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原创 黄芩苦寒,何以安胎?
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宽,越来越多的高龄产妇出现。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活节奏加快的背景下,保胎成为了诸多产妇的选择。说到保胎,《丹溪心法·金匮当归散论》有“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一说,白术味苦、甘;性温,主治脾气虚弱,神疲乏力。而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升清,补益脾气有助于系胎安胎易于理解,黄芩味苦、性寒,清热泻火;燥湿解毒,药性之中,苦能降泄,清热,苦寒败胃伤脾胃之气,何以安胎?
源流考证——不辨证,无圣药!黄芩为安胎圣药,最早并非由朱丹溪提出,《丹溪心法·金匮当归散论》曰:“妇人有孕则碍脾,运化迟而生湿,湿而生热,古人用白术黄芩为安胎之圣药,盖白术补脾燥湿,黄芩清热故也。这样看,似乎黄芩安胎的作用在于清利湿热,与其苦寒之药性相符。而其用法源自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妊娠,宜常服当归散主之。当归散方:当归、黄芩、芍药、川芎各1斤,白术半斤……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本条论述血虚湿热胎动不安,治用当归散。方中当归、芍药补肝养血,合川芎能疏气血之滞,白术健脾除湿,黄芩滋阴清热——而这里再次表明,黄芩为安胎圣药,针对的恰恰只是血虚湿热这一证型。
张景岳《妇人规》说到,“凡妊娠胎气不安者,证本非一,治也不同。盖胎气不安,必有所困。或虚、或实、或寒、或热,皆能为胎气之病。盖凡今之胎妇,气实者少,气虚者多。气虚则阳虚,而再用黄芩,有即受其损而病者;有用时虽或未觉,而阴损胎元,暗残母气,以致产妇赢困,或儿多脾病者,多由乎此。奈今人不能察理,但以‘圣药’二字,认为胎家必用之药,无论人之阴阳强弱,凡属安胎,无不用之,其害盖不少矣。”
所以,就其出处而言,黄芩为安胎圣药,似乎只能用于湿热型胎动不安,缺少辨证论治,对气虚等证型使用黄芩是不恰当的——不辨证,无圣药!
苦寒药安胎的依据是什么?辨证论治自是中医一大特色,而针对核心病机使用药物则更体现中医抓本质,治病求本的用意——《内经》云:“胞脉系于肾。”肾以载胎,血以养胎。《医学启源》:黄芩……泄肺中火邪上逆于隔上,补膀胱之寒水不足,乃滋其化源——补阴+坚阴,或许是黄芩安胎的依据。
《素问·藏气法时论》记载:“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这大概是有关“苦坚”药性的最早记载。 “苦能坚”之说虽源于《内经》,但其含义与后世之“苦能坚阴”却不尽相同。按《内经》五行归类相配的原则,苦味属火,而火能燥土,土燥则坚,《说文》曰:“坚,土刚也”,王冰亦云:“苦性坚燥”;对苦味的燥坚之性,《内经》更有较详论述,如“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湿淫于内……以苦燥之”等,均含有湿去则坚的寓意。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以苦坚之”。明确指出“苦坚”乃“寒湿内困证”的治法之一,脏坚则阳气得固、阴液能守。可见,《内经》中“苦坚”之 “坚”,似是使物坚硬之意,引申之,即苦味能燥除湿邪,有使湿邪为害之所趋于复常坚固之能。这些可能就是《内经》“苦能坚”的基本涵义。而《内经》所言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除具“寒淫于内,以苦坚之”之意外,又因肾主藏精,贵在密闭坚固,而这一说法,与《医学启源》中黄芩补肾之说不谋而合。
《本草备要》云:“苦能泻热而坚肾,泻中有补也”,其于黄柏条下注曰:非真能补也……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也,相火退而肾固,则无狂荡之患矣”——这里不得不谈到许多肾虚的女性患者,多有睡觉晚、嗜食辛辣等习惯,睡眠不足伤肝肾之阴,辛辣香脆之品伤脾胃之阴,而脾土不足,其五行中为子的肾出现肾阴不济,肾水不足,肝肾同源,相火亢进更甚,则肝气横逆侵犯脾胃,面部多油腻易生痘疮,所以,清利湿热除相火而达到补肝肾的效果,则是黄芩发挥安胎补肾作用的机制,这里的补不是直接的补,而是通过“泻”达到“补”的作用,中医的奥妙正在这里。
《医宗金鉴·卷二十三》注释云:产前安胎,白术黄芩为妙药也。条芩,安胎圣药也,俗人不知,以为寒而不敢用,反谓温热之药可养胎。盖不知胎孕宜清热凉血,血不妄行,乃能养胎,黄芩乃上、中二焦药,能降火下行,白尤能补脾也——这样一来,苦寒药能“补”肾安胎,含义也更加明朗了呢。对课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添加班长微信进一步了解:微信号:jhtxueyuan
参考文献
1.康志媛, 李京枝. 浅谈"黄芩白术乃安胎圣药"之说[J]. 中医研究, 2007, 20(11):57-58.
2. 谢建军. 浅谈“苦能坚阴”[J]. 陕西中医, 19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