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岁国医大师邓铁涛:专病有专方,盘点立竿见影的中医外治法

文 / 刘医生讲中医调理
2019-05-07 14:36

大家好,我是中医刘医生

运用外治法临床经验介绍

中医外治法,在广义上泛指除口服药物以外施于体表皮肤(黏膜)或从体外进行治疗的方法,如药物外洗、敷、熏、针灸、拔罐、按摩、气功,音乐疗法、体育疗法等。

—1—

拔罐治疗肾绞痛,排石止痛效如神

尿路结石常常会引起阵发性的急腹痛或肾绞痛之症状。当患者出现剧痛时,可当即使用拔火罐法治疗。

其具体操作方法与一般拔罐法相同,而吸定点则随疼痛的部位不同而改变

根据左右,痛点高者对正痛点拔其背面,痛点下者正对痛点拔其腹,其痛的位置往往是输尿管的3个狭窄点部位,上中2点火罐放背面,近膀胱点火罐则拔其腹。

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疗,不仅止痛效果立竿见影,而且能够使结石往下滑,促使其排出体外

曾运用此法治疗一肾绞痛患者,疼痛发作时便即刻对其痛点进行拔罐。经过3次治疗后,结石落入膀胱,不久后患者便排出结石。

—2—

艾灸要穴崩漏止,叩击人迎咯血愈

血崩,可把艾绒揉成绿豆大小,置于右侧隐白、左侧大敦,行直接灼灸,1至3壮即可。

曾治一妇人,月经暴至量甚多,偏偏此时手头无艾,便急中生智想到借用香烟代艾直接灸之,结果中午施灸,到了下午崩漏就得以止住了

此后以同样的方法治疗一产后大出血并休克之患者,亦是效如桴鼓。

此外,常用梅花针叩击人迎穴以治疗吐血、咯血之患者。

具体方法为:以人迎穴为中心,叩击周围直径1寸至寸半,从中心开始圆周扩大,左右各叩击1至3分钟,每天1至3次。

曾以此法治疗过肺病大咯血及胃病大吐血之患者,均获得良效。

—3—

针“阑尾”疼痛立减

刺“四缝”蛔虫自消

急性阑尾炎发作来势凶狠,腹痛难忍。此时往往先施针刺以缓急止痛,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其施针穴位首选阑尾穴(足三里穴下压痛点是穴)。

深刺阑尾穴行泻法,先刺一侧,行泻法约数分钟,继针另外一侧又数分钟,如是轮流泻法20~30分钟,然后留针1小时,于留针时可间隔15分钟行泻法1~2分钟。

经针刺治疗后,多数患者疼痛症状立减。

配合内服加减大黄牡丹皮汤,若兼阑尾脓肿,则加上三黄散外敷阑尾的腹部投影处即麦氏点,如此内外合治则效如桴鼓

治疗蛔虫团肠梗阻,亦常采用针刺疗法,而此症则首选四缝穴。

四缝穴,《针灸大成》有载,为脾经之奇穴。

穴在两手除拇指之外,其他四指之第二节下之横纹正中间。

选粗针针刺四缝穴,进针后每穴捻转1~2分钟并挤出水液或血点,逐穴施针,当八穴针完即可。

而且,若针后配合煎服胆蛔汤,双管齐下,则疗效更佳。

—4—

特色疗法治斑秃,立竿见影疗效佳

斑秃一证,其临床表现为头发成片脱落,可发生于久病、重病、体弱未复的患者,亦可在夜间“无缘无故”突然一片脱落,脱落处全无头发而平滑,边缘部有断发存在,秃发处皮肤正常。

如病势继续发展时,脱发斑会继续出现数处,而且秃斑向四周扩大,甚至和其他秃斑融合,形成全秃。

笔者认为本病主要与气血肝肾的充实与否有关,其临床上所治之斑秃并多属虚证。

治疗上,常用补血之中加以益气,补肾之中加以养肝之汤药内服为主,同时配合独具特色的外治法:

