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德国小伙因《少林功夫》爱上了中医,学中医、传播中医文化!
2006年,一位德国小伙怀揣着对中医的敬仰和好奇,来到浙江中医药大学求学。他的名字叫Tim Vukan,他有一个响亮的中文名——“吴狄赫”。本科,硕士,毕业后任教,他已经在中国生活了整整13个年头,与中国文化水乳交融。如今的他不仅成为了一名为病人分忧解难的中医,而且还成为了一位传播中医文化的使者。
对中医养生文化一见钟情
年少时,Tim Vukan在家乡德国汉堡的一家中国书店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关于少林功夫的书。就是这样一本无意间发现的书,竟让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决定远赴中国河南习练功夫。在习练功夫的过程中,他发现练功和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可以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使身体阴阳和谐,保持健康。在经过一步步的了解后, 他越发觉得中医是一门深奥却意义非凡的医学。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去系统而深入地学习中医,并立志学成之后用自己的中医疗法帮助更多的人。
通过大量的网络搜索,他了解到我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开设有中医、中药专业,加上杭州这座城市风景宜人,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他觉得“就是它了!浙江中医药大学!” 就这样,他选择了我校,来开启他的“中医之旅”。
求学浙江中医药大学,结下不解之缘
学习了两年中文之后,他通过了留学申请和汉语水平的六级测试,并如愿来到了浙江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没多久,吴狄赫就遇到了困难,那就是学习医古文,要知道对于一个母语是汉语的中国人来说,学习中医的医古文尚有困难,更何况他还没来中国多久。谈到此处时,吴狄赫表示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当时的生活除了吃饭睡觉,剩下便是全情投入学习。
他的硕士生导师曹灵勇评价道:“Tim Vukan‘很中国’。汉语功底非常好,思维和行为方式也都很中国化,能做到与中国文化有一个非常好的交融,因此对中医的理解也比一般留学生更深入。而且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都非常感兴趣,可以说是喜欢并完全沉浸在中国的各种文化中,他能以这样一种状态学习中医,确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Tim Vukan对中医的热爱可见一斑。最终,他克服了难关,攻读完了浙江中医药大学的本科和硕士学位。
现在,他还被聘请为我校的任教老师,全英文给中医专业的同学讲授《中医经典》课程。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吴老师”。每次课上,他都会携带诸如拔火罐、灸盒之类的中医器材用于教学,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他的学生说:“吴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其它老师不太一样,更注重‘眼见为实’。而且他非常的平易近人,善解人意。”
Tim Vukan与浙中医大的不解情缘就这样一直延续着,从学生的身份转换成了老师身份,他说:“有了母校的培养,才让我懂得了这么多中医学知识,非常感谢母校。今年是母校60周岁生日,我衷心祝愿母校能发展得越来越好,在新的征程中继续创造新的辉煌。”
生活中的“中医养生达人”
受中医文化的熏陶,在平时生活中,Tim Vukan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养生达人”。早上他喜欢给自己煮上一锅养生的五谷饭,然后开始自己充实的一天;无论冬天夏天,他都喜欢用保温壶装一壶热水,感冒了嗓子疼,就在保温杯中加上一把金银花泡着喝,因为信赖中草药的功效,因此每次回德国他的半个行李箱都装着他的各种中草药;空闲的时候,他会用打太极和练习咏春拳来锻炼自己的身体,中国功夫已经在潜移默化中成了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钟情中医事业,传播中医文化
作为一名中医生,他对病人真诚相待,并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对中医学的喜爱。
初来中国时,Tim Vukan遭遇了大多数异乡人旅居他乡都会遇到的问题——水土不服,致使他经常拉肚子、感冒,容易感觉疲劳、精神不济。正好他已经学完了中药和方剂等课程,于是他以身试药,尝试了归脾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逍遥丸。他认为:“无论是扎针还是中药方子,都应该先自己尝试,有所体会之后才能应用于病人。”
当说到行医经历时,Tim Vukan提到他曾经遇到过一个十岁小病人,因为学习压力太大、思想比较紧张,无法集中注意力,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当时的他正在研究中医的情志疗法,于是他决定尝试着用情志疗法去解决病人的苦恼。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归纳总结后,他开了中医方子,再运用鼓励性的话语,以协调喜、怒、忧、思、悲、惊、恐七种情志的平衡。为了缓解小病人的精神压力、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吴狄赫还教他练习功夫,最后成功帮助他走出困境,重获快乐。看到自己的情志疗法有了效果,吴狄赫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对中医的痴迷又多了一分,他想让更多的人能够受益于中医文化。
回到家乡德国以后,他的朋友们也常常向他询问中医知识,有的甚至会尝试针灸疗法,都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就这样,他将自己对中医的赤诚热情发展成了一份事业,成为了东西方中医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
这位在中国学习生活了13年,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学习了中医10年的德国小伙如今已在杭州定居,继续坚持着他对中医的热爱,努力传播中医养生知识,让更多的人能够防病于未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