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不好治?老中医有绝招!

文 / 国医在线
2019-03-12 12:04

温煦的春天到来,杨树、柳树、梧桐、花粉样样都不是省油的灯。过敏后,鼻塞、眼睛痒、嗓子疼真是令人无比烦躁!趁着刚入春,小编 呕 心 沥 血 给大家整理出一套皮肤病的外治法,抵挡皮肤病,备用不可少!

“皮肤病”不好治?老中医有绝招!

中医学历来十分重视外用药的作用和用药剂型,如《外科精义》记载:“夫疱肿之生于外者,内热毒之气蕴结于内也。盖肿于外,有生头者,有漫肿者,有皮厚者,有皮薄者,有毒气深者,有毒气浅者,有宜用温药贴者,有宜用凉药贴者,有可以干换其药者,有可以湿换其药者,深浅不同,用药有忌,是以不可不辨也。”又如齐德之《外科精义》曰:“夫溻法者,宣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疱内消也。盖汤水有药涤之功……此谓疏导腠理,通调血脉,使无凝滞也。如药二两用水二升,为则煎取一升半,以净帛或新棉蘸药水稍热溻其患处,渐渐洗溻沐浴之。”这些都说明外用药的治疗也要辨证施治。在临床实践中,外用药物治疗皮肤病,如使用恰当则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否则不但效果不好,甚至发生激惹而使病情加重。因此一定要根据皮损的部位、范围、性质以及患者皮肤的耐受情况辨证施治,合理地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和剂型,并向病人详细说明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不然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或适得其反。

外用药通常包括两部分,即主药和基础剂型。由于基础剂型的不同,在临床上的治疗作用会有明显的差异。基础剂型,即外用药基本形态,如水剂、油剂、软膏剂等均属之。主药是指有积极治疗作用的药物,如具有收敛、消炎、止痒、杀菌作用的药物均属之。主药决定它的药理性能,但也与浓度有关系,主药的作用强度与浓度成正比例。现将常用外用药的剂型及临床代表方剂分述于后。

一、水剂(洗方)

即用中药煎后滤过成水溶液,可以作湿敷、涂擦、浸浴、洗涤用。

“皮肤病”不好治?老中医有绝招!

(一)湿敷

湿敷可分为冷湿敷和热湿敷,每种湿敷又可分为开放性湿敷和闭锁性湿敷两种。一般说开放性湿敷多用于冷湿敷;闭锁性湿敷多用于热湿敷。主要适用于皮肤潮红、肿胀、糜烂、渗出等急性皮肤炎症过程。其作用主要是通过皮肤血管的收缩或血管的扩张后,反射性收缩而达到消炎和抑制渗出的作用,又可以通过冷热变化减少末梢神经的冲动而达止痒作用,还可以清除患部表面的污垢或刺激物。

1.具体操作

用纱布6~8层(或相等厚度的布),在药液中浸透然后取出稍加拧挤至不滴水为度,覆盖于患处,大小宜与病损相当。开放性湿敷每隔数分钟更换一次(冬季可稍长一些),持续1~2小时,每日如此3~4次,每次间隔期间可涂油类药物。闭锁性湿敷将药垫敷患处后,用油纸或塑料薄膜(塑料过敏者禁用,上面扎上小孔)盖在敷料上进行包扎,每隔2~3小时更换一次,每日3~4次,间隔期间亦可涂油类药物。每日湿敷的次数和每次更换间隔的时间应根据病变的情况而定,一般来讲炎症明显,渗出多时,更换的次数应多一些,反之则可相应减少。

2.湿敷的温度

冷湿敷以10℃左右为宜,热湿敷可达40℃~60℃,应注意避免发生烫伤。

3.湿敷的注意事项

应注意湿敷垫与患处皮肤紧密接触,特别是头面、腋窝、阴囊等处。应保持一定的湿度及温度,按时更换,天气热、炎症渗出多时,应换勤一些。开放性湿敷每次更换时应将敷料取下重新浸入药液中泡,不可直接往敷料上滴水,每次湿敷完毕后应将敷料洗净,煮沸消毒后方可再用。湿敷的药液最好具有杀菌或收敛的作用。闭锁性湿敷如果湿敷垫干燥在疮面上不易取下时,应用药液浸湿后慢慢取下,不可强行取下,以防损伤上皮。

(二)涂搽

即用中药浓煎后直接在皮肤损害处涂搽,多用于亚急性或慢性损害。

(三)浸浴

“皮肤病”不好治?老中医有绝招!

