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吹又生 | 青年中医崛起有望

文 / 医馆界
2019-07-31 21:22

点 标 题 下 蓝 字 关 注 中 医 馆 产 业 新 媒 体

插画 | 三七

医馆界 半夏

中医苦传承久矣!

师父痛苦

吾人生性太鲁钝

发展中医愧无能

卅年教学工作苦

培养自己掘墓人

—国医大师李今庸

学生无奈

进校园信心满满

学完了垂头丧气

万幸的是

一直都有中医人孜孜不倦的在寻求突破

让我们记住

2019.07.20这个日子

首届全国青年中医论坛在首都北京举行

青年中医论坛现场

他们都关心中医的未来

参会人:从20出头到70高龄

青年中医的成长问题是所有中医人的问题

16位分享老师,500多位中医同道

碰撞出了多少火花?

有中医前辈的谆谆教导

青年中医要术业有专攻,先生存下来

长春中医药大学宋柏林提到千百年来,我国传统医药人才培养均以师承为主要形式,1956年以后,院校逐渐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长春中医药大学在院校教育基础上增加师承教育的模式。这样做的成果是,目前长春的青年中医颇受老百姓信任,在长春“必看老中医”的现象已不甚明显,“小名医”们一号难求,每名医生平均日诊70人以上。

优秀的青年中医要挚爱中医,有悟性,多实践,有自信。建议青年中医先术业有专攻,找到自己擅长的地方,先生存下来。

▲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宋柏林

把自己当做老师学中医是最快的

1986年,祝谌予先生为了继承施今墨先生提出的“办学授业,设院践行,编著存菁”复兴中医三大主张,倾全力支持薛钜夫院长创办了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在建院之初,就注重培养青年中医。目前青年中医的总门诊量已经达到医院总门诊量的69%.

另外他在对北京25家医馆访查中发现,对日门诊量超过50个患者的37位青年医生。其中32位都曾有长期跟随名师抄方学习的经历,还有5个人有中医家庭背景。在调查中我还发现,这些青年明医在明师的带教下,都修炼出了临床疗效和医疗情商的双套本领。由此可见,青年可以成长为临床水平高、医技医能强的好医生、大医生;中医并不是只有老了才能成为好医生、大医生。

薛钜夫院长建议青年中医“把自己当做老师学中医是最快的。”

▲北京杏园金方国医院院长,金方书院教务长薛钜夫

掌握现代科学的病理生理

“整个中医界的普遍现状是多不明、欠明现代科学的生理、病理,医、教、研皆如此。”原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现在的北京金方书院院长傅延龄,对此深有体会。

明病理生理对于中医科学和临床有显著意义,有助于准确、细致把握病情;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方药的作用机理与规律;有助于促进中医临床、中医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北京金方书院院长,原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傅延龄

让自己成为有格局的医生

一个中医的格局可以从个人→家庭→团体→社会→民族→国家→人类。要让自己成为有格局的医生。格局不是无中生有来的,而是从不断积累的功力中来,比如:

知识积累:医学专业=自然科学+社会心理学+哲学

实战积累:始终坚持临床中学习、提高、创新

人才积累:团队组建+团队教育+团队凝聚

这是慈方中医创始人贾海忠老师对青年中医的期望。

▲慈方中医创始人 贾海忠

我们对刮痧疗法了解太浅

张秀勤老师专事刮痧疗法的临床、教学和研究近30年。发现刮痧疗法的作用不仅是活血化瘀。

▲刮痧体验吸引了很多同道

虽然刮痧疗法只在皮肤界面刮拭,却可以启动人体自调系统的自愈机能.人体自愈系统的机能有多强大,刮痧疗法的作用就有多神奇!当然这也是刮痧疗法的局限性。如果人体有了器质性病变,使自愈系统机能下降,疗效就会降低。

全息刮痧最初是为解决痧未消退前不能连续刮痧,后来发现也能解决更多刮痧局限,

为经络刮痧的选经配穴增添了新的理论,增加了更多刮痧部位,手足头部位面积小,刮拭时间短,减少气血消耗,利于扶正祛邪。全息刮痧与经络刮痧相结合,明显提高疗效。

▲中医全息刮痧创始人 张秀勤

重建现代中医与经典的联系

世中联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会长张苍老师,作为一名关心青年中医人成长的前辈,用自己亲身临床的经验发现问题,他认为现代中医的问题是没有中医疾病的概念。以西医为主诊断,以中医为主治疗,切断了现代中医与2000年中医传承的联系。

要恢复中医疾病诊断系统,重建现代中医与经典的联系,使2000年的传统为现代中医赋能。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青年中医培养工作委员会会长 张苍

培养青年中医的综合能力

陈长青博士曾经是广中医的老师,为了实现自己培养青年中医的理想,辞职创办了汉古中医。他认为中医馆发展的瓶颈缺乏能用纯中医手段看病的医生,教学模式西化;中医、中药、针灸分三家;中医经典成选修。

所以汉古中医注重培养青年中医的综合能力:能看病、会做药、能讲课、会养生 、懂科研、会管理的能力。

▲广东汉古中医创始人陈长青

有医疗平台对青年中医的支持法则

给予与资长的中医同等待遇

长春中医药大学传统诊疗医院是长春青年中医汇聚之地目前除以“四小名医”外,还有近60余名35岁以下备受长春市民青睐的青年名中医。而他们的院长赵金祥聘请青年中医的原则是: 1.喜欢中医 2.中医基本功底扎实 3.有过游医经历 4.品行端正 5.有一定的交流经验。

