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是中医的说法,还是西医的说法?

文 / 三一养生
2018-07-27 04:12

中西医结合,在中国已经喊了数十年,而其成果就是各省大城市里的中西医结合医院,与街道里的中西医结合门诊。从现状来看,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其实就是中西医并存,本质上,是对中医和西医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什么病,中医的临床疗效更好就用中医,什么病,西医的临床疗效更好就用西医,什么病,中、西医疗法一块用疗效更好,就一块用。现在中国百姓的普遍观念“西医见效快,中医治根本”,其实就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当然这个观念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流行的误解。

这种并存式的“中西医结合”,显然并非人们真正想要追求的“结合”,也就是将中医学和西医学(现代医学)从理论到疗法,进行深度地融合,而发展出一门全新的医疗体系。

对此,国内有很多专家、学者做了尝试、试验,而来自中西医两面的质疑、否定之声也始终不绝于耳。西医方面自不必言,而许多对中医背后的医理学思维体认较深的中医,也同样抱持着否定态度,如名中医李可先生就说,中西医结合绝不可能,但能够并存。

为什么这些名老中医认为中西医真正意义上的结合无法实现?在于他们深刻认识到,中医与西医在病理学、医理学、药理学上,在对生命与人体健康的认识上,乃是秉持着两套根本不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就以对药物的认识而言,西医乃是以机械唯物论之上的“唯成分论”来进行研究,看某种药品的成份,在微观上会对人体的细胞、化学构成产生怎样的作用反应,以此来确定药物的疗效。而古代的中医则是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论出发,以自然界动植物在宏观上呈现出来的特性,来假设药性,在此之上,经由长期的实践运用来验证药效,总结用药的法度和禁忌。

例如,经典中药有这样两味药,防风和防己,防风大多生长在高山顶上,正是强风吹袭之处,而防己则多生长在山谷水泽之地,正是潮湿阴冷之处。在经典中药学的药性描述上,防风善祛风解表,而防己善利水祛湿。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古人看来,防风这种植物能够在山顶上抵御强风而生存,那么其机体里必然有一种御风、祛风的能力(不管这种能力的物质基础是什么),如果人们食用了这种植物,这种能力是否也能够作用于人的身上呢?同样,防己能够在山谷潮湿腐败之地生存,其机体里也必然有一种利水祛湿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如果能作用于人体,也就成为了治病的“药性”。

翻开现当代的诸多中医学期刊,以严格的量化科学方法,对于某种中药的有效成份进行分析研究的论文可谓比比皆是。现在有很多人攻击中医药没有科学依据,都是想当然的成见。在科学方法上,我们今天就能够找到防风治疗感冒、防己治疗风湿病的成份药理。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基于这些科学量化研究而试验出的中药配伍与剂量,在临床上疗效并不比古代中医的医方更好,甚至可以说大多差强人意。

我们知道,日本对待中医采取的是“废医存药”的态度,而发展为汉方医学,汉方医学特别推崇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出于《伤寒》的汉方药可谓十之八九。而日本的汉方医经严格的科学比较研究发现,张仲景医书中药方配伍的剂量比例,能够发挥出最佳的疗效。在张仲景的时代,量化科学的方法绝无可能,那么古人如何能够实现这一成果?这不仅是值得现代医学去反思的,更是值得我们对现代科学的方法论进行深刻反思。

在医理学方面,现在反中医的人士批判的核心,就是中医“阴阳五行”的辩证思维,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牵强附会的玄学,是找不到科学依据的封建迷信,建立在这种思维上的医学体系如何能信服可靠?

在此,我们要搞清楚,“阴阳五行”之于中医学到底意指什么?是中医学对于生命物质构成的认识吗?是中医学的成份论吗?如果是这样,那么中医就真的是迷信了。但显然不是。

阴阳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套理论工具,是抽象的哲学思维系统,是认为整个世界的运行呈现出了阴阳五行学说所表达的规律,而绝非认为世界就是由阴阳五行构成的。同样,中医上的阴阳五行概念,也是一套认知生命、阐述疾病的理论工具,是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证思维模型。就像整个现代科学的研究是建立在数学模型之上,那么,数学模型是现实存在的吗?我们能否认为,数学模型本身是思维的产物,则其上的科学认知也是迷信呢?

有人会说,现代医学对于生命的认知已经到了分子与基因的层面,这是我们实实在在可以把握的“真实”构成,更是可以微观量化掌控的,建立在这上面的医学体系,难道不比中医更可靠吗?

