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奇葩的教育——中医!
世界上任何一门技术,通过大学几年专业的学习,基本上都能够掌握,并应用于实践。唯有中医,大学、硕士、博士连续十几年学习,出来却连最简单的疾病都不会治,更有甚者,很多人还成了中医的掘墓人,反过来反对中医,他们就是中医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怪物。
可这就是这样一群不懂中医的人,却持有国家的执照,代表中国“最正宗的中医”,占据了和中医有关的所有岗位,如中医院,中医学院,中医的管理部门,也正是他们对中医的代表,让中医名声扫地,它们对中医的破坏,比整个西医系统还要厉害,因为他们会让真正的中医彻底地绝灭,让百姓们对中医彻底地丧失信心。
中医教育到底怎么了?
中医教育到底怎么了?让我们从中西医的区别看看就知道了。
西医讲究的是机械对应,学起来相当容易,只要死记硬背就行,至于技术,多熟练操作几次就够了,再笨的人也能够学会。
可中医呢?它讲究的是一人一方,至于要用什么样的方子,它的种类就太多了,首先它有两大类,一类是细胞的功能亢进,一类是细胞的功能低下,它们的治法完全相反,其次,细胞功能亢进和功能低下程度的不同,治法也完全不同。比如,大寒就要用大热的药物,小寒就要用小热的药物,而且还有量上的不同。
这样一总结起来,西医的一个病,一个方法,在中医这就要从无数个病因当中寻找那唯一正确的病因,难度之大就可以想象了。
显然,学习中医就要用符合中医规律的方法,用西医式的教育方法是教育不出来好中医的!可看看我们的中医是怎样教育的?
先看看教材。恐怕大家想不到吧!中国60年来各级中医药大学采用的各种中医教材,全部是西医编写出来的。表面上用的是中医的词汇和术语,但是内在的思维方式,以及对这些术语理解的方式和解释概念,都是西医系统的。
入门就错了,怎能学会真正的中医?
当年的编者之一张大钊写的回忆录,说明当时的编写情况:“1962年我在西医学习中医班毕业,就参加了当时卫生部主管中医工作的副部长主持的全国中医学院第二版教材修订会议;最后指派黄星信,曹鸣高,金寿山和我四个人一起在上海编审整套教材,1964年全套18本全部出版,成为内地和海外中医学院的主要教学课本。
由于课本上印有我们几个编者的名字,因此我们几个系统学习过中医的高级西医的名字,在海外就有了很高的知名度”。大家知道张大钊编写中医教材时有多大吗?他1956年西医毕业,编教材时只有20多岁,只是简单地上了一个“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就被卫生部主管部长指定去编写“全国中医学院通用教材”来“系统培养中医人才”?
这种近乎小孩子办家家一样的做法,还敢大面积全国铺开大干,瞎干的“教育模式”,大约就只有中国敢做吧?
再看看课程安排。为了执行国家“中西医结合”的大政方针,西医专业的学生不必学中医,但是中医专业的学生都一定要学西医。因此课程安排上中医课程和西医课程按比例设置,大致上“基础课”40%的内容是西医的,专业课30%的内容是西医的。
加上中国的大学大约有三分之一强的课程是要上各种政治课的,再加上很耗精力的英语课;这样学生四五年的中医学院读下来,到底有多少时间在“学中医”呢?
