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都是试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
经常有人说中医拿人的生命开玩笑,没有学好中医就为人看病,仿佛中医都是不负责任之辈。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中医很难,也很简单,难就难在准确度不好把握,简单就简单在只要治疗的大方向对了都有好的效果,差别就在于效果的快慢,把握得准确,效果立竿见影,把握得不精确,显效比较慢罢了。中医的成长就是一个从不精确到精确的过程,不经历这个过程,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大医,而这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
西医把所有人都当成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机器,治病讲究的是机械对应,用机器人就可以取代,因为你只要把那些套路死记硬背,然后再熟练操作,就是一个不错的西医,这和修理机器一样。而中医则把每一个人都看成是具有不同体质偏性的个体,讲究的因人而宜,辩证论治,你要想当好一个中医,首先就要判断一个人的体质偏性,它五脏六腑哪一个功能亢进,哪一个功能低下,还要判断它们分别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程度的多少?至于要做到这一点有多难?想去吧,既使临床经验丰富的大医也很难精确!诊断过后还有精确用药,即对于功能亢进的组织就要抑制它,对于功能低下的组织就要扶持它,这就还必须要熟练中药的寒热温凉偏性和大小,最后用中药之偏正好平衡身体之偏,疾病才能够应手而便愈。在这里,要掌握各味药的药性和偏性大小,它有多难,想必各位也知道!
我们先来说说中医诊断有多难?中医诊断是根据“整体决定局部,局部是整体变化的一个缩影”这个规律来进行的,用中医的话来说就是以外揣内,四诊合参。它诊断的目标就是五脏六腑的功能情况,它们分别是功能亢进还是功能低下,以及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程度的多少?如果连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这个大方向都辩错了,那肯定是一个庸医,因为那样一来治法完全反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辨别各组织功能亢进或功能低下程度的多少,这一点就难了!不经过丰富的临床,是很难掌握的。而这个临床的过程就是一个尝试的过程,而不是能够从书本上学到的。
我们再来说说中医的精确治疗有多难?诊断准确了,还需要用药准确,这就必须要精确地了解中药的药性,即寒热温凉偏性,尤其是偏性大小。中药的药性是无形的,至少现在还没有有效的测量手段,要深刻掌握它的药性,也必须需要大量临床,而这仍然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单靠书本是学不出来的。
为什么中医允许尝试?就是因为只要各组织的寒热判断准了,用药有一个很宽泛的范围。比如,大寒体质,你用大热药附子可以,用中热药桂枝肉桂也可以,用小热药干姜生姜也可以,甚至用食疗温阳也可以。不同的只是疗效的快慢罢了。作为一个中医,肯定可以从偏性较小的药开始尝试,逐渐了解中药的药性,积累中医知识。历史上的中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现在我们机械地用考试来定义中医的合法与非法,其实很可笑,因为即使你考得再好,也不见得懂辩证,懂诊断,懂药性。即使你考得不好,也可以逐步从临床中学习掌握诊断方法,掌握中药药性。所以,中医都是尝试出来的,而不是学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