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知道身体有没有瘀血,抓住这6点
小 编 导 读
瘀血常见于临床,有些人总是因为不舒服而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瘀血?脸色好暗,我是不是有瘀血……头好痛,我是不是有瘀血……月经不调,我是不是有瘀血……
看过来,快看过来,敲黑板,划重点啦~
到底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有瘀血,方药中先生总结的这6点会告诉你答案。
血液循环不畅或溢出脉络之外,成为有害物质,是各种病证的病理基础。血赖气行,气赖血载,尽管各种疾病的病因不同,都会在某阶段出现“气血”运行不畅而表现种种不同的瘀血见证。一般来说,“初伤在气,久病入血”,由气及血,愈瘀则形症愈显而易辨,如局部肿胀刺痛、固定不移,面青唇瘀,肌肤甲错、瘀斑,舌紫口燥,脉涩等。方老在注意辨别瘀血形症的同时,尤其强调结合病情,于细微之处诊察,其经验可归纳为:
1、出血必瘀
方老认为:“任何出血疾患都必留瘀。”血液不循脉道,溢出脉外,无论阳络伤或阴络伤都会导致出血,血出之后即为病理产物,可留滞脏腑组织或经脉之间,瘀滞愈甚则出血愈不止,出血愈不止则新血愈不生,宿瘀不化,脉络不宁。唐容川说:“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血证论·瘀血》)瘀血与出血是辨证的因果关系,瘀则必出,出则必瘀,通则不出,出则不通。
2、久病必瘀
《素问·痹论》说:“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失疏。”久病之人,多营卫气血不和,气血生化无源,血液易于停瘀。张仲景治“五劳虚极羸瘦”,系“内有干血”,以大黄蜇虫丸缓中补虚以化瘀;“久病入络……即血瘀”(《医林改错·刘序》),唐容川提出:“凡痨之所由成多为瘀血为害。”(《血证论·瘀血》)方老对这些论点尤为赞成。他认为:“气由血化,血由气生,病久之人气虚不能化血,血虚不能济气,气血虚弱血液循环必然瘀滞,所以有一分虚便多一分瘀,虚瘀交结,互为因果,加剧病情。”
3、动静失调有瘀
一般患者其病情大都多活动加剧,静卧好转,但瘀血患者常常相反。因为血液循环是需要气的动力作用,血液又需要恒定地处在动的状态之中,有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若气的动力不足则易于凝瘀。所以方老认为:“动则好转,静则反剧,常常是瘀血辨证的一个指征。动则气血借助外力循环故好转,静则血液循环减慢而阻滞故反剧。”
4、午后病情加重夹瘀
气属阳,血属阴,“平且至日中,天之阳”,以阳从阳,故气旺于上午;“日中至黄昏,为天之阴”,以阴从阴,故血旺于下午。因此,气虚患者上午加剧,血瘀患者下午则增。王清任曾说:“后半日发烧,前半夜更甚……此是血府血瘀。”(《医林改错·气血合脉说》)方老认为:“凡午后加剧的患者,系邪伏阴分血分,首先要考虑夹瘀。”
5、经前症状如重必有瘀血
方老常说:“女子以血为体,以肝为先天。肝疏泄气血,若情志抑郁,肝疏泄失职,则易于停瘀,故经前症状加重,如经前腹痛、腰痛、浮肿、发热等症状出现或加重,宜从瘀血论治。”
6、自觉与他觉症状不符要考虑有瘀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所言:“腹不满,其人言我满。”比较典型地说明了从自觉症状与他觉症状不符可以辨别瘀血。方老认为:临床上也确有一些夹有瘀血的患者,在外观上无明显的阳性体征,而自觉却有莫可名状的痛苦,其原因多系内脏血瘀气滞所致。
方老认为:辨别瘀血的存在与否,只要抓住少数症状即可,诸瘀血见证不必悉具,尤其是结合病位、病情、病因进行全面分析,辨证精确,治疗也就易于收效。方老的这些经验,充实了“瘀血”理论,扩大了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对临床确有指导意义。
没错,就是这6点,教你辨治瘀血,是不是讲得很明白?
小编悄悄告诉你,文中内容摘自这本书——
本书以方药中先生亲撰或其弟子整理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为主要资料,按照生平简介、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代表论著、学术传承、学术年谱六部分选编而成,通过介绍其在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研究中的学术思想,以期全面反映方药中先生的学术成就。本书可指导中西医结合、中医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购书详情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方药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马晓北,李鸿涛编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