①每天晨起用白兰地酒擦全头发脚(根),脱发处多擦一些。

②如脱发面积较大,则在脱发处配合运用毫针平压挑刺患部的皮肤上,再一齐平提起。

此时患者的皮肤则被轻轻挑起,如此往返操作,把整个患部的皮肤平压挑刺一遍,每天或隔天一次。

内外治法相配合以治疗斑秃,往往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

—5—

中医亦治危重症,点舌急救显神通

中医治疗急危重症不仅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还要灵活使用传统之方药。

若危重患者出现昏迷、吞咽反射消失,笔者往往采用点舌之法救治。

即以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或含有冰片、麝香、牛黄的丸散制剂,以水溶后用棉签蘸点于舌上,当丸药厚铺舌面,则用开水点化之,化薄后继续点药。

运用点舌的方法,使药物直接从舌上吸收,从而克服了不能口服药物的障碍,使之起到醒脑、恢复吞咽反射的作用,为口服中药治疗打开大门。

曾治疗一心肌梗死合并心律紊乱、心衰、感染的患者,病人已昏迷,吞咽反射消失。

笔者诊断为真心痛合并暑入心包之证后,便急将至宝丹一枚水溶,用棉签反复蘸点舌上,当丸药厚铺舌面,则用开水点化之,化薄后继续点药。

约半小时,病人吞咽反射恢复,取得口服中药之可能,为后续进一步强化治疗争取了机会。

—6—

中药熏洗止痹痛,直达病所逐邪气

对股动脉硬化、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因脉络瘀阻而见肢体痹痛的一类疾病,笔者认为运用外洗药熏洗相当重要。

因外洗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病所,而且脉中之血得温熏热洗必加强其运行,有利于瘀阻的化解。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浸洗皮肤的药液中的某些成分可经皮肤、汗腺、毛囊吸收,渗透进入人体内,故能产生相应药效。

验方:吴茱萸15克,海桐皮、蕲艾、生姜、生川乌各12克,荆芥、红花、桂枝、川断9克,防风、羌活各9克,当归6克,细辛3克,生葱连须5条。

煎水加米酒30克,米醋30克,热洗患处,每天2次。

此方用大队温经散寒、解凝止痛、祛风行血和活血通脉之品,温行力大,更兼燥性,若内服对本虚之证容易耗阴伤血,且用方太杂,不成理法,故最宜用于外洗。

外洗从肌表直接作用于病处,既可直到病所排解风寒湿邪,使局部经脉疏通舒畅,又可内外配合,相得益彰。

而在外洗药中加入的生姜、生葱、酒、醋,主要起到了辛散酸收、走窜渗透的作用,可以加强药力的发挥,有利于肌体组织对药物的吸收。

—7—

善用小儿捏脊法,除疳消滞补脾胃

小儿疳积、小儿消化不良和食滞腹痛,常用捏脊法治疗。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属于小儿推拿术的一种。

其具体方法为:

1、患者俯卧、露出脊背,医者两手食指相对,曲按于尾骶部,以脊突为中线,一边往上推,一边用两拇指向后捏起其脊上之皮,两拇指轮番按向脊椎棘突,并捏起皮肤一步步向颈椎方向行至大椎穴止,如是反复共捏3次。

2、从第4次起,拇指每捏前2步,余4指捏紧脊皮用力上提,如是一直至大椎穴,反复捏3次。

3、最后以两拇指按于左右肾俞穴处向外分抹3次即可。每天1次,连续6天为1疗程。

笔者认为,捏脊法所捏之处,包括督脉及其左右之足太阳膀胱经,此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迫藏近背”故能调五脏六腑而补脾胃。

而脾胃为气血之海,生化之源,捏脊能使患儿之脾胃健旺,饮食增加,运化正常,当然能补气血,安五脏。

—8—

结语

实践证明,临床上采用外治法治疗某些疾病往往屡治屡效。

事实上,长期以来中医外治法因缺乏科学的、系统的理论指导,并受到某些理论的影响,极大地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

尽管几千年来人们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外治法经验,但那些民间蕴藏着的简便廉验的外治方法,却随着现代人的不重视而逐渐销声匿迹。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和重视中医外治法在临床的巨大发展潜力,并加以运用到实践中,为临床治疗某些疾病开辟一条新的有效途径。

好了,今天的中医知识就讲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