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养成“治未病”思想,方能健康长存!

文 / 刘医生讲中医调理
2019-03-13 02:20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治未病”,当责脾胃,是件老生常谈的事情了。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至今仍是难能可贵的。

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早治、防其传变两个方面。

未病先防,就是在未病之前,慎于摄生,避免病邪侵入人体而引起疾病。

如果疾病一旦发生,则应尽早治疗,保护未病之脏腑,截断其传变途径,促使疾病早日痊愈。

早在《内经》中,古人就将脾胃归属于五行中的“土”,并认为土乃万物之母,为万物生发的根本,所谓“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即此义也。

盖脾居中央,属土,靠其运化升清之力,散精输布于周围脏腑、组织。

古人又以取类比象的方法把脾胃喻为人体的“仓禀”,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肯定了脾胃在预防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宋元时代李东垣著有《脾胃论》等书,系统地论述了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创立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

明代李中梓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在治疗上张景岳主张“治脾胃以安五脏”和“调五脏以治脾胃”。

由此可知,脾胃不仅与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有重要作用,的确不愧为“后天之本”。


未病先防,注意调养脾胃

《内经》云:“人以水谷为本”,说明人自生身以来是赖水谷以生存。

又曰:“水谷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盖水谷入胃,经胃的腐熟、消磨,脾的运化、转输以布散精微于全身,五脏六腑皆得濡养。

这种“人以胃气为本”的思想,对预防疾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人早就认识到平时注意节饮食,慎起居,劳逸适度,经常保持精力旺盛形体强壮,是提高人体防病能力,减少疾病发生,从而益寿延年的重要保障。

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脾胃即是人身赖以生存的根本,又可充养卫气,以增强其防卫功能。

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是说春、夏、秋、冬四季分主于肝、心、肺、肾四脏,脾不主时而旺于四季,即四脏中皆有胃气也;也就是说脾胃在一年四季中对人体抵御外邪都起着一定的防卫作用。

因此,脾胃的盛衰,关系到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

若脾胃旺,身强体壮,邪气就不易侵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此义也。

东垣认为人体健康与自身元气关系相当密切,告诫人们“养生当实元气”,而元气是先天之精所化生,赖后天水谷之精不断培补、充养,故李时珍称“脾为元气之母”。

若脾胃功能健旺,元气充足,人体就健康无病。

因此,脾胃的这一功能,不能单从其营养代谢角度来理解,而是通过脾胃的生理功能,来体现其保卫机体、抵御外邪这一作用的。

疾病的发生,是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在某种程度上的破坏。

它关系到两个方面:一是人体正气相对虚弱,二是邪气对人体的影响。

就此二者而言,正气虚弱是内因,邪气侵袭是外因,而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也就是只有在人体正气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时,邪气才能乘虚而入,发生疾病,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而人体的这种抵抗能力,与脾胃的关系又至为密切。

如李东垣说,“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说明人体元气充足与否,取决于脾胃之气的盛衰。假若脾胃之气受损,无力化精微以养元气,元气不充,人身防御机能低下,加之外邪侵袭,疾病便由此而生。

02

既病早治,始终顾护脾胃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说明病邪侵入人体,应尽早驱除,否则病邪就可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使病情恶化,给治疗带来更大麻烦。

对此,《难经》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牌,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说明一脏有病,除积极治疗本脏外,还要保护未病之脏,以截断其传变途径。

如临床治疗肝病,除治疗本脏,还根据木克土的道理,先补益脾胃,使脾胃健旺,一是免受肝之邪气,二是可促进脏病的康复。

《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夫本者,犹根也、源也。善为医者,必责根本,既然疾病的发生与脾胃关系如此密切,那么治疗时也应注意调理脾胃。

正如李东垣所说:“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盖脾胃纳运正常,是增强体质,促进疾病早日痊愈的重要条件。

治疗时若不顾护脾胃,而致饮食少进,元气日衰,抵抗力日益降低,则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再者药物自口进入人体也像饮食一样,要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输布,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载“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毋使过之,伤其正也。”其旨也在顾脾胃,养正气,以利身体的早日康复。

近年来大量科学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脾与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如补益脾胃的中药(党参、黄芪、白术等)能促进免疫球蛋白的生成,使淋巴细胞增加,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

至于采用调理脾胃之法治疗一些慢性疾病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刘医生说

治未病,就是突出以防为主的思想。它是古人在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且,还认识到调养脾胃是治未病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饮食起居,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众所周知,凡是身体健康无病者,大多饮食馨香,脾胃健旺;可见脾胃功能的强弱,也是人体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所以善于养生者,时时注意调养脾胃,使之功能正常,方可保持体康无恙;若疾病一旦发生,就积极早期治疗,防其传变,始终顾及脾胃,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古人这种“治未病”的思想至今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刘医生,个人微信:housheng68 有问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