中医的渊源》有感 作者:姚俊

再次读了吴先生的《我与中医的渊源》,心中还是激起了朵朵涟漪与感叹。十多年前读大学时就萌生了学习中医的兴趣,那时只是一种朦胧的向往。买了本《黄帝内经》,一看到生涩难懂的古文,头就大了,读不下去就束之高阁了。后来听人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我就想,我都是研究生了,应该比古代的秀才文化更高了吧?那我学起来应该不难吧?于是我又零零散散地作为业余爱好坚持学了下来。结果自己就成了个中医粉,貌似知道一点中医知识,碰到具体情况却是一点用也没有,帮不了自己也帮不了家人。几年前,偶然的机会接触了国学,接触了《道德经》《大学》《中庸》等经典,不觉间爱上了经典,爱上了古圣先贤,心中从此对文化多了份敬意,也多了份理解。才知道自己离古代的秀才真的差了十万八千里,回想自己苦学了二十年(指现代体制教育),愣是没学到真正的学问,很是感叹和惋惜。吴先生传统文化根基深厚,转向学医,如探囊取物般轻松,让人真是感叹!也让人更加信服学文化就是学医。

中医不仅有术,更是道。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并且要求能用一种传统文化的思维,一以贯通之天文、地理和人事的繁杂现象,直达其本质,洞然于胸。吴先生称其父亲吴老都没入门,可能就是基于背后这种用传统文化思维模式模拟天地万物,通晓于阴阳,从而一通百通,达到大明的境界来说的。这种要求甚高,自己也无深厚的文化功底,就不谈了。然,虽不能往矣,心向往之!

吴先生记载的为母亲治病和治疗红斑狼疮的案例,让我很是震惊!治病非同儿戏,搞不好伤人性命,岂可不慎!吴先生之前没有实战经验,仅凭临时抱佛脚针对病情病机,参研古本,就能一以贯之,心中朗然。一方面说明吴先生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能直参文字般若,得其意旨;另一方面也说明古圣先贤传下来的阴阳义理、五行八卦是大智慧之学,决不是现代某些人所说的牵强附会之模型总结,而是圣人为后代能够通晓宇宙真理,阐幽发微,将至玄之道呈现在世人面前,以世人能够感知的方式创立的智慧之学,可惜这个也几乎断了传承。非常期待吴先生能够引领大家,把这个继承下来,祖国的文化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人民才能真正地受到古圣先贤的智慧呵护,产生文化认同感。

吴先生讲,良医的基本要求:一、必须把所有的症状、病史一以贯之,找到根本病机,不能以一个根本病机推演到所有现象的,就不能说诊到病了。自己现在一碰到案例,基本就是茫然无绪,或者碎片化的信息,心中根本就不确切,所以中医学习上还有很多的路要走。二、必须建立周全的治疗之道,这里有兵法、有道。三、组方必须建立君臣佐使的法则,方子有含势有神。自己基础太浅,二三点就不谈体会了。

谈一下针灸。针灸的学习,首先要有中医的基础知识,进而再明白经络、穴位的中医知识,吴先生讲用周易来模拟其性情最能明白其功用,期待着进一步的学习;再者要能找准穴位,并会使用正确的补泻手法;最后一步精进就是扎针能够得气,要找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得气感觉,非要在掌握了正确的手法后有一两年的实践不可。

回答问题

1.穴位虽然都选对了,第一个人的手法和得气与否有问题,所以不能见效;曾祖父手法正确,且能得气,故一针见效。

2.选穴正确、懂得正确的手法且手上能找到得气的感觉,才算会扎针。

3.好中医要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深切领会阴阳义理,五行八卦,建立大系统观,能用易经做眼,建立取类比象思维,在此基础上能够深入《内经》,解其旨趣。下一步就是临床诊治了。

吴见非老师点评:

感谢谬赞,同时恭喜您将不虚过此生!菩萨也是多生累世积累福德智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能够自我折损,就是进于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教授专家总比老百姓要愚蠢得多而不自知。从某种角度而言,除了一些现代科学耳目所及确凿的知识,当今只要是耳目不能及的涉及人的几乎都是谬论,都是自欺欺人的。只有圣贤所说的才是真理,你我都明白了唯以经典为师。

2 作者:陶杰

读后感:

