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农民坐骨神经痛五年,中医阳和汤治疗二周后痊愈!
阳和汤方出自《外科全生集》,由熟地黄、鹿角胶、炮姜、麻黄、肉桂、白芥子、生甘草组成。
方中重用熟地温补营血,益血生精,生发元气,提高机体免疫力,辅以鹿角胶交通督脉,填精补髓,强壮筋骨,二者同奏养血益精生髓、补益肝肾之功,阴血同源,使温而不燥,同为君药;臣以肉桂温补肾阳,蒸化精气,引火归元,促发肾之机能,加强生精益血补髓之功能;佐以炮姜破阴和阳,温中有通,协调脾胃,使中焦受气取汁,化赤为血,新血生发,托毒排脓使阴疽破脓而愈;
佐以白芥子通阳散滞而消痰结,化皮里膜外之痰,以及麻黄开腠达表,使邪有出路;甘草解毒而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养血益精生髓,温补肝肾,宣通血脉,散寒祛痰之功效。此方特点是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对气血不足、寒湿凝滞诸症有效。
临床应用阳和汤较多,特别是北方寒冷地区,笔者曾较长时间工作在内蒙古,应用阳和汤治疗老慢支、肺心病、肩周炎、腰腿痛、慢性肾炎、类风关、脑囊虫、冠心病、月经不调、阳萎遗精早泄等脱疽、阴疽以外的疾病,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肺心病
张某,男,58岁,1996年1月6日初诊。原有肺心病史三年余。近日来因气候变冷,咳喘加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心悸气短,腹胀,诊断为“肺原性心脏病”。给予抗感染及强心利尿等药治疗,疗效不显,试用中药治疗。诊见咳喘,面色晦暗,口唇青紫,腹大肢肿,畏寒尿少,四肢发冷,舌紫暗,脉沉滑而数。证属阳虚水泛。治宜温阳利水化痰。处方:阳和汤加葶苈子15g、杏仁12g、桑白皮15g、毛冬青15g、山楂15g、麦芽15g、鸡内金15g。三剂后咳喘减轻,尿量明显增多,浮肿渐消,腹胀减轻,伴有大便干。守方加大麻黄用量为9g,续服三剂。咳喘明显减轻,四肢转温,但感全身无力,食纳欠佳。
上方加枳壳15g服一周后,诸证皆明显好转。
按: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虽然关系密切,但其原动力在于阳气的温熏。水之通调在肺气,水之所制在脾阳,水之所主在肾阳。
肺、脾、肾阳气虚衰,运化无力,水湿泛滥,停于中焦,上迫于肺则咳喘不宁,水气凌心则心悸不安。故以阳和汤宣通血脉,温阳散寒祛痰。
二、坐骨神经痛
邓某,男,38岁,农民。1997年11月8日初诊。久居寒湿之地。经CT确诊为腰椎(L3-L4)间盘突出,压迫坐骨神经根而导致左侧坐骨神经痛5年之久,经用西药、中药、针灸等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值寒冬,疼痛麻木日渐加剧,予祛风胜湿止痛药无效,二天前因劳累及气候变化疼痛加剧而就诊我院。诊见:患者面色苍白,纳差腹胀,腰痛并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向脚部放射,下肢酸软无力,抬腿试验阳性,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腻,脉细。证属寒湿滞留于经络为痹。治以温阳祛湿化痰,通经络。
药用:阳和汤加清风藤12g,海风藤9g,鸡血藤15g,牛膝12g。每日一剂,水煎服。七剂后复诊:自感服药后周身微微汗出,腰腿痛减,饮食增加。继服一周,痛止。随访一年,未见复发。按: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证”范畴,总由营血先虚,腠理不密,外受风寒湿邪侵袭所致。因寒湿致痹日久,气血兼虚,适值寒冬,内外同气相求,疼痛加剧势所必然。“善治者,治其生寒之源”,阳和汤养血益精生髓,温补肝肾,宣通血脉,散寒祛痰,故邪祛正安,痹证告愈。
三、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施某,女,24岁,未婚,1996年8月4日初诊。患者1993年因经期受寒,遂患痛经。每届经期必腹痛一天,经行后自行缓解,平时白带量多清稀。诊见:少腹绞痛,得热痛减,经血量少,色黯,腰酸,四末不温,小便清长,面色无华,舌淡边紫,脉沉细。经妇科检查诊为经前期紧张综合征,辨证属阳虚寒凝、瘀阻胞宫。治宜补肾养血温经,暖宫散寒化湿。处方:阳和汤加玫瑰花15g、香附10g、八月札15g,每月月经来前服三剂。连服六个月后,诸证消失,随访半年,痛经未作。按:该患者证属气血不足、阳虚寒凝,故以温补为主,选用阳和汤,切合病机,故能见效。如属阴虚阳亢而导致痛经者,则不宜使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