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迄今为止我发现的学中医之前最应该读的一本书

文 / 研和中医
2019-07-02 16:03

在学中医这件事情上,我们经常要面对读什么医书以及怎样读医书的问题,这个问题贯穿始终。可能是来自中医爱好者或者初学者饶有兴致的提问,也可能是在学中医漫长岁月中从医者的时时自省。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疑问自省背后实际上是一种对正确学习方向方法的渴望。总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没有正确的方向为指引,总有一天会迷茫,选择学习中医更是这样。只是正确的方向着实难以把握,中医流派众多,医书如汗牛充栋,且内容庞杂参差不齐,没有固定统一的学习方法和路径。这是中医的神秘与魅力,也确实增加了找到正确努力方向的难度。

书评|迄今为止我发现的学中医之前最应该读的一本书

师带徒模式

正是由于这种学科特点,历史上的中医教育十分重视传承,也就是师傅带徒弟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意义和优势在于师父教授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已经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徒弟学到的都是经过师父验证过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社会某些健康问题的内容。

在学医初期这是一种效率相对较高的方法。但如果只是从操作实践层面进行经验的盲目继承,不注重挖掘疗效事实背后的理论内核,很可能出现一代不如一代,或者一代难以超越前人的现象,如医圣仲景所言“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如何挖掘事实背后的理论,或者是什么样的想法指导着当前的中医实践这很重要。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无论是公立中医药院校还是私人的培训机构,教授中医的老师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这种无形内核的重要性,也经常会听到教授者们不断强调中医思维的重要。

不过在我看来,现在所谓的中医思维大多言之无物,培养方式也只是唱高调的多,能够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的少,就算有也是以点带面,缺乏系统性。最主要的方式还是老师通过喊口号强调中医思维的重要性,积极鼓励大家学习《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难经》四大经典来自助形成和获取中医思维。

对没有中医基础或者初入校门对中医不甚了解的初学者来讲,学习四大经典的难度确实很大。
难度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客观事实:
1.语言的问题,古籍文献文意古奥难懂,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
2.对疾病认识的问题,古人撰写的书中所记载的病名和现在我们常用的疾病名称并没有直接密切的对应关系。
3.生活环境的变化,古今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人健康影响的种类和程度皆不相同。
4.西学东渐,西方文化的入侵正改变着我们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所以这种自助放羊式的学习结果可想而知,并不好。

四大经典固然能够反映原汁原味的中医思维与智慧,但是如果上来就啃这个硬骨头多数人会坚持不住放弃。即便有人在坚持,多半也会误入歧途,自己闷在屋里研究,咬文嚼字,借题发挥,最后在文字游戏上打转转,却难以复刻古人的疗效。

亦或者有少部分人能有所得,但悟一理一法便如获至宝,大肆推广宣传。以疗法为中心,而不是以疗效为中心,只重量却忽略质,只留下了适合自己方法的病人,不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流失的病人,也就沦为了靠中医谋生的手艺人,却失去了在学术上更进一层的可能。

殊不知《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云:“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难经·十三难》也说:“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

书评|迄今为止我发现的学中医之前最应该读的一本书

伤寒杂病论

学中医必读四大经典,四大经典难读,难道我们真的要不断地用时间磨这块硬骨头,才有可能在老的时候成为一个高手。答案肯定不是,只是这个答案鲜有人提及。

在给出建议之前先让我们做一些分析:

1.中医之前的历史背景

从历史维度上讲,在四大经典诞生之前中国古代哲学已经经历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争鸣,形成了以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后简称为道家)为代表的先秦六家,在秦国统一六国后又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四大经典全部诞生在秦以后的汉代,汉代虽然推翻了秦朝的统治,在推行儒家这件事情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将代表中医理论基石的四大经典放在更长的历史维度上来看,四大经典成书之时中国的古代哲学已经成熟稳定,且形成了以儒家为主流思想的哲学环境。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有了儒家文化的土壤滋养必然会对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主线

