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脉,全靠演技?
(本文为原创文字,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与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诊断学》、《实用中医诊断学》、《世界传统医学诊断学》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
“中医把脉,全靠演技”——这是近些时候,坊间流传的有一句“质疑中医”的流行语。
说这话的人,自然有其道理:当下不少中医师,诊脉的时候“按”上那么一小会儿,“按”的时候甚至谈笑风生,和周围的人不断交流。然后就用电脑开药。这能“按”出什么来?就算是有些中医师,诊脉的时候看似沉思不语,随后问上三言两语,多了半句话也不肯透露,然后就直接开药了。这里面难道没有“表演”的成分吗?
由此可见,这个“诊脉”,似乎成了开药之前的“表演环节”了。这就让患者,有一种被“忽悠”的感觉。
这样的言论,足可引起重视。这体现两件事:一,大多数人,对中医诊脉的了解太少。二,的确有那么一小部分医者,对诊脉这件事,做得不够到位,于是引起了很多人对中医脉诊的整体性质疑。
首先,本订阅号想告诉您的是,中医脉诊在整个诊疗过程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角色。
您知道吗?从前的中医师,对诊脉这件事是有这几份敬畏之心,甚至有朝圣之感。要知道,从前那些有名的郎中,早晨起来为第一个患者诊脉之前,务要沐浴、焚香。尤其是双手,务必清洗干净,清理指甲。然后,端坐诊案之前,调息宁神,做到周遭无半点声音,心中无半丝杂念,然后再去诊脉。诊脉期间,患者、家属不可以说一句话。
为何如此看重诊脉?因为深谙其理的人,的确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举个例子说吧。话说一老中医(为了避免广告嫌疑,故略去姓名),曾有一次接到某大型西医院的会诊邀请。患者发热不退,用了很多药物都不见效果。西医几乎束手无策,于是请他会诊。老先生来到病房,看见患者,二话不说,开始诊脉。这一过程中,病房内众多专家学者围观不语,室内一片安静。只有老先生的假牙,在嘴里时不时发出声响。整个过程持续了有10分钟左右。正当众人疑惑之际,老人家脱口而出五个字:“半表半里证”!随后嘱身边人记方。方子抄好,老人家确认无误,遂赶了回去。第二天,西医院打来电话,告知患者身热已退。专家学者们无不称奇。
你看,诊脉,真的不是装腔作势。
到底什么是诊脉呢?诊脉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其实,咱们老百姓所说的“诊脉”、“把脉”,指的就是“寸口诊法”。除了寸口诊法外,诊脉还包括三部九侯诊法、人迎脉诊法、趺阳脉诊法等多种内容。其中,除了寸口诊法外,剩下的当代基本少用,甚至不用了。寸口诊法之所以能保留下来,除了诊断过程相对方便外,更在于其重要的意义。
中医讲,“寸口为脉之大会”。就是说,我们一身的气血,在经脉中流行,起始于手太阴肺经所及之寸口,然后遍布周身,循环五十度,又终止、复会于肺经寸口处。在整个过程中,气血流经了身体所有脏腑,蕴含着一身气血精津的变化。每一脏腑的异常,都会影响到寸口处气血的运行。所以,通过这一个小小部位的脉道的触摸、感受,可以推知全身的脏腑状态。这可以说,是寸口诊脉的最主要的原理依据了。
一般来说,寸口处靠近腕横纹部位为“寸”,依次为“关”、“尺”,共分三部。这三部,各有所属。虽然对这个问题,历代医家颇有些争论,但是总地来说,目前公认的规律是,左寸主心与膻中,左关主肝胆和膈,左尺主肾、膀胱和小肠。右寸主肺和胸中,右关主脾胃,右尺主肾和大肠。
所以说,这诊脉,的确是有充分依据和理论体系的。它是祖国传统医学千百年来经验积累所形成诊断方法,来源于实践和临床,并且反复运用于实践和临床。其科学性,本不应该被质疑。
但是,我们必须承认,部分从业者对诊脉这件事,的确做得不够细致和理想。
举个例子吧。比如说诊脉过程中所讲究的一个“静”字。
看官有所不知,在从前,医家诊脉是分时候的。什么时候呢?就是早上起来。因为早上起来的时候,人的精神、神智、脏腑机能等,都处于未受打扰、最为本真的状态。这个时候的脉象,是最为真切的。所以此时诊脉,最能看出问题。但是实际上,严格要求这样做是不现实的。所以,医家退而求其次,只能严格要求诊脉时的“安静”条件。只有安静,才能让患者气血恢复如常,才能让医者心情如水。这样才能在诊断过程中“明察秋毫”。
但遗憾的是,如今不少中医从业者,一边诊脉一边说话,甚至做一些和诊疗活动不相关的事情,这严格来说是不对的。若是大型医院,患者众多,人潮流动,要想彻底安静,已经不可能。
再有,诊脉的过程,医生自己一定要调和气息。就是说,你给人家诊脉,你自己的呼吸要均匀,不能乱。为什么呀?因为从传统中医理论角度来说,医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呼吸状况,来细数患者的脉搏,从而来推断患者脉象。正常情况下,人每分钟呼吸16到18次,每次呼吸脉动4次,间或5次。医者不能准确感受患者的呼吸,但是可以拿自己的呼吸作为标尺,来衡量患者的脉动是否正常。这就更意味着,医者诊脉时必须心平气和,保证自己的呼吸是正常的。
但是,今天的中医师,能否百分之百在诊脉的过程中,都心平气和、呼吸均匀呢?
当然,还有诊脉的时间。一般来说,诊脉的时间,再短不能少于一分钟。也就是说,不能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候五十动”。若少于一分钟,诊脉的过程是不完整的,难以体察真正的脉象。
当然,诊脉还要顾及气候变化对人脉象的影响,更要拿捏选指、布指、运指是否得当。这些就更复杂了,我们就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尽管当代,可能有部分从业者,对于诊脉技法的钻研不够到位,对诊脉的技术不够纯熟,对诊脉的重要意义不够了解,影响了寸口诊脉的准确性,但是这不能抹杀中医诊脉在整个诊疗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真正的诊脉,是一件严肃和神圣的事情,是科学而严谨的,是决人生死的大事。对此,我们应有清醒客观的认识。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本订阅号微信平台sywmz2014开放,欢迎您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