这样的中医大学毕业出来后,自然是个不中不西的废品,当然连“庸医”都赶不上了。(参考材料:某中医药大学本科生培养计划中,中医专业的课时仅占33.86%,西医课时则占39.38%,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占26.76%。中医经典基本不认真学习,中医研究生则忙着搞“动物实验”等现代医学项目)
而国家管理中医的领导们呢?明明知道这些教材和教纲是瞎编的,这种教学方式不可能教育出真正的中医;但是,政治高于一切,明明知道是错的,也不会有人敢于提意见!反正又不是自家的事,都是“给国家办事”,得过且过,于是大家就这样一起混日子,一直混到了今天,创造出中医学院60年来根本就没有培养出什么中医人才的伟大光荣正确的现代教育记录,只培养了大批的“中医掘墓人”,而且看样子还要继续下去,中医学院依然在“误人子弟到永远”。根据这些教材改遍的“新教材”依然在使用。
再看看师资。最早的中医教育,还能够不拘一格降人才,把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民间中医请来教授中医,他们医德、医术都很好,足以跟西医拼个高下。
但是,这批人当年在“体制中”,无法施展自己的真正本事,更无法把自己的真正本领教给后人。现在这批传统中医老的老,死的死,现在中医学院里面剩下来的执教老师和教授,全都是建国后“西医学中医”培养出来的“人才”,他们既不懂临床,也不懂真正的中医理论,只会死记硬背一些西医编写出来的教学内容。
让他们教中医,就象是让鸡子来教鸭子游泳一样,最终鸭子不但没有学会游泳,反而连走路都不会了,变成了非鸡非鸭。
中国的中医学院,就是专门培养这种四不像的“中西医结合”人才的。他们不懂真正的中医,也不懂西医,不会用西医治病。因此,最终就成了“大病治不了,小病治不好”的中医人才。中国的各级中医院里,就挤满了大批连个小感冒都治不好的“中医师”。中医之所以被国民抛弃,就是因为他们。
中医真的学起来很难吗?
中医真的学起来很难吗?其实一点都不难。有好老师带的话,半年左右就可入门,四五年的积累,就可以当上医术很不错的中医,对很多常见病就可以“应手而除”了。至于要成为一代名医,就要看本人的造化了,有可能一辈子都当不成,关键在悟性。
他们都是怎样学中医的?基本上都是从中医的基本经典入手的。如《黄帝内经》,《针灸大成》,《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有基础后,就需要在临床实际医疗中不断学习和参考历代医学名家的各种医学典籍和经方验方,如《景岳全书》等医家经典,积累经验。
这些流传至今的医书,每一部都是当年最有水平的医者呕心沥血,总结一生从医经验后写出来流传后世的。比今天中医学院里面采用的这种由乳臭未干的毛孩子用“多快好省”的大跃进手法编写出来的,必将遭遇千古骂名的“国家中医统一教材”不知道高明多少倍!
可我们的中医学院呢?中医学经典在这里竟然成了选修课,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文言文教育太差了,导致中医学院的学生普遍看不懂古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民间中医学习中医,是因为兴趣和生活的压力,无论它再难,也会用心学下去。而中医学子们既没有生活压力,也没有兴趣,唯有大学、硕士、博士毕业找一个好单位的目标!如此地学习中医,有可能学好吗?
或许我的评价有点不尽人情,那就让我们引用几个德高望众的中医大师公开发表的言论吧:
焦树德,邓铁涛老中医说:中国几十年没有培养出真正的中医。
裘沛然老中医说:“国内中医院校培养不出来合格的中医,培养出来的简直就是废品,连庸医的水平都达不到;庸医也懂一些中医的汤药方剂的。可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根本不懂,这是中医教育很大的失败……中医教育已走入歧途”。
中医是国粹,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的代表,本应该人人都懂!可是,这样极为简单的中医教育,我们国家花大钱建立了的各级现代化的中医大学,居然连一个像样的中医师都培养不出来,60年来把大批的年轻人送进去,却走出来一批连庸医都不如的“废柴”,把个中医教育,玩得如此弱智和可笑,这个教育系统的确“太有本事”了。
今天的中医界,恐怕对中医有真正传承的只有在民间,可就是他们,国家也搞了一个《医师资格法》几乎把他们一网打尽!即使有少数漏网的,也都是非法行医成长起来的。可以这样说,中医目前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候了,再这样教育下去,恐怕中医真是就要成为古董了,所谓的发展中医,也不过是用西医的思维和方法,甚至用吃西药,打吊针来“发展中医”了。
中医
点击以下荐读一篇好文
中医有灵魂,谁会用,中医就是谁的
I导读:本文的作者唐略老师,是毕业于北大的高材生,而他现在对自己的定位是“中医人”。谁说不是呢?谁会用,中医就是谁的。
中医的灵魂:不用不成医
作者/唐略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到中医的思维,下面我就举几个例子:
中医思维方式下的桃花
春天的桃花很美。面若桃花,相信不但女生向往,男生内心深处也是向往的。人们看到桃花,就会想:这玩意儿对我有什么用?你不要嘲笑他甚至批判他,这种思维是可取的,是现实的,也是正确的。可能是出于一种无意识,他们把桃花捣烂了敷在脸上,结果发现脸色还真的变好了。为什么?同气相求,桃花就能让人面如桃花!
