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决定寿命!是谁偷走你的“正气”?中华医学给你答案
(本文由“精诚名医汇”原创,经一点资讯平台全网首发。请抄袭者自重!)
本文理论依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列位看官,今天的话题,我们从“正气”二字说起。
关于正气,我们每一个关注健康养生的人都会知道一句话,叫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只要我们体内存有正气,病邪就不会找到我们。
“正气”是什么?正气是支持我们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发挥功能的正能量,是人体抵御疾病的御林军。
套用张景岳的话说,人之大宝,只此一身正气。
正常情况下,健康的人,都有一股子正气。随着正气的不断削弱,疾病也就越来越多。小孩子正气足,所以“没病找病”。老年人正气衰,所以百病自来。
那么,是什么削弱了我们的正气?
在众多答案中,中国卓越网络养生阅读品牌“精诚名医汇”,想要告诉你两个元凶——内伤湿滞、外感风寒。
没错,就是这两个,成了当代人正气的最大杀手。
什么是内伤湿滞?说白了,就是湿浊之气困扰脾土。我们的脾最怕一个“湿”字。湿浊缠绕,脾不运化,中焦脾胃气机不畅、升降失调,这个时候我们就容易腹胀、胸闷、恶心、欲呕、腹泻。当然,这些都还好说。最怕的是,脾为湿困,失去了它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日久,则会影响到我们一身气血的生成,以及身体内所有代谢的正常运行。
什么是外感风寒?看官须知,风、寒、署、湿、燥、火,此乃致病的六个外部因素。风寒犯表,我们就会头痛、发热、身痛、恶寒。风寒久居经脉,影响气血运行,则会带来风寒湿痹。风寒如刀,刀刀割伤我们的气血筋肉。寒邪属阴,最伤阳气,直中脏腑,会留下种种寒性的病根。
所以,我们说,“内伤湿滞”和“外感风寒”,成为影响我们正气强弱的最主要因素。
那么,我们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一举两得,将这两个因素一扫而光,从而恢复正气呢?
当然有。我们祖国传统医学经过数千年的积淀,这样的一点小心愿,是完全可以满足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和您说的千古名方。组方如下——
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3克,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各6克,藿香9克、甘草6克。研为细末,每次服用6克,配生姜3片和大枣一枚来煎汤送服。此等用量,参考自《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方剂学》。
这个办法源于哪里?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的一部官修方书,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机构统一编著而成的医疗巨著。它代表着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医学成就。即便是今天,这部书里的很多方剂,也在为人们所用。它所蕴含的杰出智慧,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身体。
看官别以为此方药味较多,实际上,它的机理并不复杂。
第一队药物,乃是藿香、白芷、紫苏。其中的藿香,既能够外散风寒,还能够化解湿滞,是表里双解的良药。白芷和紫苏,都有辛散解表、化解风寒的功能。所以你看,这三味药组合在一起,主要目的就是“对外”,将风寒之邪化解掉。这是治疗的一部分。
第二队药物,就是大腹皮、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和桔梗了。如果说第一对药物主要目的在于外散风寒,那么这一对药物,主要就是为了化解湿滞,“一致对内”。它们如何来化解湿浊之气呢?首先,这里有半夏曲,它可以燥湿、和逆、降气、止呕。还有那陈皮,可以理气燥湿。湿浊之气,因为它们俩先灭了一般威风。有形之邪易解,生邪之源难觅,不过这难不倒古人。古人认为,脾胃虚弱,乃是造成湿浊丛生、不化的根源。所以这里有白术和茯苓,用来健脾,同时起到燥湿和利湿的作用,这就是釜底抽薪。接下来,古人用大腹皮和厚朴来行中焦之气。中焦气行,则可以很好化解腹胀、腹痛之感,同时有助于祛痰湿。这就是气行痰自消的道理。同时,大腹皮可以行水。它配合茯苓的利水之功,可以让痰湿从小便排出去,给病邪以出路。
最后,配合桔梗宽胸利膈,畅达肺气,通调一身水道和气机,这就让中焦湿滞的问题化解了。
看官,这就是古人的一种恢复正气之法。聪明的中国人给它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以君药藿香为首,这就是藿香正气散。它是中国古医学的代表方剂。
它能治疗什么呢?说白了,就是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内因外因一起来打扰我们的正气。就症状来说,就是恶寒发热、吐泄、头痛、胸膈满闷、肚子疼、舌苔白腻。我们常见的胃肠感冒、急慢性胃肠炎等等,就是它的主治疾病。
自从它问世以来,不知匡扶了多少人的正气。所谓“正气”,有“正四时不正之气”的意思。四时不正之气为之而正,我们的身体,当然也就正气浩然了。
其实,说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我们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醒您,湿浊困阻脾胃,风寒外犯肌表,这是两个“偷走”我们正气的最大凶手。每一个渴望健康长寿的人,都该有清醒的认识。
文中方剂,看官需要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应用,以求万全。全文完。看官意下如何?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