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运脾阳的中药足浴方——脾胃病不可不知

文 / 国医在线
2017-07-02 21:29

足浴是一种局部药浴,是一种被中国历代医家和养生家普遍推崇的疗法。民间有“养树需护根,养人需护脚”的谚语。

中医保健理论中关于“一年四季沐足:春天洗脚,开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湿灼”的记载,正是对中药足疗功能的形象概括。对于脾胃虚弱的人,长期坚持中药足浴,对温运脾阳、强健身体将大有裨益。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奉上有效的温运脾阳足浴方,对于胃痛、胃下垂及肠胃炎都有效哦!一起来看吧——

胃痛

延胡索、肉桂、吴茱萸、丁香、荜茇各15克,乳香、没药各12克,艾叶10克。水煎浴足,每次30分钟,每日1次。适合寒性的胃痛或脾胃虚寒证。

高良姜10克,香附15克,陈皮10克,柴胡10克,佛手15克,延胡索10克,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煎水取汁浴足,每次30 分钟,每日1次。适合生气后的胃痛或肝郁气滞证。

郁金15克,大黄12 克,黄芩10克,芒硝6克,栀子10克,香附6克,生姜汁适量。煎水浴足,每次30 分钟,每日1 次。适合于火大实热的胃痛或心胃火盛的人。

橘皮、生姜、川椒各10克。用水2000毫升煮15分钟,即可浴足,每次30分钟,每日1 次。适合寒邪客胃的疼痛或外感风寒证。

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甘草5克,薄荷2克。加水3000毫升煮20分钟,即可浴足,每日1次。适合于肝郁脾虚的胃痛。

温运脾阳的中药足浴方——脾胃病不可不知

胃下垂

黄芪30克,党参20克,升麻6克。煎水浴足,每次30分钟,每日1次。用于脾胃气虚证。

五倍子15克,明矾18克。煎水浴足,每次30分钟,每日1次。用于脾胃气虚见腹泻者。

黄芪30克,五味子10克,升麻18克。煎水浴足,每次30分钟,每日1次。用于脾胃气虚下陷证。

慢性结肠炎

鲜葎草足浴液

洗净鲜葎草,加水2000毫升,煎至1500毫升,浴足,每日早晚各1次,1 剂可洗2次,15 次为1个疗程。

葎草苦参汤

鲜葎草500克,苦参50克,加水2000 毫升,煎至1500 毫升,浴足,每日早晚各1 次,每日1剂,连用7~15天。用于湿热下注证。

山药、莲子、藕、百合、菱肉各20克,水煎浴足,每日1次。用于脾胃气虚的结肠炎。

米壳20克,肉豆蔻20克,桂枝20克,吴茱萸30克,木香20克,陈皮20克。水煎浴足,每日2 次。用于生气后的结肠炎发作。

葛根50克,白扁豆、车前草各150克。水煎30分钟,去渣取汁,兑入温开水适量,使水温保持在30℃左右,浸泡双足30分钟,每日2~3次,连续3天,1天1剂。用于痰湿盛的患者。

艾叶250~300克,洗净加水1500~3000毫升,水煎待沸后去渣取汁,趁热置于足浴盆内浴足10~15分钟,水冷后,可再加热重复使用。每天3次,1天1剂,连续2~5天。用于脾胃虚寒证。

艾叶15克,胡椒、透骨草各10克。加水连煮3次,去渣混匀,浴足,每日3次,每次30分钟,每日 剂。用于寒湿盛的患者。

温运脾阳的中药足浴方——脾胃病不可不知

足浴四注意

第一,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15~30分钟为宜。在泡脚过程中,由于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心率也比平时快,时间太长的话,容易增加心脏负担。另外,由于更多的血液会涌向下肢,体质虚弱者容易因脑部供血不足而感到头晕,严重者甚至会发生昏厥。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应格外注意,如果有胸闷、头晕的感觉,应暂时停止泡脚,马上躺在床上休息。

第二,水温不可太高,以40℃左右为宜。水温太高,双脚的血管容易过度扩张,人体内血液更多地流向下肢,容易引起心、脑、肾脏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尤其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第三,饭后半小时不宜泡脚。吃完饭后,人体内大部分血液都流向消化道,如果饭后立即用热水泡脚,本该流向消化系统的血液转而流向下肢,日久会影响消化吸收而导致营养缺乏。因此,最好吃完饭1小时后再洗脚。

第四,中药泡脚最好用木盆或搪瓷盆。许多患有足跟痛、失眠、痛经、高血压病的患者,常用中药泡脚来辅助治疗。但不要用铜盆等金属盆泡脚,因为此类盆中的化学成分不稳定,容易与中药中的鞣酸发生反应,生成鞣酸铁等有害物质,使药物的疗效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