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蓣丸”身体枯瘦,长期营养不良者适用!可惜知道的人不多

文 / 厚和中医
2019-04-17 20:09

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

薯蓣丸在《金匮要略》中“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中的最后一方证。仲景注明“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方药组成:薯蓣三十分 当归 桂枝 干地黄 神曲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穷 麦门冬 芍药 白术 杏仁各六分 人参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右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医宗金鉴》

风中其内之气分,则病百疾,主之以薯蓣丸,散诸风邪,补诸不虽,滋诸枯搞,调诸荣卫,故其药温润共剂,补散同方也。

陈修园:此方虚劳内外。皆见不足。

接着说“薯蓣丸”。出现在《金匮》的血痹虚劳篇。原文“虚劳诸不足”。虚劳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古代的“虚劳”肯定不是胖子。胖子叫做“尊荣人”。虚劳就是说这个人不管什么地方都虚,干干瘦瘦的,虚弱,酸软,无力,干枯,瘦弱。这是使用薯蓣丸的先决条件。

尤在泾云:虚劳证有挟外邪者,如上所谓风气百疾是也。

再来看“风气百疾”,感冒分为伤寒,伤风,伤温,伤湿等等,除非身体特别虚弱的老人,孕妇,会经常在体内积累一些风气。否则,一般人是不会的,大部分的感冒都可以自然痊愈,现在一般人不会虚弱到那种程度。除非你感冒时还在吹风扇空调什么的作死。

所以,第二个使用薯蓣丸的条件,就是真的有风邪残留于身体经络。而且牵连难愈。再结合前面的,就是说一个特别的瘦弱,干干瘪瘪,行动无力,又经常有类似伤风感冒的症状。但是又并不严重。最重要的是,饮食特别短少,运化无力。这种人,才可以吃薯蓣丸。

张志聪:虚劳诸不足者,荣卫气血,肌肉筋骨皆虚也。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薯蓣丸实际的药性。主药“山药,红枣,甘草”,一派甘甜滋养脾胃之药,其实看到这三味主药就知道,此人的脾胃早已干枯劳损,无津液滋养,再看其中的“生地,白芍,阿胶,麦冬,杏仁,人参”也全部都是滋阴以养全身水液之药。也代表此人全身上下都是干枯瘦弱,外加“防风,柴胡,桔梗,桂枝,豆卷,川芎”全部都是升提而散解风气之药。

那么如此分类以后就很明显了,滋养全身之水液,使脾胃得以濡养,使气血可以更生。再用升提散解之药,使下陷之气可以恢复本位,助邪达外。简而言之,就是“滋阴,提气,散邪”

至于其他药味,皆为补助此三类药物而辅助也。白术,酒曲,茯苓,干姜,再加酒服,使脾胃可以运化药力。从此也可以看出薯蓣丸的第三个条件。那就是真的什么都吃不下,也什么都消化不了。才必须用如此小剂量的丸剂,再加入如此多的辅助之品来使药味可以运化。每次我想到如“薯蓣丸”“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无不慨叹仲景用方之细心谨慎。奈何后世将此神方扭曲歪解。泛泛而用。医心何存。。。。。

如果按现代医学来说,什么人适合服用薯蓣丸呢?比如手术后营养不良,经常感冒。孕妇产后虚弱。长期节食减肥的妹子。长期营养不良,怎么吃都不胖,又十分无力的人。大概这几类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再结合辩证。才可以试服薯蓣丸。

干枯瘦弱,酸软无力为“虚劳人”

肥胖软嫩,疲劳乏力为“尊荣人”

虚劳≠亚健康虚劳≠脾胃差

所以可以说,现代人没多少人适合吃薯蓣丸。或许有些人吃了薯蓣丸觉得有点效果,有点改善。但是却察觉不到副作用,长期服食,甚为不妥。

使用薯蓣丸最大的禁忌,就是“痰”。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痰湿”“湿热”。从薯蓣丸的药味上看,因为是治疗干枯瘦弱的阴虚人,所以用大枣,山药,甘草,再加上酒,白术,神曲,几乎就等同于一大块蜜糖吃下去。上火,舌苔等问题就会出现了。这也是乱服薯蓣丸最大的伤害。因为剂量很小,所以初期感觉不到。但是等感觉到的时候,问题已经很难解决了。

还有另外一个最大的禁忌,那就是肾虚之人,不可吃。因为这里太多的提气药。肾气虚弱的人,再长期服食提气之药,会引动肾气外泄,类似补中益气,等提升之类的药,都禁忌如此。

所以,脾胃不好,身体虚弱,应该从多方面辩证用药。不可盲目。薯蓣丸只适合长期瘦弱干枯之人,阴虚血燥,脾胃无气血滋养所以无法饮食消化的人。不可不知。

初学本方,如堕五里迷雾。方中有桂枝白芍干姜大枣炙草,以为是桂枝汤的变法。有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却没有半夏,以为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法。

有地芍归芎,自然而然的会以四物汤以解之。从理论中绕来绕去的解释本方。但很明显这样解方是不对的。四物乃合世从此方中化裁出。因此就失了些方原本组方之意。

很有意思的,在《千金方》中找到了此方运用更具体方证。原方记载如下:薯蓣丸,治头目眩冒,心中烦郁,惊悸狂癫方。从此书记载中,可以看成是孙氏对此方的具体临床运用,并记录其运用此方的个人的临床具体心得。因此也可以理解为孙氏对此方的进一步理解。从孙氏的记载中,可以找到方证对应的明显痕迹。因此兹此做以下具体的分析。

