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女人每个月都疼的死去活来?学会把关让你轻松远离痛经

文 / 全净通拔罐养生
2020-01-16 00:07

女性每个月都要经历月经,有的人还会出现痛经,轻微的小腹的胀感还可以承受,但是如果痛到满地打滚,需要靠止痛药要解决,那就是病了,得治。可千万别拿痛经不当回事,痛经除了从心理和身体上折磨人以外,严重的痛经可能和其他的妇科疾病有关,有的甚至会导致不孕。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按病因、疼痛性质及其发生时间不同主要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及气血虚弱3型。

西医学把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前者又称功能性痛经,系指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后者多继发于生殖器官某些器质性病变,如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慢性盆腔炎等。本节讨论的痛经,包括西医学的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功能性痛经容易痊愈,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痛经病程较长,缠绵难愈。

气滞血瘀

症状

经前或行经第一二天,小腹胀痛,怕按,甚则小腹剧痛而发生恶心、呕吐,伴胸胁作胀,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

调治方案

(1)拔罐方案: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以肝经、脾经为主。

(2)选穴:膈俞、肝俞、次髎、中极、血海。

(3)定位: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个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次髎: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俯卧,骨盆后面,从髂嵴最高点向内下方骶角两侧循摸一高骨突起,即是髂后上棘,与之平齐,髂骨正中突起处是第1骶椎棘突,髂后上棘与第2骶椎棘突之间即第2骶后孔,此为取穴部位)。

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位,屈膝成90°,医者立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为取穴部位)。

寒湿凝滞

症状

月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自觉冷痛,得温热则疼痛减轻,按小腹觉疼痛加重,经量少,经色暗黑或有血块,或有怕冷、身疼。

调治方案

(1)拔罐方案:温经止痛活血化瘀。以脾经、膀胱经为主。

(2)选穴:肾俞、中极、阴陵泉、三阴交。

(3)定位

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 (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中极:见前。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坐位,用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胫骨内侧)由下往上推,至拇指抵膝关节下时,胫骨向内上弯曲之凹陷为取穴部位]。

三阴交:见前。

(3)拔罐方法

灸+罐。可先进行拔罐,罐后在肾俞、中级等重点穴位进行艾灸。

气血虚弱

症状

经后一二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喜欢揉按腹部,月经量少,色淡质薄,或神疲无力,或面色差,或食少,大便清稀。

调治方案

(1)拔罐方案:健脾理胃,益气补血。以脾经、胃经为主。

(2)选穴:脾俞、气海俞、关元、足三里。

(3)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气海俞: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卧,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第2腰椎往下摸1个椎体,即为第3腰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

(4)拔罐方法

灸+罐法。可先进行拔罐,再配合重点穴位脾俞、足三里的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