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身体到底是寒还是热?

文 / 小道经方
2019-03-14 13:20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明明手脚冰凉,却容易口腔溃疡?

明明怕吃凉东西,为什么还有胃溃疡胃炎的情况?

明明手心发热,怎么还会后背发凉?

我到底是寒证还是热证?身体为啥寒热错杂呢?

寒热错杂是什么?

可以说,一个人如果真病了,真的很虚了,身体一定是寒热错杂的。换个角度说,其实每个人都是寒热错杂的状态,有的只是程度的不同。

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一个人越健康,身体的津液水平就越充足,推动津液的动力也越强大,这种情况下局部就越不容易产生郁热。

寒热错杂其实就是这么形成的~

寒则生热

寒表示的是一种“停滞”的状态,尤其是身体局部的气血流通不起来,就必然产生郁热。

用日本的一个经验来说,当年日本侵略我们东三省的时候,很多的煤炭都运到日本本土,然后沉到海底,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我们如果煤沉积在底下,就可以理解为寒,因为寒的性质就是停滞。

在寒的过程中,局部就有可能出现郁热的现象,进而发生自燃,煤炭就开始在海底燃烧了。

所以我们中国就没有采用这种方法,因为在技术实现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其实这就是寒则生热的道理。

寒热错杂怎么办?

咱们理解“寒“和”热“就要比别人更深刻一些。

如果你的脾胃一直处于虚弱的状态,脾升清胃降浊的能力弱了 ,中焦运转的速度就缓慢,这种状态就容易停滞,就容易产生郁热。

另外,脾胃是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胃虚弱也最容易津液不足,好比是水少了,必然是会生热的,这就叫”虚热”。

所以恢复脾胃功能是当务之急。

如果涉及到具体的方剂,临床上变化就太多了,小编一直在反复强调每一个人在不同的状态下都对应了不同的方剂。‘

但是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要抓根本。

平时恢复脾胃功能,就可以采取最简单的喝粥法。

比如在大米粥加入陈皮、红参、茯苓等,都可以起到更好的恢复脾胃功能的作用。

当然,在快速补充津液方面,没有比大米粥更好的选择了(少放些米,多加水),每天服用三升以上。

在经方的运用上,恢复脾胃功能别忘了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化裁自《伤寒论》的理中丸

理中丸原方: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各三两

推荐用法:红参30g 干姜60g 白术30g 炙甘草30g 附子30g 生地75g

(如果平时想喝凉水,明显的有虚热的情况,可以在附子理中汤的基础上加上石膏30g)

另外,很多比较严重的寒热错杂的病症,在应用附子理中汤等方剂时根据情况可以加上石膏(清虚热)这味药。

另外,有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问题,可以考虑应用经方——半夏泻心汤,把炎症(中医认为是虚热)拿掉,同时恢复脾胃功能。

半夏泻心汤

原方: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炙甘草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参考剂量:半夏45g 黄芩45g 黄连15g 干姜45g 红参30g 炙甘草30g 大枣12枚

另外,《伤寒论》中在描述厥阴病的时候,就是关于寒热错杂的。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是最严重的一个层面的疾病,必然是寒热错杂的,厥阴病的主方是——乌梅丸

熬药方法:

如果有附子,需要将附子先煎90分钟,然后将剩余药材倒入锅中,第一次煎药时间为大火烧开,小火煎50分钟,倒出药液。

将剩下的药材再加水,大火烧开,小火煎30分钟,倒出药液。

服用方法:

将两次的药液合到一起,搅拌均匀后分成两份,一次喝一份,早一次晚一次或者中午一次,晚上一次,饭后十分钟到一个小时服用。喝之前热透。

特别说明:汉制剂量一两约等于15.625g。

所选方剂,仅供参考,方剂的选用化裁一定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整体情况,如有需求,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