在中医药诞生之前和之后的数千年间,中国哲学发展的主线也始终未偏离过儒家这一主线。也正是这种特点导致中西方哲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放大,指导着中西方人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理论和实践,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感受到的风格迥异的中西方文化。还有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西方哲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很多科学家、思想家。而中国古代哲学则绝大多数产生的是政治家。这反映了西方哲学更多地追求客观自然现象本身,而中国古代哲学尤其是讲究入世哲学的儒家,更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关注来自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中诸多因素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其目的在于维护整体的利益,保证整体状态的相对稳定。简言之,儒家追求的是“内圣外王”之道,这也是儒家的主要思想。

3.儒家思想与中医思维

秦朝是用法家的方法统一的六国,却在统一之后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也说明,不同的哲学流派和主张对于社会发展的实际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其实反对孔子的人也有很多,他们各自的学术主张也有儒家思想所不及的优势。只是为什么中国的哲学造就了众多政治家和中医学家,这二者之间肯定有更加稳固的内在联系。

相较于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健康问题只不过是古人解决的众多问题中的一类。具体涉及的问题会有不同,从哲学方法上讲,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则有一致的共性。为表达这种共性,我们常常会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更通俗一点的说法”秀才学医笼中捉鸡“。这仅是表面上的联系,也有可能是古人在强调识文认字对于学习中医的重要性。

只是事实告诉我们这种表象的内在联系是必然的,古代官员的工作是通过管理达到维护统治者长期稳定政权的目的,中医大夫的工作是通过治疗来调节患者的身体状态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健康代表身体状态的相对稳定,而长寿是对于时间多多益善的要求。

目的一致,方法也相似。

就像人总会有一死一样,每个朝代总会有亡国的皇帝。这说明事情发展的方向不会以某个人或者团体的意志为依据,而是要反过来思考,既然儒家与中医的目的一致,都是为了维护整体的长期稳定的状态。再看儒家追求的“内圣外王”之道和中医治病遵守“扶正祛邪”的原则所要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显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可否认的是四大经典是学习中医最好的途径,中医经典是我们的古代先哲们基于他们所经历的医学事实用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总结凝结成的经典理论。中医经典的产生有两个主要元素,一个是医学事实,一个总结并指导医疗实践的思路,是古人的哲学思维方式。

只是习惯于现代生活的我们很难去体会古人经历到的医学事实,尤其是还要切换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下更是困难。所以在个人没有足够医学事实积累的时候,我们要学会透过古人书籍中描述的现象和方法找到解决方案背后的目的和意义。有了目的就像商人找到了消费者的痛点,就找到了抓手。

所以我们要理解这些医学事实可以先从理解古人的思维方式入手,了解这个方式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习中国古代哲学。因为哲学起源于疑问,中国古代哲学包含了古人解决疑问的所有思路内容。

看到这有人可能会觉得我这还不如不说,中国古代哲学看起来比中医还要难。其实说实话,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也这样做过,我读过《论语》《大学》《中庸》《周易》等等,在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确定自己的内心是更加迷茫无助的。

书评|迄今为止我发现的学中医之前最应该读的一本书

孔子象

直到我读到这本书之后,我认为这是学中医最应该首先阅读的书籍,没有之一。这本书就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写的《中国哲学简史》。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只是觉得这个写书的人厉害,读完一百度没想到这么厉害,也确实厉害。

大道至简,作者将诸子百家摆放在历史的维度上娓娓道来,没有通过咬文嚼字秀学问,也没有大话道理空谈内容。而是围绕古代哲学之于社会发展的实际意义和目的,为我们描述出了一幅基于历史背景在不断变化的中国古代哲学。

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和感受就是,我能够试着理解古人是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其指导下实践的方式方法的目的和意义在于什么地方。

一旦具备了这种挖掘中国古代哲学目的意义的能力就成功踏出了学习中医的第一步,我们就能够更加准确地接受分析古代医学典籍中发出的信息,并在医学实践中不断获得积极的反馈。

读完这本书再去读四大经典会轻松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