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惊奇|胃脘痛剧木乘土 色脉相参定实虚
府库徐道夫母胃脘当心痛剧,右寸关俱无,左虽有,微而似绝,手足厥冷,病势危笃,察其色,眼胞上下青黯,此脾虚肝木所胜。用参、术、茯苓、陈皮、甘草补其中气,用木香和胃气以行肝气,用吴茱萸散脾胃之寒,止心腹之痛,急与一剂,挨滚先服,煎熟再进,诸病悉愈。向使泥其痛无补法,而反用攻伐之药,祸不旋踵。
(选自薛己《内科摘要》)
疼痛有虚实之分,依据教材《诊断学》的观点,实痛的特点是突然发病,痛势剧烈,持续不解而拒按;虚痛的特点是发病时间长久,隐隐作痛,时作时止而喜按。徐母胃脘痛剧,病势危笃,极易作实证论治。“至道在微”,薛己则以补为主,以行、散为辅,终获痊愈,验证急性剧痛也有虚证。因此,必须强调四诊合参的重要性,具体到此案则要强调只有色脉相参,方能万无一失。
关于色脉相参对准确辨证的意义,中医经典著作早已提出,如《素问·五藏生成》“能合脉色,可以万全”,《难经·十三难》“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一些医家在自己的著作中也有阐释,如元代齐德之在《外科精义》言:“所以治病之始,五决为纪。盖五决者,五脏之色脉也。脉应于内,色应于外,其色之与脉,当先参应。故曰能合色脉者,可以万全也。凡为医,先需调明色脉”,再如《丹溪心法》曰:“诚能察其精微之色,诊其微妙之脉,内外相参而治之,则万举万全之功,可坐而致矣……惟其察色按脉而不偏废,然后察病之机,断之以寒热,归之以脏腑,随证而疗之,而获全济之效者,本于能合色脉而已……死生之理,夫惟诊视相参,既以如此,则药证相对,厥疾弗疗者,未之有也”。而薛己是色脉相参的忠实执行者,此案就是典型例证。
下面对医案的信息按照四诊进行整理:
望:眼胞上下青黯
闻:痛剧之呻吟声
问:胃脘当心痛剧,手足厥冷
切:右寸关俱无,左虽有,微而似绝
以上四诊信息,根据常识,因痛剧呻吟声肯定会有的,但对辨证的意义不大,故医案未有记载。手足厥冷,根据《伤寒论》,亦有寒热之分,寒者因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如《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热者因阳明热盛于内,格阴于外,阴阳不相顺接,阳气不能通达四肢所致,如《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若手足厥冷,自汗出者,属白虎汤”。因此,仅仅根据手足厥冷,尚不能辨清疾病的寒热属性。
“眼胞上下青黯”,根据五轮学说,眼胞上下属肉轮,乃脾之所主,青为肝之色,根据五行学说,肝木乘脾土。“右寸关俱无,左虽有,微而似绝”,乃不足之阴证之脉,结合病位胃脘,可断为脾虚。
脾虚外加手足厥冷,最后完整辨证:脾土虚寒,肝木相乘。准确且精细的辨证是取得绝佳疗效的基础,才有可能如本案一剂“诸病悉愈”。
薛己用异功散加木香、吴茱萸温中健脾,行气解郁,散寒止痛,无需过多解释。
本案的煎服方法有独特之处。我们常规煎服汤药是先用武火煮开,继用文火煎煮一段时间后服用,药性之不同用时亦不同。然本案所记载,“病势危笃”,需要抓紧时间抢救,所以煮开了后就立即服用,煎好后再次服用。
我们不能否定教材上的规律性的认识,但是临床实践也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规律需要遵循,但也需要通过临床实践,修补与完善规律。学习与运用中医,都需要做到知常达变,知常者易,达变者难,这是多数中医难以达到一个较高境界的原因之一。
| 本文为作者原创投稿,首发于中医家,转载请注明出处。
|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3.1.1。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下载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