易经乃百经之首。入医道必须要对易经有深刻理解。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简单一句话就道明了,医学的原理。以地球作太极为比,以天为阳地为阴作阴阳,以春夏秋冬四季季节变化称为四象(应该五象才对,还有一个长夏),详细说明了,年月日时的气机升降变化规律,人上有天,下有地,阴阳交感,承受天地灵气而生,也因天地交感,不遵守阴阳变化的规律而病。所以学好易经方能进入医学法门,苦于古人惜字如金,就算如今单字与汉语词典详解也难以贯通,望老师可以在说内经的同时,以易经原图原画带领大家学习进入中医的法门。感恩老师大爱。

回答问题

1.信者信其左,疑者信其右。手法不仅要对穴位正确把握,补泻看似虚无,就跟经络一样说不清道不明,但是存在。"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2.中医诊病,内治,外治,内外治,理法方药(针),贵在明理,理明法则明,法明才会治疗有效。中医讲究八纲辨证,四诊合参,经络辨证等...明理才算会扎针。

3.孙思邈大医精诚,就已经明确说了为医者该做的事,做事先做人,医者眼中患者皆是亲人,没有富贵贫贱之分。

吴见非老师点评:

古人不需要援易入医就可以学医,因易唯变所适,不可为典要,容易空花迷眼,如今中医衰亡之极,不得不借易明医,以为解证。看得懂易经的人也才可能看得懂内经,否则两者都不得其门而入。以易入医乃成大医,我们将是证明者。理虽如此,小心当今标榜易医者,悉为骗子。

3 中医读书随笔随想 作者 CynthiaTu

前言:鉴于中医小白一个,无法具体探讨医术,加之文笔欠妥实在不知道如何落笔开篇,但又实在不想错过与吴老师的隔空对话,毕竟我是被吴老师的思路吸引过来的,他在书里还解出了这么多年一直卡住我的一个关键问题。我就以随笔随想的格式梳理一下个人一些体会和感受吧,希望吴老师不要嫌弃我的啰嗦,能够过目一遍,给予一些宝贵意见。

对于针灸,我没有体验过被扎或扎人。平时经常用艾灸,想着原理差不多,因为发现艾灸其实治疗效果也是极好的,感觉被一些人玩坏了,除了对症进行穴位配伍之外,艾灸效果跟艾条质量、艾灸手法和施灸者的本源思路指导及当时的心神是否高度专注也有关。艾灸前与患者之间的心理沟通也很关键。

人在心神高度专注时才能够敏锐捕捉或感知到当时的那个场态,遇上突变也能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本源思路指导也是很重要的,疾病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身体层面只是一个象的呈现。若缺乏形而上的本源思路指导,视野会受限,容易出现盲人摸象似的诊治。

想着针灸也是中医治疗使用工具之一,工具使用者本身的综合素养差异决定了这个工具在当下的使用效果差异。扎针施治的那一刻其实就是一个人综合素养的提现(心定神安、本源思路指导、认穴精准、手法熟练、敏锐的感知力、扎针前后的心理沟通等),两个不同中医师对同人同穴扎针的效果自然也会不一样。

想着能读到吴老师的文章也是一种福缘。六七年前因一些生活方面的突然变故,让我在形而上哲学的探索上有了些新的认知和突破,因机缘又遇到一位研究易的象数理的老师,激发了我内心的某种渴望,想要通过研究易的象数理之间的关系来厘清我所认知和领悟的形而上哲学,也是想去了解一下易经到底是什么。研究并使用了一段时间,发现易经使用之极跟我所认知和领悟到的形而上哲学非常契合,但我不太喜欢将易经用来做预测的工具,感觉没什么意思,只会使其更加神秘化,增加神叨成分。

易经对于任何一个领域都有指导作用,当时不自觉地就想运用在中医治疗上,应该是福缘不够,中医基础资粮也不足,无法串联衔接,也没有遇到这方面的老师。(估计当初因为我内心有很强的傲慢之心,这方面信息被屏蔽了。)于是我选择了星盘解读做为心理心灵层面的解读工具,但是不自觉地就会通过星盘来研究医疗方面的信息。实际生活中,命运又给我安排了这方面的实践机会,这几年我在照顾和处理自己孩子、母亲以及我自己身体层面出现的问题时,不知不觉地会使用中医疗法。但也只是跟随命运的节拍,独自懒散地摸索着,只有遇上问题才去临时找相关信息学习,临时思考后也会灵光闪现出符合我思路的治疗方案,虽然懒散但是每次治疗结束后我都会再做进一步总结似的思考,比如这个方法当初为何生效,一步步剖析,反推其理,每次这种回味式的思考都很有收获,那个时候没有想过要在医术上有任何精进,也没有想过要给人治病,不知道纯粹是某种本能的反应还是强迫症,就是不自觉地想要搞清楚。

