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顶尖的西医大夫,越是看重中医

文 / 国易堂中医药
2019-04-09 02:02


越是顶尖的西医大夫,越是看重中医



现代医学,越是顶尖的西医大夫,他们越先看到现代医学在疾病治疗方面的天花板,越来越意识到治病还是要回归到生命本身,回归自然,回归到‘天人相应’‘身心合一’的层面。而这些正是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前就认识到的,正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

在不久前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召开的一次中医药国际化座谈会上,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表示。

如今,中医药国际化步骤正不绝加速!

【一】


然而,面对中医药走向世界,总有一些反对的声音。

有人说,国内中医都没发展好,还谈什么走向世界,不是应该管好国内么?

你看,在今天的中国,你到医院看中医,这些中医上来就开了若干个西医检查,看病往往不用望闻问切,只看西医指标开药。许多中医甚至一天看了一百多个病人,没有开过一味中药,或者偶然开点中成药。

真正的中医到底有多少?

“当代中医药现状调查”中显示:我国现有西医从业人员558.39万人,中医从业人员40.72万人,后者仅占前者的11.4%。还有数据显示,真正能够用中医理念进行诊断的人数已不足三万人,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甚至根本就没有这么多。

这么些真正中医,还要在国内治病救人,哪来的精力走向世界?许多国人都不相信的现在中医,怎么拿到国外去忽悠老外呢,怎么走得出去呢?

说不定老外在说,中国人真逗,在中国都没疗效,中国人都不相信的中医,拿来骗我们。

所以中国的中医药,还没有必要在没有过硬本领的时候去闯荡江湖。

有些声音甚至还说,中医药走向世界,我们的竞争对手都身强体壮了,我们不是自找麻烦吗?

越是顶尖的西医大夫,越是看重中医


其实说实话,今天的中医确实存在许多的困境和难题,但是相比老外质疑中医的情况,相信中医的人更多。

一些患者还表示,只要会说一两句中文的外国人都相信中医。

记者曾随意采访美国街头,许多路人对中医都保持着肯定赞赏的态度,接受过中医治疗的,都直夸疗效好;没有接受过治疗的,也表示会尝试,虽然有时看上去会害怕;更甚者,有人因对中国的喜爱,了解到了中医文化,对中医更是钦佩不已。

当然,中医的内忧肯定是我们无法忽略的存在,国内中医的健康发展是一场长久的战。“打铁还需自身硬”是必要的,但“走出去”也是避免不了的。

《人民日报》就曾表示,中医药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学会拥抱世界。如果不走出去,不去迎接国际化的挑战,不仅会丧失广阔的市场,甚至会丧失国际评审法规、行业标准的参与权、话语权,最终难逃中医药“被国际化”的命运。

因此,中医药必须善于主动出击,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用无可争辩的疗效说服人,这样才能“有戏”。


越是顶尖的西医大夫,越是看重中医



【二】


随着科技互联网的发展,地球越来越小,信息无孔不入,人类同呼吸,共命运。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国,也必然会了解中医;同样了解中医,也必然是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中国在走向世界,并且世界离不开中国,那么作为了解中国的世界之窗,中医走向世界也是必然。

何况中医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实用主义力量,它本身的疗效就是它最好的武器。

如业内所说,中医注重系统论、整体性、活体性,而且具有危害性小等优势,是西医难以企及的。中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症、重大传染病防治中的作用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中医药不仅能建设“健康中国”,还能够建设“健康世界”,这也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原因。

许多在外行医的华人,就是凭着精湛的技术,从冷板凳到花开遍地,一步步将中医的种子深耕在异国他乡,正所谓“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医”。

越是顶尖的西医大夫,越是看重中医


如日前《人民网》报道,加拿大华人吴滨江为海外中医教育传播和普及奋斗近30年。近30年间,吴滨江历艰险、排万难、开诊所、办教育,还为中医立法奔走不歇,关切深远。

他将一个曾濒临破产的学校逐步经营为一个传播中医文化的世界窗口,还凭借与世界中医界的广泛联系,安排学生到中国大型医院实习,增加临床经验。如今在中医教育领域,他桃李满园,培养的学生遍及欧、美、亚各大洲。