方中炙草生地阿胶(孙氏改为鹿角霜)麦冬桂枝大枣人参干姜(生姜)取炙甘草之意,治疗心悸。方中少了一味火麻仁,为什么,我们下面会谈到的。要是此方能一下看出此方的小合方,那么对薯蓣丸的理理解基本上就解决了一半的问题了。此即张氏所载之虚劳诸不足。当然包括心悸之病症,而且明确此心悸症候属于虚性,不足之本质。实性的,有余之心悸非其治也。

接下来就是小柴胡汤的变法了。即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干姜,无半夏。用此方治心中烦郁。即少阳病。

接下来就是杏仁茯苓汤。此方在张氏《金匮要略》中治“胸痹,胸满”之症侯。即心中烦郁病症的补充治疗。可补其小柴胡汤去半夏之变法。

接下来的就是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这是张氏“当归芍药散”中四味药,加之杏仁茯苓汤中的茯苓,还差一味泽泻。我们先不要管为何去掉泽泻。先设问一下:为何用当归芍药散呢。张氏的妊娠病中用此方治妊娠腹痛。而与薯蓣丸所主之方证风牛马不相及。经检索才知,唐代王冰撰《元和纪用经》所载,本方原用于养生,能"祛风,补劳,养真阳,退邪热,缓中,安和神志,润泽容色;散寒邪、温瘴、时气。安期先生赐李少君久饵之药,后仲景增减为妇人怀妊腹痛方。"呵呵。也不知此书是王冰从哪里忽悠来的,是他自己弄出来,还是古书传下来的?要是古书传下来,那很可能张氏也是据此书中记载活用当归芍药散。但本方中祛风补劳养真元的功用是不会变的。因此在薯蓣丸中用本方,其方证对就目的就是为了祛风补劳,即张氏所载之“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孙氏所载之“头目眩冒”之症侯。

接下来就比较晕了。桔梗白蔹,山药神曲,防风豆黄卷。这些一连串的没爹没娘依靠的药物。不过张氏在桔梗甘草汤用桔梗治咽痛,在桔梗白散方中用桔梗治寒实结胸病。二味药在二方中的作用自然各不相同,在此就不扩展论及。但为何本方要用桔梗呢?后世论此,大都言及祛风开上焦等依理而论,把桔梗在本方中作用给忽悠没了。细查下《神农本草经》就知道桔梗有治“惊恐悸气”之功用。这跟孙氏所论及本方之方证中“惊悸”是明确对应的。而不是似是而非的祛风呀,散表呀,纯属无稽之谈。因此用薯蓣丸用桔梗易以炙甘草汤方中之火麻仁,以增加方中止惊悸之功用。

接下来轮到了白蔹,这味药苦寒之性,查历代方书,大都用以外科痈疮症治。但用在本方,简直有点莫名其妙。其实《本经》中明确告诉我们治疗“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癫”即风动之像,即本品是上古熄风的上药。故在薯蓣丸中对应“狂癫”之病症。

说到了这里,还剩下山药神曲防风大豆黄卷四味药了。山药这味药甘平,也是本方之君药。呵呵。皇帝呀,重中之重呀。《本经》谓其:“主伤中,补虚”《别录》谓其“头面游风、头风、眼眩”里面的理是什么样子,就不要论了。就是说这个头晕呀,属于虚性的头晕,你就可以用山药治。而且是君药,是极品,至少汉唐时期诸医家实践中得出此经验。防风就更不用说了,《本经》也很明确的告诉我们是治头晕眩的。故山药防风相伍合当归芍药散在薯蓣丸中是针对“头目眩晕”症候的。

剩下神曲大豆黄卷了。大豆黄卷这味药后世温病派常用,用以治渗湿。《本经》谓其治“湿痹”故而理上说也对。而上面在论及当归芍药散时丢了一味药,就是泽泻,也是渗湿的。为什么要易这个大豆黄卷,不懂,还真的不懂了。查下《别录》谓其治“胃气结积”,这样描述真有点象《金匮》中的枳术汤“心下坚”病症。张氏谓其为水气内停而致。故本方之大豆黄卷合神曲也应该是化心下之水气而设。此药对在汉唐时应该也有相应的小方吧。只是我们现在找不到相应的证据而已。从水气的角度论薯蓣丸,方中以杏仁茯苓开上,以大豆黄卷神曲消中,以当归芍药散化下。上中下三焦并治水气而治眩晕。

综上所述,本方乃由炙甘草汤合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合杏仁茯苓汤再加治大豆黄卷神曲化水气,防风山药补虚祛风治头眩,桔梗白蔹止惊悸狂癫。

薯蓣丸小结:

第一,五脏同调,更多兼顾肺脾肾,立足于中土。

第二,扶正祛邪。有攻有守,更多是守,流畅气机。

第三,充分体现了对基础物质气血津液的调理作用。

第四,有灵气,补而不滞,安内防外。

最后我想说说今年运用薯蓣丸的一些体会。实话讲,我基本没有加减,应用指征有几个方面:一是慢性病,丸者缓也;二是气血很薄,形体特征就是那种“经不起风雨”的感觉,讲话眼神给人都是一种衰败之象;三是有风之象,容易感冒、出汗、容易起荨麻疹等;四是消化吸收脾胃功能不好,容易受外邪侵犯;脉象来说是阴脉为主。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述此方仅供参考,如需使用请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我是中医老刘,个人微信:macskf,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