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中药配伍知识,你或许会想知道
作者:葳蕤
又到凤凰花朵开放的时候,毕业季来临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毕业季,当“时光的河入海流, 终于我们分头走 ”时,即将告别熟悉的校园,你是不是有太多的不舍,太多难忘的时光,你最留恋的是什么?
是不是那个你最珍惜的朋友?
曾经有那么一个人和你天天腻在一起,你们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晚自习,一起看电影,一起逛街,一起刷屏,一起分享彼此的快乐和烦恼,一路走来你们形影不离,也许是“臭味相投”,又或者是“取长补短”,你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走过了那个既迷茫又无畏的青葱岁月。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知道么,在本草的世界里也有和你们一样的最佳搭档,它们就像你和你的好朋友一样,“你选择了我,我选择了你,这是我们共同的选择”,它们是中药“药对”:中药配伍有七种情况,又叫做药性“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中药药对是一种中药的特殊配伍方法,它根据药物“七情和合”,针对一定的病症所采用的相应治法为前提,两味中药合用,其简单的配伍能够产生或消除某种作用,是临床上广为认可的、功效较为固定的两药组合,它是方剂学的基础。
下面我们来看看在中药的江湖中有哪些常见的搭档:
1.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功著。
2.麻黄配杏仁:善宣肺气而平喘止咳,治咳喘气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宜。
3.麻黄配石膏:清肺平喘兼透表热,治肺热咳喘效佳。
4.桂枝配白芍:收散并举,共奏调和营卫、散风敛营、解肌发表之功,治风寒表虚有汗每用。
5.金银花配连翘:既能清热泻火清气分之热,又疏散风热,并透营分热外泄。对外感风热、温病初起、气分火热,热入营血、热毒疮疡等证常用。
6.桑叶配菊花:善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风热或肝热目赤、肝阳眩晕及肝肾亏虚目暗不明。
7.桑叶配黑芝麻:补肝肾明目力强,治肝肾亏虚视物昏花效佳,兼肠燥便秘者尤宜。
8.菊花配枸杞子:补肝肾明目力强,肝肾亏虚之视物昏花用之效佳。
9.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之邪热效强,治少阳寒热往来效著。
10.石膏配知母:清热泻火、滋阴生津力更强,既治热病气分高热证,又治肺胃火热伤津证。
11.知母配黄柏: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效佳。
12.知母配川贝母:既滋阴润肺,又清热化痰,善治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13.栀子配淡豆豉:清散郁热除烦力强,治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效佳。
14.栀子配茵陈:清热利湿退黄力强,治湿热黄疸效佳。
15.黄连配木香:既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
16.黄连配吴茱萸:既清热泻火燥湿,又疏肝和胃制酸,治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
17.黄柏配苍术:既清热又燥湿,且走下焦,治湿热诸证,特别是下焦湿热证有效。
18.青蒿配白薇:既善退虚热、凉血热,又兼透散,既治阴虚发热,小儿疳热(兼表邪尤宜),又治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等证。
19.青蒿配鳖甲:既善清退虚热,又能滋阴凉血,治阴虚发热每用。
20.地骨皮配桑白皮:既清肺火,又利尿导热邪从小便出,且润肺而不苦泄伤阴,故治肺热咳嗽每用。
21.白薇配玉竹:既滋阴又透表,治阴虚外感。
22.羌活配独活:走里达表,散风寒湿力强,治风湿痹痛无论上下均可。
23.厚朴配枳实:主治湿浊中阻,或食积停滞或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满,以及痰浊阻肺之喘咳、胸满、腹胀。
24.藿香配佩兰:尤善化湿和中,解暑、发表。
25.砂仁配木香:化湿、理气、调中止痛力胜。凡湿滞、食积,或夹寒所致脘腹胀痛即可投用。
26.茯苓配猪苓:利水渗湿力强,治水湿内盛或兼脾虚者。
27.橘皮配半夏:燥湿化痰力强,凡痰湿滞中停肺均可择用。
28.香附配高良姜:既温中散寒,又疏肝理气,且善止痛,治寒凝气滞,肝气犯胃之胃脘胀痛效佳。
29.地榆配槐角:可治血热出血诸证,尤宜痔疮出血及便血。
30.蒲黄配五灵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善治血瘀胸肋心腹诸痛及血瘀出血。
31.石菖蒲配远志:化痰开窍,安神定志,用治痰阻心窍、心肾不交之神志异常者。
32.黄芪配防己:益气固表而祛风,健脾行湿而利水,尤其能去经络肌表之风湿.扶正祛邪,同奏健脾益气,祛风利水之功。
33.白术配苍术:二者相配,一守一走,动静相合,可使健脾及燥湿两方面的作用均得到加强。无论脾虚明显兼夹内湿,或外湿困脾、脾失健运之证,均可选用。
34.山药配扁豆:补脾以促进化湿,化湿而益助脾运,同奏调补脾胃、和中化湿之功。
35.续断配桑寄生:有较佳的补益肝肾、祛风胜湿、通利关节的作用。此外.续断与桑寄生均具有补肾安胎之功,二药配对合用、疗效得以加强。
36.当归配熟地:可生新血、滋阴精,精血同养,补血之力尤佳,广泛应用于血虚精亏所致的各种病证。
还有好些没列出来呢,大家一起来八一八吧!
PS: 亲爱的朋友,在这个凤凰花开的季节,珍惜那些正在或者曾经陪伴你的朋友,因为有一天,当你回首往事时,这些成长的坎坷、分享的片刻将成为美好的回忆呢。
<END>
资料摘编整理自《中药学专业知识》,本文由我刊原创发表,商业转载请与我刊联系授权事宜。授权及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tcmrun,欢迎广大读者原创投稿。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中药杂志】官方微信(cjcmm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