全身性泛发性皮肤病,可用中药0.5~5kg煮后将药液倾入浴盆内,进行药浴,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以30分钟为宜,注意温度不宜过高。潮红渗出性皮肤病应禁忌。

(四)洗涤

对于慢性或亚急性湿疹类皮肤病可用中药煎水洗涤皮肤,既可清洁皮肤,又可达到治疗作用,但水温不宜高。

常用中药水剂代表方剂:

马齿苋水剂:马齿苋30g,水1000ml。

苍肤水剂:苍耳子15g,地肤子15g,土槿皮15g,蛇床子15g,苦参15g,百部15g,枯矾6g,水3000ml。

二、粉剂(散)

粉剂(散)是一种或多种药物制成的混合均匀的干燥粉末,一般具有吸收水分,干燥皮肤,减少外界对皮肤摩擦的特点,随各种不同的主药可有干燥、消炎、清凉、止痒、收敛等作用,适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的早期,局部扑粉亦可作爽身粉,或在涂擦药膏后,上面加扑粉剂,可加强药物的吸收和附着。粉剂因其作用表浅与分泌物混合易结成痂皮,故不适用深在性或渗出多的皮肤病。

常用代表方剂:

祛湿散:大黄30g,黄芩30g,寒水石30g,青黛3g。

三、洗剂(混合振荡剂)

即用水和不溶性粉剂混合而成,一般含粉量30%~50%,用时须振荡均匀,所以亦称为混合振荡剂。在洗剂中往往加入少量甘油(约5%),可减缓液体蒸发的速度,亦可增强粉剂吸附在皮肤上。如果再加入少量酒精就可加强水分蒸发速度而增加凉爽皮肤的作用。此剂型本身即有干燥、清凉、止痒、保护皮肤的作用,常用于急性和亚急性表浅皮肤病,适合于大面积涂擦。不适宜用在毛发部位或湿润糜烂的皮损面。

常用代表方剂:

雄黄解毒散洗剂:雄黄解毒散10g,炉甘石面10g,滑石面10g,甘油5ml,加水到100ml。

四、酊剂

此剂系以生药用白酒或75%酒精浸泡,浸出其有效成分后滤过去渣而成。酊剂作用深入性较水剂强,使用方便,无明显刺激性,有止痒、杀虫、活血、通络、消肿、止疼的效果。

常用代表方剂:

百部酒:百部20g,75%酒精(或白酒)100ml。

补骨脂酊:补骨脂20g,75%酒精(或白酒)100ml。

五、油剂

油通常可分矿物油,如液体石蜡;动物油,如鱼肝油;植物油,如麻油、花生油等。油剂作用缓和表浅,一般无刺激性,可清除鳞屑,软化痂皮,清洁皮肤上的药垢,并对粗糙的皮肤有润泽作用。中医常用的油剂:一种是用中药经过提炼而制成的,如大风子油、蛋黄油;另一种是将中药置植物油中在文火上煎熬后滤过而成。临床上除了直接外涂外,还常用油剂调药粉外用。

常用代表方剂:

甘草油:甘草10g,植物油100ml。

六、油调剂

是用植物油或药油调和粉剂而成,一般浓度以30%~50%为宜。临床使用时可随调随用,本剂型作用表浅,有清凉、消炎、止痒、收敛保护创面等作用,适用于浅在性急性炎症或有轻度糜烂渗出性皮肤病。

常用代表方剂:

祛毒油膏:祛湿散15g,化毒散1g,甘草油30ml。

七、软膏剂

粉剂和半固体油脂类混合制成的一种均匀、细腻、半固体的外用制剂,深入作用较强,可保护皮肤防止外界物理化学因素对皮肤的刺激,可以润泽皮肤,使角质柔软富有弹性,亦可软化痂皮及保护疮面,如果加入各种有积极治疗作用的药物,可治疗多种皮肤病,为外用药中重要的剂型之一。因其能阻碍皮肤水分的蒸发,故在急性皮肤炎症或渗出性皮肤病时不宜应用。此外,软膏内含的有效成分如京红粉、水杨酸等可经局部皮肤吸收进入体内,通过肝肾排泄,故若大面积使用时应注意体内蓄积过多而引起的肝肾损害等副作用。软膏的基础药有下列几种:

1.凡士林

“皮肤病”不好治?老中医有绝招!