直到突然有一天无意发现了汤泼雪,读到吴见非老师的文章,其思路直击我心,虽然本人愚钝不善言辞,但还是能够辨认得出吴老师的文字般若。尤其是后来发现文章总提及吴见非老师的《龙图论医》,强调最多的一点就是易经中三阴三阳和内经三阴三阳关系,一看见这个我心瞬间亮了,这不就是卡住我多年的那个问题吗?已几年不看书的我立即买了这本书(自认为已无书可看,想想真是浅薄且自大,最近一直在打脸,不断抱着医学经典啃),研读了几个晚上,尤其是阴阳那一章节反复看反复思考,脑子都快烧坏了,有时清醒有时又迷糊了,但心里非常清楚吴老师讲的就是我想要找的东西。

看了吴老师的《龙图论医》后对中医探究的兴致是越来越浓厚,目标也越发清晰起来了。尤其是最近又无意中看了《大食医》之后,那种苍生大医的情怀又直接将我内心的某种东西激活,心胸涌动,中医学习之路道阻且长,除了精进医术医治身体层面的疾病,还要不断修心养性面对来自人性的自我挑战。若内心力量薄弱,意志不够坚定,极其容易自我瓦解或崩溃,我想若能真正领悟并运用“道”去指导“术”去治病医心,这些困难也终究不是问题。

顺便附上前段时间的一小段随笔:

前段时间关于中医的话题特别多,而我想说的是现在的中医只是保留了一个称呼而已,已经完全失去了其精髓之义。若要探索其真义,必须得往上寻根探源,再从源头处入手去研究,自然就会脉络分明,对于后面各大家衍生出来的世间各种旁支派系(涵盖身心灵)也就能一眼辨认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都是前人的宝贵实践经验呢,虽片面却不离其道,符合源理的术之应用,只管收进百囊袋,到时以源理为指导,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即可。

对于门派之争,不管是学术派还是实践应用派或是其他,与其互相贬低,彼此排斥,不如把精力花在潜心钻研古人智慧之典,以寻根探源的方式,不断深化自己的视角,避免盲人摸象似的解读,在术的应用层面更灵活更自如。但也要避免被术所束缚,所障碍,始终明白,万变不离其宗,术只是源头之呈现。

但凡提到术的层面,就好比工具的使用,工具在不同的人手上,其发挥的作用自然也不同。工具无功过,术也无功过,唯其使用者不同耳。

可惜现在很多人习惯了公式套用的灌输式教育及学习模式,至于这个公式到底是怎么来的,极少寻根究源的,绝大部分人都怕自己成为别人眼中的"蠢货"。小孩子天生就具备这样的探究学习模式,很可惜大多也会被成人当成叛逆或怪诞思维早早扼杀。

贴两句我喜欢的名医大家的肺腑之言,大实话,古中医学习精髓都在其言中。

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张景岳:“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些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则多有发挥。”

吴见非老师点评:

感谢您的长篇心声,在中医爱好者中我有很多知己,正因为有你们,才有我,呵呵。

中医的没落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的理论内核是阴阳五行,这个无人能说,成了一个玄虚的黑盒子,大家都在外围绕圈,甚至要起诽谤。如果公理都未树立,何谈定理和推论?因此信解不能建立,一切都在邪变。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本来是最道德的话,到了红卫兵文人的理解能力就成了黑话。阴阳最根本之象是实与虚,或说有与无。五行如木,实增长虚减少,火,消陨实的增虚,金,实有余,水,实的消溶。你看金矿的矿化在外,以及金气的溢散能被金属探测器感知,这都是本性呀。任何学问最简单的就是最高深的,说出来不需要辩驳,因为所有心智正常的人一听就知道是对的。就如中医几千年,治病记录历历可验,但凡心智正常的人都知道这绝不是骗子,一定含着真理真学问。只有那些被洗脑的才会迷失心智。

