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医是如何治疗疾病的?很多人想了解
黄帝内经》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意思就是说,阴阳不协调是人体致病的原因。天地不正之气会造成人体的疾病,这是人体致病的外因,还有内因,那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不良习惯所造成的,那就是饮食起居,七情六欲均可导致人体的生病,也就是中医学所说的内伤致病。
一,外邪致病
伤寒是人体感受六淫中的寒邪病毒,入侵的途径是由皮毛腠理而入,循经脉由表而里传至脏腑。其病理变化,为六经所属脏腑受寒邪侵袭,由表及里,由阳转阴,故刚开始必见伤寒表证,寒邪入里化热,则会转为里实热证,若伤寒日久不愈,正气就会衰弱,阳气就会变衰,则多会传入肝脾肾三脏,出现腹满,自利,但欲寐,厥逆等一系列损阳伤正的病理反应。
温病也是人体常发的疾病,它是由温邪病毒入侵人体,由口鼻而入,循卫气营血而分为上,中,下三焦之脏腑。温为阳邪,最容易化火灼津消液,耗血动血,其化热速度非常迅速,极易产生一系列火炽伤阴等病理反应,并且转至心,肝,心主血,肝藏血,那就是最易进入血分,若热入血分,即会出现内传心包,神志昏迷,横窜厥阴,动风痉厥,以及迫血妄行等危急证候。
二,内伤致病
内伤致病有时也兼有外感,既有七情,劳伤,起居饮食等不同类别,又有彼此的夹杂参合,因此其病理变化较复杂。不过,中医治疗这类疾病,以脏腑为辨证总纲,就能化繁为简,纲举目张,从而认识疾病的本质,如因为七情,劳伤致病,必耗气伤阴,多先伤及肝,肾,心三脏,会出现抑郁不快,心烦不安,失眠梦遗,倦怠无力,心悸气短等症状。由于饮食失节致病,或为食滞,或属湿热,或属虚寒,多先损伤脾胃,出现胃纳呆滞,脘腹痞满,或便溏泄泻等证。若起居无常,寒暖失调,则外邪会趁虚而入,因为皮毛肌腠为一身之外卫,肺为气体出入的通道,一旦外邪入侵,肺卫首当其冲,或肺部受感,轻则皮毛所受,即出现鼻塞咳嗽,恶风发热等表证。
三,中医是如何分析杂病的
因为病理变化和脏腑功能,以及经脉有密切的联系,所以用脏腑的病理机制来指导临床辨证,也就将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出来。如肝经的主要见症为巅顶头痛,两胁痛,目赤,面青,颊肿等,以五脏病机分析,则可概括为肝气化火,肝阳上亢的实热证。因肝气郁而化火上冲,故症见巅顶头痛,目赤,面青,颊肿等;胁为肝之分野,肝气郁阻,必引胁而痛。若以经脉分析,因为肝之经脉布胁肋,连接目系,下颊环唇,会于巅顶,所以上述症状的出现,均与经脉循行的部位有关系。因此各类杂病,就是脏腑病理变化反映在临床上的证候分类。结合四诊,八纲,就可对这些杂病给予辨证治疗。
总之,中医治病见症论证,以证选药。治疗原则主要有 扶正祛邪, 调整阴阳 ,调和气血, 调理脏腑, 调摄精神辨别各种不同的症候,对病人的生理特点以及时令节气、地区环境、生活习俗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其致病的原因,然后确定恰当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