他说,他初心不改,还要为中医走向世界做更多努力。虽然在很多国家语言不通,医患沟通不畅,但精湛医术和中医疗效本身就是最好的通行证。

所以,不是中医为什么非要走向世界,而是世界需要中医。

此次北京论坛上,屠志涛还说,“很多外国政府都看到了中医药的好处,愿意与我们进一步加强合作。”

尤其是在中医药“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医药更传播到了更多的国家,给更多的世界人民送去了福音。许多外国政要都表示,有关中医药的合作,更具非凡的价值。

面对中医药国际化该如何行进,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黄金昶表示,“一定要以点带面、以小带大、我主人随,切不可大而化之。中医药文化传播应重视借助中医成语、中医历史典故、中医各种疗法、药食同源之食品等宣传普及中医。并且,针灸应该是中医药国际化的最佳切入点,我们应该擦亮这个金字招牌。

越是顶尖的西医大夫,越是看重中医

(老百姓看中医)


近些年,中医在国内的发展越来越广阔,乃至全球都刮起一股中医风热潮。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周边的中医诊所、中医药健康产业链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就连身边平时没接触过中医的人也会时不时冒出几句听起来很像那么一回事的中医养生小秘招。

基于此,难免让人产生点点疑惑,为何突然就进入了“全民懂中医”时代?

“全民懂中医”时代,究竟几人懂?

对于中医的认识,其实很多人是从中药开始的。市民张女士曾在接受我们采访的时候说:“中医就是吃中药,因为中药对人体的伤害相对比较小,所以我才越来越喜欢中医”。现在社会中像张女士这样片面理解中医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其实,作为中国的国粹,中医有着非常庞大而又完善的系统。作为一门学科,中医又有各个子学科,中医绝不等同于吃中药。除了吃中草药,还有针灸、艾灸、拔罐、推拿、药浴、刮痧、食疗等各种方法,且疗效甚佳。

所以说,“全民懂中医”时代只是一个假象,真正了解中医的人并不多。


越是顶尖的西医大夫,越是看重中医


“中医热潮”,是否与政策的频频加码有关?

自古以来,中医文化传承多以拜师学艺的方式延续至今,中医师承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种发展中医药人才的教育模式。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一系列鼓励中医发展的战略政策扎实落地,中医药文化发展再一次掀起高潮。

那么,是否可以认为“中医热潮”与近些年国家颁发的各种扶持、鼓励中医发展的政策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

其实,国家的各种中医扶持政策,意在将中医药文化进行传承及发扬,通过中西医结合致力于为社会大众带来更全面的诊疗服务,造福百姓。

但各种扶持政策也给了别有用心之人可趁之机,他们拿着国家政策“鸡毛当令箭”、恶意曲解,制造一种“有病就要看老中医”、“必须要懂一点中医”、“不懂中医会被嘲笑”等社会现象,从而浑水摸鱼谋取不义之财。因此,能够正确的解读中医政策尤为重要。

越是顶尖的西医大夫,越是看重中医


坚持中西医并重,当摒弃医学之争

百余年前,西医传入中国,中西医科学之争、中医存废之争一直延续至今。其实中西医之间并不应该是水火不容,而是并驾齐驱。

医师革命家翁俊明对中西医之争,曾有他独特的看法。翁俊明说,“中国的西医,如果不懂中医的脉理,不懂气和穴的生理作用,不明白拔脓、生肌、去腐的药物特性,是一种疏忽;如果是故意轻视,那根本就是肤浅。”

“相反,现代的中医假如不会量血压、听心脏,不会看X光影片,不能够注射针药,乃是一种简陋;假使竟是故意加以排拒,那根本就是狂妄。”

翁俊明学的是西医,但他在诊所为病人治病时,却同助手和护士们一起,致力于研究中医的药物功能和治疗技术,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在坚定中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我们要有坚定的科学自信,明了中医的独特价值,破除对西医的迷信,从认识论上理清中国与西方、中医与西医的差异,处理好中医与西医的关系,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坚持中西医互学互鉴、携手造福人类。

如今,越来越多的医院都响应国家“中西医并重”的号召,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在重大疾病治疗中、在疾病康复中坚持中医药与西医相互补充,为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模式,全面打造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的中西医协作诊疗服务。

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能增强民族自信,再攀医学高峰,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