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认识一味中药:荜拨——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凡一切风寒内积,逆于胸膈而见恶心呕吐;阳明胃腑。见于下部而见肠鸣冷痢水泻,停于肚腹而见中满痞寒疼痛,俱可用此投治以其气味辛温,则寒自尔见除。
——《本草求真》荜拨篇
今天
给大家介绍一味中药药材
荜拨
荜茇[bì bá(bó)],在中国药典上的读音为bì bó,但在汉语词典中音为bá。为什么叫这个名呢?因为本品是外来药物,荜拨、毕勃、逼拨之类的名字,都是拉丁语之音译。
《本草纲目》云:“荜拨当作荜茇,出《南方草木状》,番语也。陈藏器《本草》作毕勃,《扶南传》作逼拨,《大明会典》作毕茇。”其实它也是一味常用中药,临床多生用,属温里药,具有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临床适用于胃脘冷痛、胃寒呕吐或泄泻、偏头痛、牙痛。近年还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同是亦为蒙医、藏医习惯用药。
性味归经其性热,味辛。
归胃、大肠经。
免费咨询微信
功效温中散寒,下气止痛。
主治病症主治脘腹冷痛、呕吐、寒凝气滞、胸痹心痛、头痛、牙痛、泄泻等。
用于胃寒引起的腹痛、呕吐酸水、腹泻、冠心病心绞痛、神经性头痛及牙痛等。
温中下气,补腰脚,杀腥气,消食,除胃冷,阴疝和胸腹痛。治霍乱冷气、心痛血气、水泻虚痢、呕吐反酸、产后泻痢,与阿魏合用更好。和诃子、人参、桂心、干姜,治脏腑虚冷肠鸣,又治头疼,鼻塞,压痛。能动脾肺之火,多用令人目昏。
其根名荜渤没,味辛,性温和,无毒。治疗五劳七伤,冷气呕吐,心腹胀满,消化不良,阴汗疝嵌水肿,妇人宫寒不孕。治腰肾冷,除血气。
用法用量煎服,1.5 ~ 3 克。在药膳、保健食品制作时,可选用炒、烧、煮、炖、蒸等烹饪技法。
实热郁火、阴虚内热者忌服。
免费咨询微信
中药配伍1、治伤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疞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荜拨四斤,高良姜、干姜(炮)各六斤,肉桂(去粗皮)四斤。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粒,米饮汤下,食前服之。(《局方》大巳寒丸)
2、治飧泄气痢,腹胀满,不下食:荜拨半两,肉豆蔻(去壳,半生半煨)一两,干姜(炮)半两,诃黎勒(半生半炮,去核)一两,白术三分,甘草(半生半炙,锉)半两,木香(半生半炒)一两。上七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空心米饮调下,日晚再服。(《圣济总录》荜拨散)
3、治气痢:牛乳半斤,荜拨三钱。同煎减半,空腹顿服。(《独异志》)
4、治脾虚呕逆,心腹痛,面色青黄,腰胯冷疼:荜拨、木香、附子(炮裂,去皮脐)、胡椒、桂(去粗皮)、干姜(炮)、诃黎勒皮(焙)各半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一两半。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粥饮下十五丸,日三。(《圣济总录》荜拨丸)
传说唐朝的李世民因为患上痢疾而出现了腹部绞痛的情况,宫里面的太医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都没有能得到比较明显的效果,不得不在民间悬赏找医生。而一个叫做张宝藏的郎中,看到这个告示之后,想到自己曾经用牛奶煮荜拨治好了自己的痢疾,因此把这个偏方带入了宫中。太医经过尝试之后,发现没有毒性和副作用,就给李世民服用了,果然病情有了很大的好准,因此这个验方一直流传至今。
-END-
长按关注了解更多中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