如今学西医的几十年搞懂了一个分子,就连一棵草都搞不明白,以这样的人眼光来看万物之灵的人何其荒谬,比瞎子摸象都不如呀。岂知内经一字不错,是岐伯黄帝的言语记载,与后人无干,早就是完备成熟的医学?我们为何看不到,乃至学中医的名医也看不到,因为不信解,因为总觉得自己及今人有了不起呀。旁观者清,外国人只尊敬我们的古人,我们在他们眼里如蝼蚁一般,呵呵。

4、只有成为易医才能成为中医大家 ——读吴见非先生的《我与中医的渊源》有感

作者:张振兴(网名老中医)


老中医这个网名没法改了,因为要找我的人只认识这个名,当初只为同事的一句调侃,就取了这个网名,当时是有点自嘲的意思。

有幸拜读了吴见非先生的《我与中医的渊源》,反复读了几遍,感触良多。非常想与各位老师进行一次交流,但自量才思浅薄,医术不高,医理不精,未敢轻易落笔。曾读曹颖甫先生的《经方实验录》,深深叹服先生对经方的体悟精深,运用精妙,每每临症,效如桴鼓。读多了诸如施今墨、蒲辅周等中医大家的著作,确实收获颇丰。但再读张锡纯先生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则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先生运药遣方,能发前人所未发。常常另辟蹊径,思路开阔,获益匪浅。而读吴先生的文章,则是振聋发瞶,与以往所读中医著作不同,足以使我头脑中的中医知识来一次重组。从古今医书中,无疑是获得了许多中医知识,但多半还是都在“术”的范畴。而吴先生的文章给我最大的启迪莫过于“易”与“医”的结合,已经上升到了“道”的高度。吴先生文章中告诉大家只有成为易医,才有可能成为大医家。只有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通晓易理,才有可能看清前方的路。面对那么复杂的疾病,才有可能弄清其来龙去脉,许多问题才会了然于胸。不懂易理的中医,只是盲医,摸索前行。虽然也能治一些病,一旦遇上比较复杂的症状,就会无从下手,手忙脚乱,六神无主,束手无策。

自幼受家母的薰淘,读过一些有关中医的书籍,母亲珍藏的、在案头常读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药性赋》还有《验方新编》等等。但那时的读中医古籍,主要是出于好奇,出于对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的崇拜之心。甚至是以欣赏小说文学作品一样的心情和千家诗,李杜诗集,唐诗三百首一起去读的。少年时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曾经对冬虫夏草觉得颇不以为然,以为那只是一个荒诞的传说,世上哪里会有那么神奇的东西,虫与植物同体,这怎么可能啊。后来才逐渐明白,我们应当怀着敬畏之心来读我们祖先留传下来的文字,我们的古代医家没一个不是经过反复严格推敲才肯落笔的。

对于易经则更是知之甚少,当时家中确实曾经有过一本关于易经的书,但因为当时所受的是破除封建迷信的教育,就一直把易经之类的书当做糟粕,很少去翻动。一些有关易经的碎片化的知识也只是从母亲口中听到的,比如: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还有乾三连 坤六断 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 坎中满 兑上缺 巽下断等。不解其中意,只是随意那么一听。及年长后渐渐知道了一些,但也还是觉得中医知识都学不过来,哪有精力去学习易经啊。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才逐渐的明白,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中蕴藏着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而且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也逐渐的明白中医和易经是分不开的,中医的很多知识都源于易经。

不敢与吴先生类比,但我小时候确实也曾经虽然很佩服中医,但并不想认真的去学习。因为那时候的我更喜欢文学,喜欢阅读诗词古文,喜欢唐宋八大家,整天沉迷其中,乐此不疲。我出生在东北的一个小镇,一个有着两三万人口的小镇上就曾经有那么三两位有名的中医。记得有一位在我心中最具权威的中医——樊老先生,也是家父的朋友。一次对患者诊断完之后,开具了一个五天的药方,患者问五天后我还来找您吗,樊先生肯定的回答:不用了。患者问为什么?答曰:那时你已经好了,还找我做什么?后来证实确实五付药后,那人的病就完全好了。那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那么胸有成竹的高明的中医。

真正的在中医方面有一点实践,已经是在我年近三十岁的时候了。断断续续的十几年我并没有把中医当做一门学问去认真的钻研,这一点让现在的我觉得非常的遗憾。但从那时开始,我一边实践一边学习,虽然还不太系统,但却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我开出的第一张方子是按图索骥的方式完成的。那是在妻生过孩子后,就开始失眠。她自作主张就去买了安眠药,我发现后坚决反对,说这不是好办法。会产生依赖性的,而且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根据我当时的判断,妻子一定是由于产后血虚造成的失眠,依稀记得在我读过的《验方新编》这部书里有这样一张方子,是治疗妇人产后血虚不寐的。于是我就按那张方子原方不动的开出来了,去中药店抓药,用了不到五付,妻子的失眠居然就好了。这一次成功的实践鼓励了我。