首先,我们对生命微观构成的认识,真的是“真实”吗?在物理学意义上,所谓的基本粒子也不过都是“理论模型”,没有实实在在的分子、原子,也没有实实在在的质子、电子,一切粒子不过是力场作用现象的“设定”而已。在量子力学上,更是意指世界的物质构成表现与人的意识活动不可分割。可以说,现代前沿物理学的认知早已超越了经典唯物论的范畴,而与此同时,所谓前沿医学的研究依然局限在近代机械唯物论的窠臼里。

在我们常识观念里,西医使用的那些看似实实在在的生物化学指标,本质上也是与“阴阳五行”一样的理论模型,而并非生命的真实。

离开这些艰深的科学实在论层面,我们姑且认为现代医学是建立在对真实的生命微观构成认知之上,那么这一认知体系在实际的医疗指导上真的是最好的吗?我们知道,若从物理学的层面上,现代化学不过都是些人为设置的理论模型,并非粒子活动的实在描述,但这一理论模型对于指导化学实验、发展化学工业非常可靠而行之有效;而科学家如果想要在物理学层面上对最简单的氢分子行为进行描述,则可能需要几屋子纸的运算,就不要提对高分子、蛋白质的物理描述了,重要的是,这种描述并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那么,现代医学建立在分子生物学上的认知模式,对于人类的医疗真的是最可靠、最有效的吗?我们对基因有了越来越充分的认识,人类的疾病真的会因此越来越少吗?这都是值得我们抛开想当然的观念,而应去深思的。

现代医学是建立在“还原论”之上,这种路径本身有其弊端,在于我们越是深入于某一微观构成,越难以在这一微观层面上,对生命现象进行系统阐释和把握,其困难就像在物理学层面上描述分子的化学行为一样,工程量极为浩大。于是,现代医学采取的方法是,将对微观构成的研究发现,直接形成某些独立量化的“指标”,然后用这些指标来评判人体的健康,和某种治疗的成效。

现代医学,就是从这些简单粗暴的“指标”开始,变得越来越不“科学”了,因为这些指标割裂了生命体微观与宏观、系统与系统之间原本复杂紧密的关联,而把人体当成了一部组装机器,哪里坏了,找到那个零件换了就可以。问题在于,人体是这样简单的组装吗?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从严格的还原论来看,关于人体健康的指标在理论上是无穷多的,而现代医学所确认的指标体系永远都只是一些片面,一个人所有的这些指标都正常,并不意味着他就是健康的,而所有异常的指标经过治疗,恢复到正常值,也并不意味着疾病的真正康复。

现实的恶果是,现代医药的研发也是由这些指标来评判的,某些指标来评判药物是否有效,某些指标来评判药物的毒副作用。如果在临床试验中,这些指标都达到理想,就意味着这一新药是成功的,可以推向病人和市场。然而,我们知道现代西药的试错率是非常高的,而很多药物的严重副作用是在数年甚至数十年之后才得以确认,要么是当年试验时的指标本身有问题,要么是当时有些重要的指标尚未被“发现”,被纳入评判体系。

是的,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如此才有进步和发展,但在医学上,试错的代价意味着什么呢?最近,权威期刊《柳叶刀》发文称,新兴的肿瘤免疫疗法导致的严重心肌炎病例大量增加,致死率高达46%。而这一免疫疗法,在推出以前,显然会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确认是安全可靠的。

与之相对,中药或者其他中医疗法,是经过了千年以上的检验取舍,抛开所谓的科学争论,从实用主义的层面上看,如果一种疾病的治疗在中、西医之间,或者说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两可,那么真正理性而保险的态度是,首先选择传统。

现代医学在病理学、医理学与药理学上的研究模式,总而言之,就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看待生命与疾病,这就是典型的近代机械唯物论思维;而与之相对,中医学则是全面、联系、发展地看待生命与疾病,恰恰表现出了真正先进的系统论思维。

我们可以说,中医学的阴阳五行模型是原始朴素的,定性而无法定量,也可以说,中医学的临床手段在今天看来,是比较粗糙的,但我们首先要肯定,中医学从一开始就走在正确的方向上。而现代医学虽然能够做到量化指标,但如果在最基本的定“性”上发生偏失,那么定“量”还有什么意义呢?

在当代,混沌理论是前沿科学的一个重要路向,被广泛运用于研究气象、水文等复杂系统的运动规律。中医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混沌理论形态,而中医学的未来,就是在现代混沌学的理论模型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化”。

至于中医学与现今的西医能否真正结合,则要看现代医学能否在基础理念上发生转变。但可以这样说,如果现代医学借鉴吸收了中医学的宏观思维,那么无论对于西医,还是人类未来的生命健康,都是极为有益的。

如果您对中、西医的是非分别,有自己的独特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与大家分享探讨。

欢迎关注:三一养生 您所认为的“伪科学”中医,可能恰恰是真正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