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头又红又肿,你的肺里有把火!巧治酒渣鼻,中医有捷径
(本文由一点号“精诚名医汇”原创,经一点资讯平台全网首发)
本文理论依据:《医学启源》、《丹溪心法》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走进“精诚名医汇”。生活中,我们常会发现有些人,鼻尖又红又大,似肿非肿。尤其是到了夏天,周遭环境湿热,这样的现象可能更加明显。这,就是尽人皆知的酒渣鼻。
说起这酒渣鼻,不但严重影响人的形象,而且特别难于治疗。有些患者慨叹,这个病,真是一旦患上就甩不开。今天,我们想为您介绍一张中医良方,对于酒渣鼻一病有不错的治疗效果。如果您能够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应用,应该可以取得不错的疗效。闲言少叙,先把方法奉上——
黄芩15克,丹皮15克,炒薏苡仁15克,桑白皮6克,地骨皮6克,栀子15克,甘草6克,升麻10克。将这些药物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即可。另外,取少许药液,外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5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
列位看官,这个方法,不是笔者凭空捏造的。“精诚名医汇”为您介绍的每一张方剂、方法,都有着严格出处的。比如上面这张放,就出自1996年的四川中医杂志,为一张治疗酒渣鼻的当代验方。经过报刊介绍后,此方在中医界流行开来,屡屡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不错的实际效果。
其实,这个办法差不多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清热燥湿,尤其是清利肺胃之热。这一主旨贯穿始终,立意十分鲜明。因为就一般情况而言,酒渣鼻的产生,实际上就是患者肺胃有热、上蒸于面,日久气滞血瘀的结果。那么,此方到底是怎么清热的呢?
第一对组合,黄芩配栀子。其中的黄芩,性味苦,寒,入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泻肺热,同时还能燥湿。你看《医学启源》里就说:黄芩,洽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垄盛,必用之药。还有那栀子,性味苦寒,入心、肺、三焦经,功在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丹溪心法》就认为:“山栀子仁,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在其去火的功能力,泻三焦之火为最大特点,因此它是去火的要药。
列位看官,黄芩和栀子的搭配,目的是燥湿、去肺火、清三焦。这是改善酒渣鼻患者病情的基础,是改善其体质的第一步,所以首先和大家介绍。
第二步干什么?我们看到桑白皮、地骨皮和薏苡仁。其中的桑白皮性味甘,寒,入肺经,功在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在这里,我们取它泻肺热、降肺气的功能。地骨皮,性味甘,寒,入肺、肝、肾经,功在凉血除蒸,清肺降火。它的功能也在于清肺热。而且,地骨皮清热不伤阳。正如《本草述钩元》所说:“地骨皮,能裕真阴之化源,而不伤元阳”。可见,地骨皮还有一点滋阴的效果。这桑白皮和地骨皮联用,目的就是清肺热,令肺中的热壅之气得以消除。加上薏苡仁健脾、清热、利湿、利尿,这样就可以把肺中淤热随小便排出体外。可见,治疗的第二部,就是有针对性地泻去肺中郁火。
顺便提一句,列位看官,千万别小看了上面的薏苡仁。它是清脾胃湿热的要药。而肺热之所以产生,而湿热困脾是有一定关系的。脾土生肺金。母病及子。故而要想清肺热,必先清脾中湿热。
前两步完成之后,我们终于到了收尾的时候。于是,我们看到丹皮和升麻。丹皮性味苦、辛,微寒,入心、肝、肾经,功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在这里,我们取它解血中热毒的功能。升麻,性味辛、微甘,微寒,入肺、脾、胃、大肠经,同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而且它药性上升,可以载丹皮一起,让解毒之功直抵头面部。可见,这张方的收尾,就在于局部解毒,为治标之法。
由此可见,这张良方,从宏观入手(燥湿、清肺、通利三焦之热),逐渐将着眼点缩放至肺中淤热、和局部病变,层次分明,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药性集中,如尖刀一样直刺病灶。这也就难怪此方奏效明显了。
不过,由于此方性味苦寒,所以对肺中实热者有良效。但是酒渣鼻患者,问题症结并非一定是肺中实热,有的还夹杂脾胃虚寒、肝肾阴虚等多重问题。所以我们在应用的时候,要请中医师当面辩证,然后科学加减,调整用量,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全文完,您有何指教?请在评论区畅所欲言,发表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