虽然我学习的专业是法律,我的本职工作是公务员。但经过我的几十年的努力,在运用中医知识治病这方面,积累一些经验,也确实是治好过一些疑难病。比如我曾经治疗一位身患比较严重的心脏病的患者,这位患者被科班出身的老中医推辞不治,那位先生在我们这个城市担任过市中医院的副院长(说这些只为说明问题,不是要炫耀自己,也一直觉得那位先生是经验丰富,怕给自己带来麻烦,而我不同,算是无知者无畏)。我辩证之后用炙甘草汤加减一个多月,把她彻底治好了。在针刺治疗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比如一次治愈急性腰扭伤,一次基本治愈肩凝症(当然这只是个案,还有些要十几次才能治愈),动用经方一付药治愈严重的感冒,针药并举治疗十五年的高血压,完全停服西药,打破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高血压患者必须终身服药的神话等等,不一一例举。所以在读吴先生的文章之前还觉得,自己至少算是一个入了门的医者。读罢吴先生的文章之后掩卷深思,觉得自已真是太自不量力了,太浅薄了。虽然也扎了二十几年的针,但充其量也都不能算是一个会扎针的,如吴先生文中所讲,一样无法去充当一个替手,实在觉得汗顔。同时也真的为我们老祖宗这些针灸精华渐渐要断代,正处于濒临失传的危境而感到深深的担忧。大约十多年前,大连的一位患者,我的一个亲属,来找我看病,告诉我在这之前治过几个地方,曾经请一位大连的坐堂中医看过,但一直也没效果。说那位中医告诉她这个胃有炎症,需要消炎(这位中医口中全是西医的话,足见受西医影响之深)我就问那一定是一个年轻的大夫吧,她告诉我那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中医,听到这我只好什么也别说了。五年前去深圳腿上被什么东西叮咬起了很多包,去一家市中心的中药店,想给自己买几味中药回去洗一洗。一共是四味药,我向药店的服务员索要笔纸,这时过来一位约五十岁左右的女士,胸牌上赫然写着中药师,令我有点肃然起敬,一定是很有水平的。她对我说你说药名就行了,我来写。荆芥,蜂房,苦参,地肤子,结果她问我什么是蜂房,解释半天也听不明白,我只好说是蜜蜂住的地方。等我看到她写的几味药的时候我更是无语。居然把荆芥写成了今介,真不明白她的中药师的牌子是怎么挂上去的。当我们看到市一级的中医院里的大夫胸前挂着听诊器,开出各种检查的单子的时候,就更加为中医未来的存亡而担忧。

“在当代只有少数几个聪明一点的,还知道守正不移,思维还不大受西医及一些所谓科学的蛊惑”,很有同感,真害怕那些有着西医的所谓科学的思维的现代中医们成了中医的主流。

试着回答一下三个问题:

1、为何两位中医师扎同样的穴位治同一个人,一个一次就好,一个一点效果也没有?

受吴先生的启发,觉得一个合格的针灸医师,应当熟知中医及经络学的基础理论诸如腧穴学经络学等,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确定正确治法、准确选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能找到手下的感觉,那个得气的感觉。还要正确使用补泻手法。一点效果也没有的那位针灸医师,一定是因为没有做到,更不能够找到手下的得气的感觉,不能正确的使用补泻手法,所以不能取效。

2、怎样才能算是会扎针?

我觉得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也就等于回答了。能够做到以上提到的三点,就应当算是会扎针了。

3、成为好中医应具备哪些素质?

首先要筑牢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中医的根基;其次是临症之时能够把握患者全部症状、病史一以贯之,从中寻找到根本的病机。并运用这个根本病机去完整推演所有病理现象,确立周全的治疗之道。才能够以道立法,依法成方,据方遣药;这就是吴先生文中所化用的“辅周则强,辅隙则弱”的道理,进一步进行周密谋划,从“道”的高度来谋划,所谓上兵伐谋是也。其三是在组方过程中必须认真严格的按照君臣佐使的法则来遣方用药,简洁明朗,有章有法,使所组的方子内含着一种神势。能够做到以上三点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好的中医,我辈当努力践行之!

