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桩养生 : “松”是站出来的, 不是想出来的

文 / 掌心健康说
2018-05-23 10:04

站桩,“松”是强调和要求最多的,也是最重要的,不仅因为只有身体各部位都放松了,站桩的时间才能够持续较长,才能够站得住,站得久,更重要的是,只有身体各部位彻底地放松了,体内气血才能够更好的运行,站桩才能够取得最佳的效果。所以,各种“桩法”在要求练习者如何做好“松”这个动作时,都花了不少的“笔墨”。但是感觉这些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难免过于繁杂,不仅不好掌握,反面会增加初学者的精神负担。在站桩中,为了能够放松,往往顾了这边又顾不了那边,这个动作做好了,那个动作却变了型,要么就是身体某个部位酸胀、疼痛和僵硬等机体反应交替出现,要么就是脚板灼热难挨,“火烧火燎”。站桩中出现这些情况,初学者要想做到身体放松,是完全不可能的。我通过实践发现,站桩的“松”并不是想松就能够松得了的,也并不是只要按照站桩要求站了就能“松”得了,而是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站桩过程中站出来的。

练习站桩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做到“松”,并且也很容易体会到“松”的含义,更能体会到全面的放松身体在站桩中的重要性。所以,对于初练者来说,与其花时间去仔细研究(适当看看是可以的)那些枯燥乏味的文字,不如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增加站桩练习的时间长,定下心来,坚定不移地“傻站”,用不了多久就会“功到自然成”,轻而易举地就能够体会和感觉得到“松”的内在含义。

那么,怎样站桩才能够符合要求,并且达到身体放松的状态呢?

虽然一些桩法的动作要求很多,但我实践体会到在站桩中应当注意做好以下二点:

一是必须时刻保持身体成为“一条线”的状态。这一条线是指:百会穴—膻中穴—下丹田穴—会阴穴。这四个穴位在站桩中都必须要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头部轻轻地做朝天“伸”或者叫“领”的动作,站桩中的动作就能够按照“一条线”的要求来做,身体就能够做到“站如松”,并不会前后左右摆动。

二是初学者双腿膝盖弯曲的角度一定不要太大,即“直而不挺”,“似直非直”,“似曲非曲”。站桩过程中只要坚持做到上述二点动作要求,随着桩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身体便能够轻易做到真正的放松。

当然,在练习站桩的一定阶段(因人而异,每个人时间有长短),所有练习者都有一个身体适应的过程,身体各部位会逐渐出现“僵硬、酸胀、麻木、局部疼痛和动作变形”等身体反应,而且这些“不适感”都有这么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具有持续性,二是具有反复性,三是具有移动性。所谓“持续性”,是指身体中的这些不适感会随着站桩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地出现,也就是说只要你坚持站桩,这些感觉就会在一定时间内持续出现。所谓“反复性”,是指某种具体的现象会在一定的时间内反复多次出现。如身体感觉到“僵硬如铸铁,沉重如灌铅”的现象,这一次站桩没有出现,自己认为感觉不错,比较舒服,以后不会再有了,但下一次站桩中,身体的“僵硬如铸铁,沉重如灌铅”的反应,又会再一次地出现。所谓“移动性”,是指某种具体的身体反应,在站桩中会在身体的一些部位移动。如“麻木感”,这次出现在背部,下次就可能出现在前胸部位;这次出现在手指上,下次就可能出现在脚趾上,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随着站桩时间的延长,这些感觉有在一定时间内会非常明显和突出(如僵硬和沉重感)。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经络不通,气血不畅,站桩时肌肉容易疲劳所致。

今后,随着站桩时间的积累,体内经络逐渐增粗,经络通畅性不断增强,站桩中身体的各种“不适感”就会慢慢地消失了。因此,在练习站桩前只要我们对站桩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知,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都有“提前量”的准备,当日后站桩中自己的身体遇到这些情况后,就不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精神负责和心理疑虑,就不会担心这个,担心那个,甚至担心站桩会不会出偏等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当在较长时间的站桩中身体出现上述状态时,可在保持身体成“一条线”不变和双脚不离开地面的情况下,适当做一些小幅度的肢体活动,如双脚板可以以脚掌小指这一边为支撑点,翘起脚板(约30度左右),脚趾做几次紧扣和放松的动作,用这种方法可以消除脚掌板的僵硬、胀痛和灼热感,哪边僵硬了就做哪边。同时,双手十指也可用力做几次“握拳和伸指”的动作。 如果“腰椎僵硬”了,也可在保持站桩姿势不变的情况下(两手抱球,双腿膝盖略为弯曲。),以腰椎为中心,左右“轻缓”转动腰部几次,很快腰椎僵硬的现象会有所改善。无论是手还是脚板,腰椎,在做了几次这样的活动后,僵硬、胀痛和灼热感都会立即得到缓解和改善,我们站桩时间就可以因人而异,适当延长了。

“松”是取得效果的基础,所以,初学者在站到一定时间后,在不出现身体抖动的情况,如果愿意继续站一段时间,也可在保持站桩姿势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做一些局部的身体活动是完全可以的,也是必要和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