凡士林系矿物油,性质稳定,不能由皮肤吸收,也没有吸水性,有一定的硬度,为最普通的软膏基质。一般常用黄凡士林、白凡士林。白凡士林系由黄凡士林漂白而来。

2.蜂蜡

蜂蜡系一种由蜂窝中取得的不易皂化的蜡质(硬蜡),又称黄蜡,经漂白即成白蜡。性质也很稳定,但必须与油类混合才能成为软膏。我国古代多数软膏是用蜂蜡为基质,一般没有刺激性。现在我们用的单软膏即由蜂蜡一份、麻油(植物油)两份到三份混合而成。

3.羊毛脂

羊毛脂是由羊毛中提出的脂肪,无水羊毛脂中含30%水分时,称为含水羊毛脂,不需加入防腐剂,容易渗入皮肤,又可与水混合而成油包水型的乳剂。因其很黏,故单独使用较少,与其他油剂混合配制软膏,不但可以增加对皮肤的渗透性而且可以增加软膏的硬度。

4.豚脂(猪油)

豚脂亦属动物脂肪基质,较凡士林容易渗入皮肤,但性质不稳定,易腐败分解,遇热易融化,目前已不常用,若用时应加入防腐剂。

5.蜂蜜

“皮肤病”不好治?老中医有绝招!

蜂蜜系一种无色或淡黄色透明黏稠液,亦可做软膏基质,其特点为黏着性强,有一定的深入性。

常用代表方剂:

黄连软膏:黄连面10g,凡士林90g。

清凉膏:当归30g,紫草6g,大黄面4.5g,黄蜡120g~180g,香油480ml。

八、硬膏剂(膏药)

硬膏剂(膏药)是用脂肪(植物油)、蜡、树胶(桐油)加入粉剂,经高温熬炼而成,是我国传统中药的外用药剂型之一。贴在皮肤上可借皮肤的温度而变软,但不融化,其深入作用较强,可完全阻碍皮肤表面水分蒸发。一般可有软化角质,剥脱上皮,保持局部温度,促进炎症吸收等作用。常可随其所含之主要药物性质而有消炎、活血止疼、祛风止痒、促进硬块吸收等作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慢性、限局性、肥厚性、角化性、结节性皮肤病,如神经性皮炎、局限性硬皮病、结节性痒疹等。此外,对一些非炎症引起的增殖性皮肤病亦有疗效,如疣、胼胝、鸡眼、瘢痕疙瘩等。硬膏有一定刺激性,对一些急性炎症和糜烂渗出性皮肤病禁用。

常用代表方剂:

拔膏:(黑色拔膏棍、脱色拔膏棍、稀释拔膏)群药类,鲜羊蹄根梗叶(土大黄)、大风子、百部、皂刺各60g,鲜凤仙花、羊踯躅花、透骨草、马钱子、苦杏仁、银杏、蜂房、苦参子各30g,山甲、川乌、草乌、全蝎、斑蝥各15g,金头蜈蚣15条。

药面类:白及30g,藤黄、轻粉各15g,硇砂9g。

九、药捻

药捻又称药线,是用棉纸、棉花、丝线等裹药或蘸药制成线状,或直接用药粉加水搓成细条而成。药捻因其形状细长,适合把药直接用到疮口上,伤面深的部位,使其引流通畅,又不损伤新鲜疮面,防止疮口假愈合。随所含药物的不同而有化腐提毒,生肌长肉,收敛伤口,回阳生肌等作用。多用于窦道、瘘管、疮疡溃后而不收口者。

常用代表方剂:

甲字提毒药捻:什净轻粉30g,京红粉30g,血竭12g,冰片6g,麝香0.9g,朱砂9g,琥珀9g。

十、熏剂

将中药碾压成粗末后,可制成纸卷或药香,亦可直接撒在炭火上,点燃后用烟熏,是中医独特疗法之一。多用于慢性肥厚性皮损,有消炎止痒、软化浸润、促进炎症吸收之效。熏药有回阳生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多用于慢性溃疡、久不收口的阴疮寒证、久不愈合的手术后窦道等。

常用代表方剂:癣症熏药:苍术、黄柏、苦参、防风各9g,大风子、白鲜皮各30g,松香、鹤虱草各12g,五倍子15g。

使用熏剂注意事项:

治疗慢性顽固性病损,需要有信心,坚持治疗。皮损粗糙肥厚者,熏时宜浓烟高温,应注意勿引起烧烫伤。熏完后皮损表面往往有一层油脂(烟油),不要立即擦掉,保持时间越久,疗效越好。熏药疗法一般没有副作用,但对严重高血压、孕妇或体质衰弱者,不习惯闻烟味者,宜慎用或禁用。对于急性或亚急性皮损一般禁用。

——END——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悦读中医,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菖蒲

⊙运营编号:GYZX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