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了解这些诊脉常识,让你避免成为“庸医”

文 / 金兰中医学社
2019-04-23 12:33

常常听说中医先生看病都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称“切而知之谓之巧”,不难看出,学会切诊是需要一定功夫的,甚至是需要先天禀赋的天然加成才能够学会这门技艺。而王叔和曾说“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体现了脉诊学习和实践的难度。

故而许多人们在学习中医知识时候,虽历经辛苦,却最终由于难于察觉脉象,最终也不过只是沦为一名庸医而已,如此看来诊脉看病却是一门“技术活”。也只有掌握脉诊的常识,才不至于成为一名庸医。

《黄帝内经》认为“诊法常以平旦”,因为清晨“阴气未动,阳气为散”,而且运动量不大,还没有进食引起寸口动脉的波动,因而最适合用来辨别疾病。现在我们也常常能够看到,许多具备优越条件的中医诊室都是布置得相对幽静,并只是设置一个上午的候诊时间。不过,在面对大量病人的门诊等的环境中,我们也不能只是拘泥于只在“平旦”诊脉,凝神静气,同样能够分辨出患者的相关疾病。

但在诊脉的过程中,有两点常识也是需要注意的,比如如何下指诊脉,这个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还有就是“举按寻”的手法,这个其实也对诊脉有着重要意义,但是也还是有很多人没有掌握。

1.如何“布指”

要想学会切脉,首先就要学会“布指”。尽管我们许多人曾经看过中医,知道切脉的大致位置,不过还是需要向人们介绍一下三指是如何布指。通常来说,医生多数是选择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来布指。待患者轻轻将手腕放置于压枕后放定,我们先用一手中指轻轻搭在掌后高骨中,也就是桡骨茎突,然后其余两指自然平放于其上,细心感受桡动脉搏动。

2.举、按、寻法有门道

如果并不了解诊脉方法的人在初次接触脉诊时候往往会感到困惑:明明只有一部桡动脉在搏动,为什么那些医生们却能够说出那么多问题,诊脉看病是否有什么小技巧?答案是却是有的。寸口切脉法并不只是单纯的一个搭脉而已,在切脉时候,最常用的就是三部脉“举”“按”“寻”三法,用手指轻轻搭在脉搏上感受搏动称为“举法”,而用力依次加重,直至推筋着骨而得者则为“按”“寻”,同时在指力变化的同时还有指法如单独按一脉和统括按全部脉象的相关变化,需要耐心体会。

掌握了以上的诊脉办法,其实还是远远不够,诊脉候病本就是一个“以表度里”的认识过程,根本不可能用直观可见的办法来展示供后来人学习,因此世人在学习脉法时候总是会发出“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感慨,不过长期有目的的学习,对于切脉诊病技术的长进却是有重要意义的,需要善始善终。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千钟粟,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