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痕舌,到底摊上什么“大事儿”了?

文 / 小道经方
2018-07-29 18:01

早上一起床,照镜子,看着自己胖大的齿痕舌,心里嘀咕:湿气这么重!你都开始怀疑人生了。。。。

齿痕舌,到底摊上什么“大事儿”了?

齿痕舌反应了啥?


“望而知之谓之神”,看舌头的形状和颜色是中医采取望诊的一项内容。舌头的形状一般情况下较圆润光滑。而有这么一种舌头边缘不平滑、好象有牙齿咬过的痕迹一样。这种舌头上有齿痕的形状、被称为齿印舌也叫做齿痕舌。



齿痕舌患者舌头上有齿痕是怎么来的呢?大部分是因为患者的舌头比较胖,如果长时间受到两边牙齿的挤压,时间一久便会显现出齿痕的形状。


舌头为啥会胖大呢?

中医认为这是湿气重。简单来说,湿好比是身体的废水,不能被身体有效利用的液态物质。而身体的废水多,好水就少。咱们常说的津液就是身体的“好水”,津液不能较好的濡养舌头,舌体浸泡在“废水”中,就容易胖大,时间长了,便形成了齿痕舌。

齿痕舌真的摊上大事了吗?


很多人发现自己是齿痕舌,不仅认定了自己湿气重,也认为这个问题相当严重,想尽办法开始“健脾祛湿”,齿痕舌,真的摊上了大事了吗?


在舌诊中,齿痕舌容易辨识,各类养生栏目也愿意和大家分享齿痕舌解读方式,大家也容易观察到自己是否有齿痕舌。所以齿痕舌,几乎人人都能理解。


然而,往往看上去是个大问题,其实背后反应的问题却真的不大……


相比于有齿痕的大舌体,舌体小、有舌裂的人病情更重。《灵枢.经脉第十》指出: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足少阴肾经“挟舌本”。由此可见,舌体偏小,舌裂严重的人,都与长期的脾肾功能弱下有关,问题更重。


临床上,重病之人,多数情况下很难见到单纯的齿痕舌,大舌体,往往重病的人常见到的是舌体小(老年人常见到)或者有齿痕舌(糖尿病病人常见到)。齿痕舌,真的没有摊上什么大事儿。。。。



齿痕舌,看上去严重,其实背后反应的问题却没有那么严重。相反,有些问题,看上去不严重,比如蝉鸣音的耳鸣,但是背后却反应了严重的肾气不足,这是个大问题。


所以咱们了解其中背后的意义,便能越来越清晰的了解自己的身体。

齿痕舌到底怎么治疗?


虽然齿痕舌的确没摊上什么“大事儿”,但是也因为这样,齿痕舌相比舌体小、相比于舌裂来说,恢复起来要容易一些。


齿痕重,舌体大,说明身体“废水”多,而之所以“废水”多,是因为脾功能更弱,清扫“废水”的能力出了问题。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健脾祛湿”。


知道了齿痕舌背后的机理是脾虚湿盛,那怎么破?

小编给你出几招!


一、饮食


不要暴饮暴食,加重脾胃负担~同时,一定不要吃冷饮,寒饮最伤脾,贪吃冷饮只会让自己的脾越来越懒,脾不干活了,身上的湿气就会越来越重。


另外,脾胃最爱粥,尤爱可以健脾祛湿的粥品,比如著名的四神汤。

四神汤由茯苓、山药、芡实、莲子组成,健脾养胃,脾胃好了,才能从根本上祛湿。


二、穴位


在上午9—11时间(脾经当令)按摩脾经的主要穴位,如:三阴交,长期坚持可以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

三阴交:在内踝尖上直上3寸。

三 、经方


经方——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化裁自《伤寒论》的理中丸

理中丸原方: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各三两

推荐用法:红参30g 干姜45g 炒白术30g 炙甘草30g 生地90g 制附子30g(先煎90分钟)(具体用药一定要咨询经方医生)


【本方中,附子振奋心阳,振奋全身机能,给身体增加阳光的环境,红参将气血收敛到腹腔,参与消化吸收,相当于给脾胃种庄稼的过程增加人手,炙甘草是一个保水药,白术祛湿,相当于除杂草的过程,生地补身体可以利用的津液。】


ps:脾胃在恢复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大便次数或者量都增多的情况,甚至是水样便(与吃坏东西、受凉后导致的拉肚子有本质的区别)。这个过程好比唤醒了脾的功能,脾开始真正有效的工作,开始把身体的“垃圾”往外排。


服用汤药一定要辨证,务必要咨询经方医生,另外,如果你没有条件服用汤药,依然可以用丸药来恢复身体,丸药虽然力缓,但是长期坚持,也是有一定疗效。健脾方面,可以用附子理中丸(北京同仁堂的大蜜丸)一天三次,一天一粒,单独吃附子理中丸容易“过燥”,可以配合温补津液的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丸一天三次一次两粒。

熬药方法:

将全部药材倒入锅中(如有附子,需要先煎90分钟),第一次煎药时间为大火烧开,小火煎50分钟,倒出药液。

将剩下的药材再加水,大火烧开,小火煎30分钟,倒出药液。

服用方法:

将两次的药液合到一起,搅拌均匀后分成两份,一次喝一份,早一次晚一次或者中午一次,晚上一次,饭后十分钟到一个小时服用。喝之前热透。


特别说明:汉制剂量一两约等于15.625g。


所选方剂,仅供参考,方剂的选用化裁一定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整体情况,如有需求,须遵医嘱。

版权声明

⊙本文为【小道经方】(微信号:xiaodaojingfang)原创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需要,在标注清楚出处的前提下,允许转载。

更多精彩的养生内容,中医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小道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