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仲景经典药对:麻黄桂枝,二者合用,发汗散寒绝佳!

文 / 厚和中医
2019-03-15 23:16

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

太阳证列为六经病证之首证,麻黄桂枝是针对太阳病表实证的主要药对。

关于麻黄

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

功效:解表发汗,宣肺平喘,祛风利水。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本品能宣肺气,开腠理,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常与桂枝相须为用,增强发汗解表力量,如麻黄汤。

2、用于风寒外束,肺气壅遏所致的喘咳证。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若兼内有寒饮,可配伍细辛、干姜、半夏等,以温化寒饮而平喘止咳,如小青龙汤;若属热邪壅肺而致喘咳者,可与石膏、杏仁、甘草等配伍以清肺平喘,即麻杏石甘汤。

3、用于水肿而兼表证,为宣肺利尿之要药,本品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常与生姜、白术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4、取麻黄温散寒邪的作用,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以治风湿痹痛及阴疽、痰核等证。

关于桂枝: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

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不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表虚有汗者,常与白芍、生姜、大枣等同用,以调和营卫,如桂枝汤;表实无汗者,常与麻黄等相须为用,以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如麻黄汤。

2、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肩臂肢节冷痛,常与附子、生姜、甘草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止痛,如桂枝附子汤;胃寒腹痛,喜温喜按,常与饴糖、白芍、生姜等同用,共奏温中散寒之功,如小建中汤;血寒瘀滞,经闭腹痛或痛经,常与当归、川芎、吴茱萸等同用,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如温经汤;心悸脉结代,常与炙甘草、人参等同用,如炙甘草汤。

3、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心脾阳虚,水湿内停,胸胁胀满,咳逆头晕等痰饮证。常与白术、茯苓、甘草同用,以温运脾阳,化湿利水,如苓桂术甘汤;膀胱阳气不化而小便不利的蓄水证,常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同用,以助阳化气利水,如五苓散;心阳虚,发汗过多,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

两药合用:

麻黄、桂枝均为辛温之品,同入肺、膀胱经,麻黄善走卫分,长于发散,开腠理、通毛窍,为发汗散寒之解表要药。

桂枝善走营分,专于透达,外行于表解散肌腠风寒,横走四肢温通经脉寒滞,桂枝与麻黄相须为用,既助麻黄发表散寒、宣肺平喘之力,又通阳和营, 缓解全身疼痛。

二者辛温,同气相求,配用相得益彰,共奏发汗解表之功。

1 风寒表实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等症。代表方: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麻黄升麻汤。

麻黄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主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2 风寒束肺

肺失宣降而致的咳喘症,代表方: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外有风寒,内有水饮):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主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3 风寒夹湿,湿滞肌表,遍身酸痛、重着难于转侧者。

代表方: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上五味,主治寒湿在表之证,身体疼痛加上恶寒发热,无汗等症。临床上凡身体痹痛、水肿、喘咳等属于寒湿困表、肺气不宣之证,皆可运用本方。

4 感冒延日,正弱邪减,面赤身痒,无汗或微汗邪不退者。

代表方: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主治脉微而恶寒者,面色反有热色者,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用量用法:

麻黄:3~9克;桂枝:3~9克。

在麻黄汤中,麻黄与桂枝的用量之比为3:2;在小青龙汤中,麻黄与桂枝的用量之比为1:1,各9克。

临床应用时,须视具体病情,调整二药的用量比例,以免过汗伤正或量微罔效。

若治痹痛则用桂枝温经散寒为主,用麻黄解风寒宣卫气为辅;若以治咳喘,则麻黄宣肺平喘,用量当重。

有资料报道,桂枝用于治风湿性关节疼痛,有时使用剂量较大,能用30克左右,但须慎用。

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当用生麻黄,润肺止咳平喘当用炙麻黄。古人认为煎药时,要先煎麻黄去上沫 (沫令人烦),后纳诸药。

麻黄与桂枝并行,乃为散寒之用,必热服温覆,乃始得汗,若不温服,则不峻也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中医老刘,个人微信:macskf,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