有几个问题想要请教:

问题一:请问先生什么是真正的得气?一直以为下针后有酸麻胀等感觉,那就是得气,看了您的文章,现在倒不明白了,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得气。

问题二:手下有紧而涩滞的感觉,行针时都会感觉得到;有的刺入后则手下有一种刺入豆腐中的感觉,手下空洞;有的如刺沙中,患者自己都能听到;有的如刺牛皮,行针后会觉得轻松些。不知道何以手下会有这些不同感觉,这些感觉与患者的病情及其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三:大约十五年前,我的一位亲属,女性,年近五十,脚上生了一个小白泡,在涌泉穴上,不是很疼。当时想起我十四岁的时候也是在脚上生了一个小白泡,母亲说这是疔毒,如果不是母亲明白差点就送了命,母亲坚持请中医治疗,但请的两位中医都说没有办法治。后来还是请了一位民间中医,在我的后背上扎了一针(只扎了一针),然后用剪刀铰开,放出毒水。算是保住了我的小命。但是不清楚那位先生是扎的哪一个穴位,是肝俞心俞还是膈俞呢?为了把握,我就把这三个穴位两侧六针都扎了。行针半小时奇迹出现了,那个小泡竟消失得无影无踪。二十几天后那位亲属又打电话找我,说那个位置又起了小泡。这次我一如前法,并且告诉大家都看着,看看这个小泡是怎么消失的。半小时过后,那个小泡依然在那,只好说明天再来吧,那亲属回去后,傍晚打来电话说那个小泡没了!从那以后没有再发过。后来听倪海厦先生讲针灸,说到他经历过的针灸方面的诡异的事,觉得那个事情或许没那么简单,或者是背后的一个什么神明不想让我们看到那个过程?这算是我的第三个问题吧。

很想进一步阅读先生的《易医启蒙》希望能有这个机会。谢谢群主组建这么好的一个群,给广大中医人及中医爱好者一个这么好的学习交流的平台。相信能够通过这个平台学习到更多的实用的有价值的中医知识。不揣浅漏写了上面的文字,希望能得到吴先生的批评指点。也希望群主及本群的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一个问题,得气最基本的感觉是如鱼吞钩,有沉紧感,能做到这一点就很好了,就能取效。再进一步是补泻已施,谷气至,松和的感觉来了。这在古法针灸验证指导班八讲中有一讲专门剖析。

第二个问题,我没有经验不能回答。空洞者未有气,经常未扎准穴位,须候气催气,否则无用。

第三个问题,涌泉处有小泡,这是病在肾脏,水气郁闭有余在内。肾主藏,刺五脏背腧出之,都有泻在内水气作用,因足太阳之背腧即水气从天出入处,故不涌出于泉。这个治法虽效,但并不正中其病,若取背腧治之,当取肾俞直去其邪,不须待五脏相协而行血气之化解。脏俞若取距中线一寸半处,则不宜针刺,当用火补泻,此处是取脏气之出者。若针刺取邪入之处则不在其处。针刺距中线约二寸处则正当从膀胱经调节出入处。

附:颜灵昌师兄对三个问题的回答

颜:首先要认识到穴位的功用,其次才能说到得气是什么?得气是在正确穴位里做功夫,为何如此?您睿智,应是清晰无疑的。在这个针治患者过程中,经穴位用小小银针把这个经脉的邪气感召到聚拢于针下,这就是所谓的气至,还有几个层面,这里不一一展开细说了,有机会面面交流细说。施针者,能提前感知于此,正如您以下所言,这些是一种特有的针术调治之象。要这得气,先要会扎针,会扎针得先有前面几个基础功,目前来看,大家几乎把这些忽视了,或是混为一谈。针术调治功夫,每一步都是至精至微,看得见摸得着的,换句话说是可以感知得到,能说清楚,如清晰到每一个步骤,清晰可见到细如发丝,但有时可能是无法由言而发。

颜:实际答案都在您心中。以您的水平完全可以清楚描述出来。这些感觉,在患者身上表现肯定会不一,但也有共性,不妨时常询问下患者感觉,患者在这些方面该真是我们的老师,无不在教导我们,以提升我们的认知力。通过患者的描述我们可以完全感知整合那种感觉是怎样的?我们常言一叶一花一世界,人亦如此,当然感知到的亦当如此。您说呢?请您多交流指教。

