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双补才能治贫血,血虚者多气虚

文 / 慢病帮
2017-07-02 21:29

气血两虚人多面色苍白、身倦无力、心悸、气短、眩晕、精神不振、脉细等临床现象,一经检查多有血色素低、贫血现象。

气血双补才能治贫血,血虚者多气虚

中医认为,“诸血皆属于心”,“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源头在于肾……精气充足,百脉和畅”。由此可见,血的生成来源于水谷之精气,人摄取水谷营养物质,由中焦(脾胃)吸收了饮食物的精微,通过气化作用,变成营气。脾得心火宣降之助,转化为精、津液,精之一部分贮于肾中,以待生化之用,另一部分得心火之助转化为血,以荣肢末五脏六腑。肾中先天之精得后天水谷之精气,吸收命火之蒸腾,转化为髓。髓得下焦火热之激,分化为髓之精液,精液再为命火的宣蒸转化为血,输之于机体,以为生理之用。

气血双补才能治贫血,血虚者多气虚

血的生成和调节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故中医谓“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而这些脏腑功能的充分发挥,又有赖于肾之命火温照。因此,心、肝、脾、肾功能衰弱,均可导致血虚。而血虚之形成不外乎内外因素。外邪六淫与温热侵人机体,潜而不定期出,深人化血之机,导致新血无生,这一致病因素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菌感染、原虫、毒素发生溶血为病”不谋而合。在内因上,或为七情失节;或为饮食失宜;或为失血而成;或为先天禀赋不足;或为病后房劳过甚;或为妊娠失调,而引起造血之机受阻;或消化之机紊乱,水谷不化,精微不成,发生血虚之疾。可见在内因方面与现代医学所说的“缺乏造血原料或造血器官功能障碍,或慢性失血而成贫血”基本上是一致的。

气血双补才能治贫血,血虚者多气虚

血为有形之物,气属无形之用。血之运行有赖于气,故有“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至气亦至”的理论。血由气而生,而气也必须有血为依附,才能发挥其生化、运动的作用。二者互相依赖,又互相促进,保持相对平衡。如果气血失和,就会致病。《黄帝内经》说:“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因此,血虚患者一般均有气虚,而贫血患者在治疗中应进行气血双补才有效果。

推荐偏方

太子参15克,山药、白术各10克、生黄芪15克,麦冬10克,黄精、鸡血藤各15克。水煎服,每周服1剂。本方益气补血,主治形体消瘦,肤色无泽,精神不振。

家庭食疗法

《饮膳正要》气血双补方黑驴肉500克,豆豉、黄酒、食盐各适量。驴肉冲洗干净,切块,放入锅中,加豆豉、黄酒、食盐、清水,旺火烧沸后改用小火,煮至熟烂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