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骗子”那些事儿
在这浩瀚的本草宝库中,有不少中药得其名而不行其效,实在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有时候,一字之差便有云泥之别,不信的话,你往下看。
土茯苓,说起这三个字,你头脑中会不会想到那茯苓饼那甜甜的味道?对中药有一定认知的话,你也会想到茯苓切片那方方正正的白色小块?
你看,又被这名字欺骗了吧,土茯苓不是茯苓,并不是茯苓被埋在土里就能称之为土茯苓,只多了这一“土”字,这功效便改变了。
土茯苓是一种百合科的植物,甘、淡,平。归肝、胃经。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主治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银柴胡,当你看到这三个字的时候,你大概知道了,这应该也不是柴胡。但是呢,在最早的时候啊,在银州一代,当地人还真把它当做柴胡。后来在作药用时,发现了其中的错误,但这一名字依然被沿用下来。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而银柴胡为石竹科植物。在现代中药书中,柴胡为发表药,而银柴胡为清虚热药,两者显然是不可混为一谈的。可是在《本草纲目》中,却是柴胡和银柴胡不分的。当时,李时珍已知道柴胡的来源有多种,如他说的“银州所产柴胡长尺余而微白且软”,显然是指石竹科的银柴胡。他所说的叶“如邪蒿”,根“如前胡而软”者,应是伞形科前胡的一种。他说的苗“如韭叶者、竹叶者”,根“不似前胡,正如蒿根强硬”者,正是我们当前所用的伞形科植物柴胡。
可惜李时珍只认为它们是由于产地不同造成的品质差别,其中以银州所产柴胡最好,但总的来说还是一种东西。只有到了清代的张璐,在《本草逢原》中才将银柴胡从柴胡中分了出来。再到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银柴胡不仅是一独立的词条,而且指出银柴胡“甘微寒无毒,行足阳明少阴,其性与石斛不甚相远,不但清热,兼能凉血。”并认为李时珍对柴胡和银柴胡在“《纲目》俱混而未析”。
还有一个很好听的中药名——青木香,它依旧是个小骗子,对,它不是木香。
木香是啥?这是一味有“醒脾”作用的非常重要的行气止痛药,辛味辛;苦;性温。归脾;大肠、三焦经。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关于青木香这个名称还与木香有着这样一段渊源:木香呢,自古代而起是一个外来中药,从东南亚进口,以广州为集散地,所以又称为广木香。木香颜色越深,含的油脂越多,质量就越好,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把这种优质木香称之为“青木香”。这里面这个“青”字,是指的木香颜色乌黑,乌黑颜色就是青的意思。
后来到了唐代,因为国内没有木香这种植物,就在国内找了一种替代品——马兜铃科的根,唐代当时称之为马兜铃根。由于作为木香的替代品,所以又有人把它叫做土青木香(都是名字起得祸),到了明代,在编纂本草著作时把这个“土”字去掉了,把土青木香称之为青木香。所以明代以后的青木香和明代之前的是两回事。
古代的青木香指的是优质的木香,而现代的青木香是马兜铃根,由于马兜铃根有肾毒性,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因此而造成了很多滥用、乱用而中毒的情况,果然中药名字成了骗子,可真是害人不浅啊!
好在现在木香多的用不完,大家也不用由此而担心受怕了。
姜黄,听到这两个字,你是不是也犯嘀咕了?我这么跟你说,姜黄还有名字,古人都称它为黄姜。
这下你总明白了吧?这不就是干姜嘛!
非也。
它只是和干姜的形状有相似之处,实际上,它是黄丝郁金的地上的根茎,以其颜色和形状而得名。
该种和郁金的根茎均为中药材“姜黄”的商品来源,姜黄:拣去杂质,用水浸泡,捞起,润透后切片,晾干。片姜黄:拣去杂质及残留须根,刷洗泥屑,晾干。供药用,能行气破瘀,通经止痛。主治胸腹胀痛,肩臂痹痛,月经不调,闭经,跌打损伤。
禹白附,这个您可能没听过,但你估计听过它的别称——白附子。
哎?这回你总该知道了吧?不就是附子么?如果您生活在古代啊,没准还真说得一点都没错,可惜啊,您没能穿越。
这禹白附来源于天南星科的独角莲,古代用的白附子是毛莨科的植物,和乌头附子是一类的,又叫关白附。现在不这么用了,它有着天南星科植物的共性功效——燥湿化痰。
白附子:味辛,性温。归胃、肝经。功效: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
今天是4.1,虽是一个小小的玩笑,但笔者还是希望,喜欢中医药的你,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临床上,有些事儿可是经不起半点马虎,咱们宁可做千虑的愚人,不做一失的智者。
希望你快乐~
不管是工作学习,还是外出游玩,带着陈李济陈皮紫苏梅,都能帮助纾解舟车劳顿的疲惫,心情好,胃口也好。~
每一个陈皮紫苏梅都是独立包装,干净卫生、紧密防潮。一来梅子不会因为暴露在空气里变质,二来,吃起来更便捷,不管是随身携带还是和其他人分享,都特别方便;孕期辛劳疲惫,需要调整心态,陈皮紫苏梅有助于缓解孕呕得辛苦,增进食欲,助你心情愉快,健康美丽~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