从中医的角度讲,人为什么会面色晦暗?往往是因为面部络脉瘀滞不通,用现在的话讲,叫面部微循环不利。桃花色红入血络;在春天开得早,生发之气很足,所以能疏通面部的络脉,同时,给脸上补充了生发之气;作为花,它能往外散,就能把毛细血管、毛孔里面不好的东西散出来。这样,脸上自然红润、有光泽。
所以,后来就有很多女子用桃花来美容。还有更讲究的,要三月三日采的桃花才好,因为三属木,有生发之气,农历的三月三也是生发之气最旺之时。这涉及“数”的问题,《河图》显示:“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这个比较复杂,姑且不论。很多人还不信,不信不要紧,至少,我可以说,这种选择体现了大家某种美好的愿望。
当你有这种美好的愿望时,用这个东西的效果也会翻番。疗效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是立体的。中医不是线性思维,而是立体思维,因此有这么多思维的跳跃。
桃花跟女子有着不解之缘
《杜阳编》:“范纯祐之女,丧夫发狂,闭之室中,夜越窗棂,登桃树上,食桃花几尽,及旦,家人接下,自是遂愈。此由惊怒伤肝,痰夹败血,以致发狂。桃花利痰饮,散滞血,故能取效。”
范纯祐我们可能比较陌生,但他父亲很有名,就是“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范仲淹!因为死了丈夫,范家女儿疯了,被关在屋里。在一个春天的夜里,她从窗子逃了出来,爬上桃树,把一树桃花都快吃完了,到了第二天早上,家人把她从树上接下来,发现她已经不疯了。
很可能她的丈夫是非正常死亡,在这个过程中,她受了惊吓,又悲愤不舒,所以气血凝滞,痰迷心窍,以致发狂。桃花疏肝散气,消痰化瘀,而且性质平和,所以有作用。而人在病中,也有为自己寻找治疗和药物的本能,这个非常奇妙,其中也有同气相求之理,以后我们可以专门来谈。
珍珠与枸杞如何用
再比如,珍珠的特点是美白而有光泽。有人想,我的脸能不能也这样呢?于是把它打成粉,敷在脸上,发现也是有作用的,而且珍珠有收敛作用,能使皮肤紧致,消除皱纹。
再比如,枸杞子生于西北,夏天就红了,到秋天,别的叶子落了,它还是这样,冬天下雪了,它也还是这样。古人就发现,这玩意儿太经得起风霜了,如果人也能这样该多好啊!于是就尝尝,甚至长期服用,后来发现这枸杞子还真的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它在自然界中有某种性质,就可能对人有相应的作用。
这些应用,都起源于人们的美好想象,在生活中反复得到验证后,才写入书中。当然,人们肯定也栽了很多跟头,异想天开了很多事情,后来发现没用,那就没有传下来。形象思维跟应用结合在一起,就不是无稽之谈。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用这种思维去思考、去验证、去发现。
谁会用,中医就是谁的
用,是中医的灵魂。中医书籍汗牛充栋,可以说,古人能写出来的东西都写在那里了,那些良方、秘方,千千万万,你甚至都不用去创新。但是现在人为什么还在说中医失传?就是因为大家不知道怎么去用。失传的是用法。而且,很多人没有去思考和应用的冲动了,更倾向于去听专家的,专家教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这就坏了。我们学中医,建立了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接着就是要跟应用结合起来,时时刻刻想着怎么去用。
我一直讲,书籍只是学问传承的一个维度,不能承载学问的全部。现在很多中医,死死抱住书本,遇到一个病,它能给你举出很多观点,《黄帝内经》如何说、张仲景如何说、叶天士如何说,头头是道,但让他治疗,为何没有张仲景、叶天士那么有效呢?关键还在应用,这也正是师门口传心授的主要内容。医学里的观点,你不用管是谁讲的,只要讲得对,你就拿来用。会用了,就是你的。
如果说,知识是阴,那么,应用则是阳,它们不可分割:阴阳交抱,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你不能先学几年知识再去实践,这样就脱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