他认为中医平台应该这样支持青年中医:成为青年中医出诊平台;给予与资长的中医同等待遇;培养青年中医带教老师;给予那些有家学优秀的中医学子找老师带诊;在生活中关心关爱。

▲长春中医药大学传统诊疗医院院长赵金祥

职业规划让青年中医少走弯路

其实职业规划很重要, 不然青年中医会走很多弯路,另外患者沟通和管理能力也不容忽视。青年中医还要学会如何跟平台合作,成长快的青年中医都懂得如何选择,如何合作。

中医馆应该发挥“后大学”的引领功能。用更多的资源帮助医生的价值成长,不然医馆怎么形成自己的品牌。青年中医成长不是一天能结束的,是中医药事业的长期战略。

▲李永明当归中医&行知堂创始人

中医馆要适应青年中医成长周期

蔡仲逊创办中医书友会,只专注于一个群体:中医以及想成为中医的人,至今用户60余万。他说这两年一直在思考:中医诊所本来应该成为改变医疗环境的关键环节,可是医生为什么活得那么差,因为一些传统中医馆的模式对青年中医不友好。

如果中医馆没有适应青年中医的成长周期,青年中医是不会到医馆工作的。所以我根据中医师成长周期设置了中医馆医教结合的模式。

▲中医书友会&灵兰中医创始人蔡仲逊

还有青年中医中坚力量打开新思路

能开便宜药就开便宜药

成都有个秉正堂,秉正堂的创始人夏隆江老师初三就开始学中医,总有些反常识的思维,比如:

“我老师的学生很多,但我的师兄师妹都没有在我的医馆工作,因为我很难在我的老师面前说一些不同于老师的观点,这样我就不能让我的医生破除固有思维了。”

“我们还会让自己的医生能开便宜药就开便宜药,能不开药就不开药,希望在多多经历这样的事情后,被医馆“德”的土壤感染,这是培养医生德行的可行有效的好方法,而不是停留在说教上。”

▲夏隆江四川秉正堂创始人

接触不同地域差异导致的不同患者和疾病

李文月大夫自称是科班出身的乡野医生。她在一线城市待过,也在小城市待过,虽然只有三十多岁,但丰富的从医经历带来了开挂的中医之路。

研究生期间创业小儿推拿馆,先把钱挣了,创业的经历让她熟练掌握了小儿推拿技能及小儿常用外治法,大量接触患者强化了对儿科常见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对小儿四诊和日常调护有了很多自己的体悟,尤其是小儿脉诊,

一边读研,一边婚结婚生孩子,她建议女生还是不要结婚生子太晚,太晚会耽误自己的临床工作,而亲自养育孩子也对儿科有了全新的认知。

▲你要听文月大夫的话,早结婚吗?

跑到小县城自己开诊所,尝试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及县城农村患者的差异,医术水平从而增长飞快。她还说要不断加强专业学习,疗效才是核心竞争力。经营思维要跳出中医搞中医。

▲青年中医师 李文月

临床中学习“大数据”思维

林树元已经作为老师好多年了,然而他自己也就只有33岁。对探索中医的创新之路,依然充满了热情。青年中医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更高效地利用更多信息,调动资源,形成更大的生产力。

临床中学习“大数据”思维,把握每一个真实细节,不要思维定式,我们中医有很多经验总结,比如久病多虚,怪病多痰,不要被所谓的“经验”套住了。

要总结成功经验,更要总结失败教训!你随访过自己的患者吗?为什么没有人没复诊?总结过“名老中医败案”吗?

▲浙江中医药大学讲师林树元

中医人能否从“匠”进化到“师”

天马行空的大夫要有,中规中矩踏踏实实的大夫也需要,山东经华卉典研究所执业中医师季友山是我们“老实派”的代表。

跟老师抄方其实是信念的传承,我在学中医之初看李可师爷治愈了很多非常危重的病人,所以给了我学习中医以后非常大的信心。

文化底蕴的培养很重要,它能决定一个中医人能否从“匠”进化到“师”,是大夫不断成长、成熟的动力。而这种底蕴培养没有捷径,只有积累。

▲山东经华卉典研究所执业中医师 季友山

青年中医培养应该成为行业的长期战略

医馆界&长城医馆学院创始人王中华在致辞的时候提到,《医馆界》和长城医馆学院一直专注于中医馆的经营管理,其业务和青年中医培养没有直接关联,怎么会想到做青年中医论坛?

因为青年中医是中医行业的未来。在《医馆界》看来,青年中医培养是行业的“终极问题”,青年中医起不来,行业就没有希望。一个问题能成为“终极问题”,也说明它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然而,临床实效好的中医大夫远远不够,中医培养不再只是中医院校的事,应该全行业发力。

百年之前,梁启超先生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中医积弱百年,当代青年中医应有的责任与担当,青年强,则中医强。

青年中医培养应该成为行业的长期战略,坚持十年以上,中医的阳气就升起来了!

寄语

《三联生活周刊》将近代那段国破家亡的时代,中西文化剧烈碰撞下产生的一代大师,形容为“群星闪耀”。

还有半年就到下一个十年了。现在的中医,政策虽然火热,现实依然严峻,还不够“群星闪耀”。

愿还“弱小”的中医人,抓住复兴的“春风”,让青年中医崛起有望,中医亦有望。

期待下一个十年。

I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作者/半夏,版权归权利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