颜:您所言这些,悉备于内经,易经,吴老师书籍,吴氏师门倾囊相授所言,感谢您的这些珍贵的案例,进一步佐证到细微之处,真是一目了然,疾病原来是如此,并非轻慢疾厄,相反我们应当敬畏疾厄,但是内经,吴老师所言所观竟然是如此至精至微。我们一定要树立于经典的信解心。大信大解,方为大器。共勉。

5、读《我与中医的渊源》有感 作者:黑胡桃

有多少像我一样的人,离开学校后,不再执笔写字?今天这篇读后感,我坚持手写再复制到文档中。亲手写下的感觉无法用语言表达,好比针灸得气的感觉,要靠心来体会。

在此之前,我不知道‘’一针二灸三中药‘’,一直以为中医就是开药方。看到先生写下的病案举例,看得我心潮彭拜,针灸组合配穴竟有如此大的治愈能力!

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过程是学化学,学物理。什么东西都可以研究成分,含量和分析物质对人的作用。这个思维在学校里就被套牢,后期要想转变,何其难啊!曾几何时,我也被网络打假人方某某的文章吓到,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不可信!可是后面发生的故事真的打脸很快!

吴先生写曾祖父的事,让我想起不久前母亲跟我说过的故事,她的奶奶在我们老家是一位‘’打师‘’,意思就是治跌打损伤的赤脚医生。文革时期,她被批斗,禁止行医。白天批斗她的人不小心摔断了骨头,别的医生治不了,夜里还是把她请去了,天亮前又送回家,白天接着批斗。后来他家人不忍,送了点吃的放家门口,算是感谢。可我却从来没见过这些亲戚,母亲说具体原因她也不知道,就是断了联系。等我知道这个事的时候,外婆外公早已不在了。可是外婆外公认识草药,他们教给舅舅们一些常识,母亲在一旁也学会了,我小时候在乡下住的时候妈妈教我各种草的名字,一来二去都认识了。比如车前草,鱼腥草,蛤蟆藤,蒲公英,益母草,马齿苋,栀子花,栀子果,茅草根等等吧,有些做成菜来吃,有些是我们小孩的零嘴。我想这就是命里给我种下的中医种子吧。

2015年春天,我带着三岁不到的儿子到宁波定居,沿海最多的就是海鲜,我买了虾,海鱼做成美味的菜与儿子吃。我担心他水土不服,从家里带了水过来给他喝。可水土不服没有发生,但是他左手的手背长出来好多白色的小疹子。我停了海鲜,可是这个疹子越来越多,而且还痒,我慌了。看了医生说是湿疹,用药膏擦擦吧。我什么也没说,交了钱拿了药回家。可是我没用这个药,学过化学的都知道,这些药膏有什么松,有什么唑,大多是有激素的。我脑子里一直回想妈妈教我的草药名字,思来想去又百度了,决定去药店买了三元钱的蒲公英,回家煎水,放温后,把孩子的手掌泡在药里,叶子敷在手背上,问孩子舒服吗?答:舒服。五天后,疹子不再增多,不红,边缘处开始退皮,约十天,又是一只嫩嫩的小手。而此湿疹再也没复发!

大概是2016年这样,母亲突发腰痛,做了核磁共振说腰椎盘突出。去了中医院开了中药吃,还是痛,又去做了盲人按摩,结果更痛,躺在床上不能起,我只有干着急,母亲又不让我回家去。药不吃了,按摩说什么也不去了。母亲用热水袋捂腰部,睡觉用一件衣服包着腰部保暖,几天后可以下地了,熟识的一位阿姨带着母亲每天倒着走一小时,一个月后基本上恢复了。但是母亲不能抱孩子,抱个几分钟腰就受不了,除此之外,其他事情都不受影响。

都说三十不惑,可是当进入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我们更加困惑。为什么我们身边没有好的中医?是因为我们都不信它,它就没有了吗?看了吴老师的书才知道,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不容易,何况为良医?不要埋怨当下,拿起书,拿起笔,成为自己心中的那个‘’良医‘’,因为你才了解自己!

