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越老,医术越高?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共识:中医越老医术越高
很多人见到我就说,你的职业好,越老越吃香。
那言外之意是,我年轻的时候没用,现在没用,要等老了才有用。而他们是年轻的时候大有作为,现在大有作为,老了才没用。
唉!这是夸我呢?还是损我呢?
很多人看中医总是希望找一位白头发、白胡子的老中医,就是那种鹤发童颜,仙风道骨,一看就觉得靠谱,而对年轻的、帅的、漂亮的那种中医缺乏信任。
不仅老百姓这么认为,国家也这么认为
比如,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组织评选的国医大师,也必须是老中医。
《国医大师评选管理办法(试行)》中规定的硬性条件是“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55年以上(第一届)”,第二届是“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50年以上”。
如果从20岁开始当医生,那就是70岁或75岁。
按照现在中医学校的培养周期,18岁入学,本科5年,那就是从23岁开始当医生,这是最早的,那就是也得到73岁或78岁才能评选,也真够老的。
同样是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共同编制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规定(试行)》对指导老师规定的硬性条件为“从事中医药专业工作累计满30年”。
也就是说,由国家主管部门搞的与中医学术有关的荣誉都要求是老!中!医!
对中医学术水平高必须以年龄大为标准,官方和民间的认识高度一致。
名医与年龄
古今中外的名医中,最最有名的当然是非写《伤寒杂病论》的医圣张仲景张老师莫属了。
张老师的生卒年限为公元150年到219年,也就是说伟大的张老师才活了69岁,按现在的标准评国医大师估计玄了,年龄不够,不够老啊!
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张老师给我们写经典巨著《伤寒杂病论》的时候,年纪还要小。
根据张老师的《伤寒杂病论》原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元(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也就是说,张老师写《伤寒杂病论》的开始时间应该是公元206年以前,这时张老师的年龄应该在56岁以内。
而能够写出《伤寒杂病论》来,必须是先有丰富的临床积累的基础上,这个临床积累怎么也得10年吧,也就是说张老师的学术水平达到高峰的时间应该是在46岁左右。
大家也可以研究一下历代的名医,不管他们活的年龄有多大,成名的时间大多在40多岁。
年龄与医术
年龄对医术的影响是双向的。
积极的影响是,年龄越大,经历越多,见识越广,就是常说的临床经验丰富,看病的时候可用的经验多,当然疗效就会好;
消极的影响是,年龄越大,精力会越差,思维能力会越差,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也会下降,创造力会下降,灵感思维会减少,在遇到超越经验的问题时,处理能力会下降,临床疗效当然也会下降。
事实上,各个学科的学者做出成就的年龄段都在相对年轻的阶段,比如在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中,无论他们获奖时的年龄是多大,但做出成绩的年龄都不大。
比如,杨振宁生于1922年。
1954年,杨振宁和米尔斯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发表论文,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医学和物理学比较,可能周期要长一点,但真正有创造力的时间是在40岁左右,一个医生的医术好不好,在40岁左右就可以看出来了。如果在40岁左右还不上路,估计也就不可能太有作为了。
也就是说,用10年左右的时间学理论,打基础;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临床,积累经验,验证理论,升华理论。
医生的黄金年龄应该在40至65岁左右。
就是好医生在40岁左右就是好医生了,在40岁至65岁这一段应该是上升期,可能60岁的时候比40岁的时候有提高,但是,65岁以后,水平上升的空间不多了。
老中医的经验永远都是珍贵的,找老中医看病当然不会错,只是同时,大家要知道的是,医生的黄金时期并不是老年期,所以大家千万不要错过了年轻的好医生。
高寿的医生还有一个值得尊重的地方就是,起码他们的养生做得很好,养生也中医理论的重要部分,能让自己健康长寿的医生,本身就是中医理论造诣深厚的表现,是值得尊重、值得信任的根据。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housheng68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