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合方:四真汤,配八味地黄丸!
不少人知道,某方面功能低下可用八味地黄丸补肾阳,但中医治病,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还要治病寻因,才能治病断根。
肾主水,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功能。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一是运化水谷精微,二是运化水液,为后天之本。
后天调养不好,先天必定不得充养。就如人的教育,就算生在豪富之家,有着极好的DNA,但如果后天教育跟不上,成材的可能也会大减,浪费拼爹好背景。
所以脾土制约肾水,脾土之水液正常,肾接收到的水液也便正常;如果脾土水液泛滥,以至化热,形成湿热,肾接收到的水液大概率也是湿热的,会引起气化不利,肾阳虚衰,导致阳痿、痛风性关节炎、四肢痿软等病症的产生。
清代医书《嵩崖尊生》所载四真汤,针对的症状,正是湿土(脾胃)制肾,引起那方面功能低下。
四真汤组成:
升麻、柴胡、羌活各一钱,灸草、泽泻各一钱半,胆草(炒),黄柏(各二钱)
制法服法:煎药热服,服后吃点食物压在上面。
既然针对的病因是湿土制肾,由于脾主升举清阳,胃主通降浊阴。脾胃均属土而畏湿。本方用药便绕开了大用补阳之药的思路,首先从燥脾健胃入手。
一、燥脾健胃:柴胡和升麻
脾胃湿热,与外感风邪和内蕴的湿气结合相关。柴胡与升麻皆味辛而微寒,都是发散风热药,升提之力强,升麻能令清气从右而上达,柴胡能令清气从左而上达。由于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头痛身重等。所以清气一升,则浊气随降,解表退热,平衡中焦湿盛。
两者常相辅而用,如《脾胃论》中的补中益气汤方中即有此二药。
湿热在肾脏中,以祛湿和清热为主要法则,可用芳香化湿、清热燥湿,清热利湿等法。
二、芳香化湿:羌活与灸草
芳香化湿药,以化湿运脾为担当。气味芳香,性偏温燥,有利水渗湿、利尿通淋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内湿症,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调所致的病症。羌活、灸草正适于此症。
羌活味辛、苦,性温。归膀胱、肾经。辛香温燥之性较烈,可解表散寒、祛寒湿,用于外感风寒、寒湿痹、上肢风湿疼痛等。
灸草即是艾草,纯阳之性、通十二经,是其亮点。
其以全草入药,性味苦、辛、温,入脾、肝、肾经。有温经、理气血、去寒湿等功效。
三、清热利湿:泽泻
清热利湿,是治疗下焦湿热的方法。
泽泻性味甘,寒。入肾、膀胱经,甘能补阴,寒能清热,故泽泻可利水渗湿,泄下焦湿热与肾中浊气。主治肾炎水肿、肾盂肾炎、肠炎泄泻、小便不利等症。
四、清热燥湿:胆草和黄柏
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清热燥湿是指以苦寒而燥的药物组方,祛除湿热病邪的治法。
胆草,我认为这到底是指地胆草,还是龙胆草,值得商榷。
地胆草性味苦辛寒,归肺、肝、肾经。具清热凉血,解毒,利湿之功效,可治疗胃病,肝炎、肾炎等,看起来与此症适宜。但龙胆草苦寒沉降,气味厚重而沉下,善清下焦湿热,看起来也是适宜的。
同时,龙胆草专归肝胆经,而肝的疏泄功能,会影响到消化系统的清升浊降。因此,龙胆草与黄柏一道,可解脾胃湿热下注,引起的下焦热结。
黄柏同样苦寒沉降,归肾、膀胱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是一味泻实补虚的良药,专长入肾而泻根源在命门的相火(相火之症,多表现为心包络、三焦之热证),尤其对膀胱湿热滞留有益。
上七味药的运用,看起来正是四个步骤,和四真之名贴近(具体古医为啥这样取名,除了猜还是猜)。同时,全方用药,性味偏寒,阴中求阳,正合肾为水火之宅,寓真阴(命门之水),而含真阳(命门之火)之义。
这七味药就像开路先锋,为治病扫清道路。在此基础上,《嵩崖尊生》提到需间隔服用八味地黄丸。这既调合其用药寒性,又补肾阳,最终获得治病功效。
八味地黄丸,我认为这是指张仲景所创金匮肾气丸,由熟地八两、山药四两、山萸肉四两、茯苓三两、丹皮三两、泽泻三两、附子(炮)一两、桂枝一两,共八味药组成。
方中同样有泽泻,其和茯苓一道,利水消肿,泄热降浊,泻肾中浊气,丹皮有清热活血,退虚热的功效,三者相伍,是著名的“三大名泻”,活血利水,共同调节水液的疏泄。
主药熟地黄,是一味养阴血、填肾精的主药,相当于“水”,可以补津液,配合山茱萸、山药,补肝脾,益精血,是著名的“三大名补”,地黄补肾、山茱萸补肝、山药补脾。
三泄三补之后,方以少量温肾助阳的附子,及少量温阳通脉,焕起阳火的桂枝,负责补充水中能量,让肾水活动起来。
所以,金匮肾气丸的真正作用是给身体温补津液、补活水、补有能量的水,与四真汤一样,均是张仲景“孤阴不生、孤阳不长”理论的活用。
肾阴肾阳为人体阴液与阳气的根本,且阳为阴之根。两方的运用,使阴阳水火保持相对平衡,生命力也便必然旺盛,如此,何愁性功能低下之症不改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