吴见非老师点评:

有了孩子,不学中医,孩子的生命事实上就没有保护。医院及现代医学可依赖可信托的地方真的不多,虽然它在关键时候也能救急。孩子常见的一些疾病在医院往往都要受罪,用中医则应手取效、药到病除,而且不伤人不留祸根。因为孩子脏气轻灵,用少量的药即随拨随应,假如用药不立效,一般就不要相信那个药方了。孩子扎针怕痛,经脉流利,迫不得已要扎也应浅而疾,通常只要用灸法补泻或模仿针的捻转补泻方向按揉,也可收效。一句话,要么帮不到孩子,只要能帮他很小的一点忙就能起大作用。这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孩子身上每个学中医的父母都能惊喜印证。只要有了几次从惊慌到惊喜的经历,事实上父母就真正成了孩子的保护神。

6、作者:美好

大家的体会都写的特别好,都不好意思写了,只能写出我自己,接触中医后的一些欣喜的变化,没有什么立意也不深刻,各位老师们见笑。

复读了吴先生的文章,惊于先生的才学,能够旁通医理,母亲危重时刻可以及时出手相救。我辈望尘不及。其实接触中医也是有这样的一句话启迪了我,“为人父母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不知医为不孝”,原来为人子女,为人父母,需要懂得一定的医理,否则就难以说是对家人尽到的完全的责任,难以避免家人受到伤害,尤其是现在这个社会环境,完全悖于古人的人与天地相应的那个生存之道。

学习中医这一年多来,家里人的感冒发烧也会辩证的去思考下,风寒,风热,夹湿,温病。不管是用泡脚,搓大椎,食疗还是中成药。有时候自己开个小方,基本上都能把问题挡在初级阶段。看着西医治疗手段的,千人一方的去挂水,各种抗生素,激素退烧。不敢想象如果看到自己的老人孩子,被错误的治疗,若不明医理,纵然有忠孝之心,仁慈之心,而看着亲人围困无以继之,那将是多么遗憾的事情,我们又情何以堪呢?学习肯定是需要付出努力的,但是跟深夜盲目跑去的去医院,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中医就是生活,人们通过遵循天地之道,遵循中医的生活理念,就能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我的口号就是,纵然成不了良医,也要有一双识别良医的慧眼,懂一些针药之术,或许在关键时刻就能不留有遗憾,尽人之父母,人之子女之本分。把中医的精神,薪火相传下去。

有幸遇到大爱的吴先生,没有把古法针灸私藏,而是不遗余力的去倡导推广,弘扬出去,还有那么多无私的老师们的帮助。让我们一起爱祖国的中医药,爱吴老师,爱汤泼雪。

本篇三个问题:

1.为何两位中医师扎同样的穴位治同一个人,一个一次就好,一个一点效果也没有?

没有效果的,肯定是在乱扎针,没有掌握手法补泄跟得气,进针,穴位也不一定准。

2.怎样才算会扎针?

用针如用药懂辩证,会取穴,手法正确,才有效果,也就算会扎针了。

3.成为好中医应具备哪些素质?

悲天悯人的情怀,为国为民的担当,根植于国学经典的医术。

吴见非老师点评:

我们身边有很多朋友都因为亲人的疾病走上了中医自学路,例如徐振海、张艳军两位学员。现在有很多妈妈为了保护孩子也在自学中医。中医就是大爱呀。学员不论是被迫的还是自觉的,都隐约判断中医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可是都缺乏足够的自信,最初都寄望于拜良医为师或者有良医可托付。可是现实却是撕裂的,稍微懂一点皮毛后,发现一是几乎看不到一个良医,二是医生害人比比皆是触目惊心,三是反过来哪怕自己根据皮毛都有可能获得惊人的甚至生死天壤的效果,于是深信中医本来就是催伏疾病的真谛,都义无反顾走上了自学成才道路。可是这条道路很不容易,取经路上九九八十一难,各路妖魔鬼怪都盯着。正因为有很多和你我一样发心学医想保护亲人的同学们,众以启贤,才有了汤泼雪。子曰:文不在兹乎?

(本文转自汤泼雪公众号)



契入内经,以更好精通医理。

学习针灸大成里的针灸得气和补泻,

欢迎报名8月9、10、11日的汤泼雪古法针灸深圳班。

针灸的补泻手法和得气很关键。

3组家传的配穴都不是奇穴,奥妙都在手法。

您可知酸麻胀痛并不代表得气?

您可知双侧经络,阴经、阳经,补泻方向相反?

古法针灸学习的三个层次,层层递进。

咨询中医家听荷:181 2416 1895(微信同号)


搜索“中医家"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中医资料。

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APP,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下载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