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餐什么时间吃才对?中医推荐这个时间
大多数人因为工作、学习繁忙,时间紧迫,早餐甚至午餐都是匆匆应付,把晚餐作为一天中最主要的一餐,鸡鱼肉蛋,生猛海鲜,欲将一天欠下的营养全加在这一餐。那么,晚餐到底该怎么吃呢?
晚餐最好酉时吃网上流传着“过午不食”的说法,晚餐是少吃,还是不吃呢?其实,“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也叫做“不非时食”,即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进食,其他时间不可以进食。
佛教认为,每天只用吃两次饭,这样才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修行;另外,吃得少可以降低男女的爱欲之心。现在一些减肥人群也主张过午不食,每天下午2点以后就不再吃东西了,希望通过节食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过午不食”只适合特殊人群,例如上面提到的修行的僧人。因为如果午餐后不再吃东西,那么到第二天早上6点,至少有16个小时没有进食。胃中食物消化吸收后,胃分泌的胃液会腐蚀胃黏膜,从而导致一些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那么晚餐到底什么时候吃,吃多少才合适呢?一般建议应该每天吃晚餐,进食时间宜在酉时(17点~19点),以18点~19点最佳。因为酉时是肾经当值之时,气血流注肾经,是人体贮藏精华、调养肾脏的最佳时间。晚餐中的食物可以提供人体气血精华,所以晚餐最好安排在酉时。
“暮莫实”“胃不和则寐不安”,晚餐应该少吃,且不能吃得太晚,以第二天早上没有明显的饥饿感为标准。因为人在睡眠后,身体的代谢功能降低,胃肠蠕动减弱,若晚餐吃得太多,不但会加重胃肠道负担,胃肠道因过度疲劳而生病,还会干扰大脑皮层的工作而妨碍睡眠。对于晚餐后还要进行长时间工作或学习的人,一定要吃好晚餐,补充足够的营养。
中国晚餐吃什么?古人提出“早咸晚甜”。从中医理论讲,食物有五味,入五脏,咸入肾,甜入脾,养胃的饮食宜早餐吃咸,晚上吃甜。晚上可以饮一杯蜂蜜水,有清肠养胃、润肺养颜的作用。蜂蜜水对胃酸分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以增加胃酸帮助消化,还可以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
一般人群的晚餐总热量以占全天的30%左右为宜。在食物的选择方面,晚餐尽量吃些清淡、易消化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豆制品,少吃脂肪类食物,动物内脏少吃,同时还要荤素搭配得当。这样既能帮助消化吸收,又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利健康。下面推荐几款晚餐食谱:
山西小米粥
山西晋南的晚餐大多数是小米粥,配馒头及炒蔬菜。
小米含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小米粥的膳食纤维是大米的4倍,可以有效预防便秘。小米入脾、胃和肾经,晚上喝小米粥可以养脾胃、补肾精;小米中还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和氨基酸,所以可以补血、补气,帮助睡眠。炒蔬菜包括醋熘土豆丝、酸辣大白菜等,陈醋炒的蔬菜可以增加粗纤维,山西的陈醋是以高粱为主料进行酿制的,还可以帮助消化,软化血管,散瘀止血和解毒。
潮汕砂锅粥
广东潮汕的砂锅粥是远近闻名的。每到夜晚,在潮汕地区会看到很多人晚上出来喝粥。当天各种新鲜的海鲜或者肉类,都是粥的食材,如螃蟹粥、鱼虾粥等。粥的主材是大米,大米含有蛋白质、脂肪和淀粉。中医认为,大米性平、味甘,入脾、胃和肺经,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除烦渴的作用。
肉类或者海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蛋白质以及钙,有些鱼类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血脂,保护心脏。砂锅粥口味清淡,容易消化和吸收,砂锅传热快,散热慢,保温时间长,可以长时间保持食物的鲜美味道。
柠檬鸭
柠檬鸭是广西南宁武鸣一带的特色美食,它的主料是鸭子,配料是酸藠头、酸姜和酸辣椒,以及山黄皮和咸柠檬。鸭肉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比猪肉中的含量还高。鸭肉可以滋阴降火,酸藠头和酸姜、酸辣椒可以消化鸭肉中的油脂,醒脾开胃,帮助消化。
这个夏天晚餐吃什么?夏天天气炎热,多雨湿重,影响人的胃口。所以,晚餐的饮食应尽量以清淡、易消化和吸收的食物为主,少食生冷及煎炸食物。生冷的食物容易引起腹泻及胃痛,尤其是刚从冰箱里取出的食物,宜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再食用;煎炸的食物比较香,但是油腻,不易消化,而且炎热天气食用常会引起咽喉疼痛、口腔发炎等。
下面介绍两款适合夏季的营养晚餐:
小米杂粮粥
原料:小米100克,绿豆20克,黑豆20克。
做法:黑豆提前4小时泡好,将小米、绿豆清洗干净,一起放入锅中(最好是高压锅),煮好后趁热食用。
小米入脾、胃和肾经,可以养脾胃、补肾精,补血补气,帮助睡眠。黑豆入肾,具有清热解毒、补血养肾和抗衰老的作用。绿豆可以清热解暑,保护肾脏。小米杂粮粥非常适合夏季晚上食用,配合蔬菜和肉类,使得营养更加均衡。
清蒸鱼虾
原料:鱼一条或者虾一斤。
做法:将鱼或者虾清理干净,放在蒸盘中,加入姜丝(鱼则加少许蒸鱼豉油、葱丝、盐及一小勺料酒),开大火蒸8~10分钟,取出。
鱼和虾都富含优质蛋白质,以及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比其他肉类更加容易消化和吸收。再配些大米以及蔬菜,既可以满足身体的需要,也不会增加脾胃和肾脏的负担。
文: 广东省中医院 张彩霞 胡世云
编辑:管仲瑶
审核:曹政
本文首发于《健康报》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医学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上喜马拉雅FM收听「胡说中医」特辑,了解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中医知识!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