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为肝药,咳为肺药,涎为脾药!古人之意谁能解?

文 / 精诚名医汇
2019-04-12 23:17

(本文为原创文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黄帝内经讲解》、《中医病因病机学》、《中医基础理论》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

列位看官,我们今天这篇文说,从十二个字说起,这便是“语为肝药,咳为肺药,涎为脾药” 。

此话怎讲?看官,这绝非本订阅号在这里凭空乱说。这样的经验总结,最初源于《黄帝内经》里面的经文。且看《素问·宣明五气论》所言:“五气为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

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啊?从中,我们可以思辨出那些道理呢?我们一个一个说。

先来说,语为肝药。

看官,你说这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笔下的佳作,大多是境遇坎坷、人生低落,抑或思念家人,抑或报国无门时有感而发。比如说南唐后主李煜,也是一代词人,但是名言佳作,尽数是在王国之后所做。正是国恨家仇之下,他才吟诵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名句。

为什么?因为人在情绪低落、受挫、波动之时,肝郁气滞。肝郁,就需要疏泄和畅达。如何来排解呢?就得说话。所以,人苦闷的时候,要找人聊天;人犯愁的时候,得找人述说。最简单的,就是哭。哭声,没有语言,但也是在用声音来宣泄情绪,故而也是另外一种“述说”,听别人哭,我们会感受到其情绪。所以讲,人的语言表达,是治疗肝郁的一味良药。而当一个人因情志刺激而肝郁不达的时候,也常常会表现为言语的异常增多。所以,古人说“五气为病……肝为语……”。

总之,我们要利用好我们的语言。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大胆地说出去。话说出去,心中的疙瘩就会解开一点,肝气就条达一点,健康就不会受太大影响。

再来说,咳为肺药。

看官,话说这个咳嗽啊,可是我们很多人都有的症状。内经说了,“肺为咳”。咳,本身就是肺有疾的表现。因此,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印象——只要把咳嗽治好了,肺病就好了。仿佛只要止咳,一切就都大功告成了。

正因如此,我们在感冒咳嗽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就是服用止咳药。为了止咳,我们甚至不惜动用抗生素。

这样的实践和认知,是有合理之处的。必要的时候,止咳这件事,是必须要做的。但是,我们得想一个问题,肺,为什么要咳嗽?

用中医的视角来思考,这就是肺气的宣降失常,气逆而上,产生咳嗽。换句话,我们的肺气,不能很好的运行,它处理不了了,怎么办?不能憋着啊,因此要用咳嗽的办法,减缓肺部气机的异常。所以说,这咳嗽,它是肺本能的、自救的、自我恢复的一种方式。

因此,咳嗽这件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肺之所需,是它的一味“药”。因此我们不能光顾着止咳,不让人家“吃药”,而是要好好地探查明白,引起肺气宣降失常的根源是什么。只要把根源找对了,解决掉,那肺气正常了,它就不用咳嗽了,

所以您看,在治疗感冒咳嗽的时候,医家有的时候就用到散寒宣肺的办法,把寒邪散出去,使得风寒不再束肺,肺气恢复如常,咳嗽症状就消失了。这就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思了。

因此啊,下回咳嗽的时候,我们得找准病因了。风寒束肺的,快去散寒。热邪伤肺的,赶快清热。咳嗽事小,病根才是大事。

最后说说涎为脾药。

《内经》讲了:“五气所病……脾为吞”。什么意思啊?就是说,脾有病的时候,就会反映出“吞”的症状。这个“吞”,指的就是吞口津,也即是口中津液异常增多。

其实,口水太多这件事,原因有很多。尤其是小孩子,口水多是正常的。老年人在患上脑动脉硬化之后,也容易不自觉流口水。不过从中医角度来说,脾虚弱的人,的确也容易流口水。这件事,古人有解释,这既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脾病而不能灌溉于四脏,则津液反溢于脾窍之口,故为吞咽之证”。就是说,我们的脾,本来就是输布和运化津液的。如果脾虚,运化输布失常,则津液上溢于口。

其实,津液上溢于口,倒也是一件“好事”。为什么啊?因为上溢于口,吐出来,总比积存在体内,化为痰湿之邪好啊!因此,我们的脾,我们的身体,是很智能的。当它们意识到津液不得运化的时候,就用上溢于口、口水增多的形式来自救。

因此,如果一个人,到了晚年,抑或大病之后,发现口水特别多,要考虑脾胃阳虚的问题了。通过健脾,温阳,固护中焦,增强运化之能,这会明显地改善症状。可见,这个口水的多寡、正常与否,到底也是身体的晴雨表了。

好了。文说到这里即将告一段落。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本订阅号微信平台sywmz2014开放,欢迎您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