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丢掉了主阵地

文 / 国易堂中医药
2019-03-22 17:03

中医西化的现象是如此严重,从广受诟病的大学教育西化,到中医药科研的西化,再到中医院的西化,说是全盘西化一点都不冤枉,说好的中西医并重呢?下面这两篇文章很好的指明了目前形势的严峻,以及解决问题的紧迫性。

中医院医疗为何不“中”而西?

文/韩同彪


前些天,父亲患慢性心衰,住进某三级中医医院,20多天了,病情没起色,水肿、短气等症状依然很严重。思来想去,我决定让他出院。出院后,我给他开了10服以真武汤为主的方子。用此方6天后,父亲体重减了15斤,9天后,体重减了20斤,水肿、短气等症状皆消。

由此,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为什么一家设备齐全、水平先进的三级中医医院,治不了慢性心衰?而我一剂汤药,症状就大为好转?翻阅病历后,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他们更多地把重心放在了用西药的对症治疗上,比如多用利尿剂等。二是他们没有重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甚至有意无意地把中医治疗放在了从属地位。

回顾父亲从入院到出院,其中医诊断一直是气阴两虚,不根据病情演变而随时辨证,更换治则,当然难免会越治越重。病人都全身浮肿了,气阴两虚还是主要问题吗?都连连阴雨,大水漫灌了,缺水还是主要问题吗?当然是温阳利水的真武汤莫属了。而且事实也证明,真武汤服后,疗效显著。表面上看,是医生没有认真研究如何以中医理论来进行辨证施治。实际上,还是医生们没有建立起中医治疗的自信,治疗起来自然底气不足,因而也很难真正把精力放在用中医药来治疗疾病上,久而久之,在治疗上,也就会一步步往西化的路上走。


中医丢掉了主阵地



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中医院是主阵地,中医医生是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在中医药发展进入新时代的形势下,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和科学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中医院的医生首先要相信中医,牢固树立信心,坚信中医的疗效,把精力切切实实放在中医药治疗能力的提升上,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让中医药特色优势成为中医院的立院之本、发展之魂。这样,我们才能凝聚起共同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不负民心所望,勇担时代使命,真正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国中医药报)

应按照中医药理论和思维,对《国家药典》等进行修订

文/李俊峰

当前,多数中医院存在西化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大部分中医院的中医诊疗收费低、项目少,进入医保支付的项目也少,《国家药典》等监管文件中,还存在着收录药材品种不全,每年补充的品种很少等问题。

不仅如此,按照西药标准对中药饮片进行检测和监管的方式也值得商榷。当前,普遍存在按照西药的标准,对部分中药饮片进行有效成分含量检测的问题,对中药的基本作用原理“性味归经”完全视而不见。需要强调的是,按照《国家药典》的标准,个别品种不易找到合格品,因为这种检测不符合中医药的理念和思维,而且,检测用的对照品有的价位太高,导致检测成本太高。例如:前胡检测前胡甲素、前胡乙素,莲子心检测莲心碱,鸡内金检测厚度,但鸡内金厚度不够却不影响质量等。另外,目前中医师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药典》等文件的规定开药方,如有些药材在《国家药典》中规定,20克~30克属于合法范围,超过了就属于违法。尽管国家中医药局曾对超过《国家药典》剂量用药做过约束性规定,可是相关部门却常常不予认可。事实上,按照中医药理论和数千年中医药的实践经验,有些品种的药材在目前《国家药典》中的规定使用量偏小,不利于达到药效,从而使得中医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个性化诊治无法实施。


中医丢掉了主阵地



笔者认为,真正的中西医并重,首先要对中医院做好顶层设计。在实践方面,要从政策推动和经济推动两方面去着手做设计。要增加中医院的中医诊疗项目的数量,提高医保对中医中药的支付种类和报销比例。因为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很大程度上两者都是经验医学,经验的积累在诊疗过程中还是要起很大的作用,如果通过经济层面的推动,使医生愿意采用中医中药的治疗手段,并且能够保证医生个人收入和中医院集体收入都有提高,达到和西医院西医相近的水平,那么相信用不了几年的时间,就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并重。

其次,应该根据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遵循中医药的理论和思维,对《国家药典》等相关文件进行修订。《国家药典》应及时增加收录中药材品种,为中医师提供丰富的可选用中药材。建议每年从各省的中药饮片目录里,补充大量的中药饮片。对于各省市特有的药材品种,应直接录入《国家药典》目录。如果《国家药典》没有标准,则可依据中医药理论的标准为国家标准,争取让《国家药典》收录到全国所有的中药品种,形成统一的标准。

再次,应按照中医药理论和思维,对《国家药典》等相关文件进行修订,优化检测标准,将现有的有效成分含量检测,变为检测中药饮片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黄曲霉素是否超标。应按照中药的特性进行检测,使各项检测成为真正反映药材质量的标准。同时还应优化检测项目,降低检测成本。

此外,应允许中医师按照中医理论,特别是中医药经典历史记载中有据可依的内容,来决定中药的指导使用量,并认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所谓“超剂量”采用,由开方医生单独签字负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笔者认为,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扩大中医师对中药的选择范围,保障了中医师有更多的中药饮片可以用,丰富了诊疗手段,提高治疗效果,这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中西医并重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