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真能祛湿吗?要知道这7种症状怎么回事,三招教你轻松祛湿!
拔罐是中医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俗话说“针灸拔罐,病好一半”。
说到“拔罐”,很多人都知道是将竹罐、玻璃罐等用火来吸附在皮肤上。那么,拔罐都有哪些作用呢?真的能祛湿吗?
从中医角度来看,拔罐属于泻法,泻多了既伤皮肤、肌肉,又伤体内正气。所以,拔罐更适合身体强壮的人,体质弱、阳虚的人就最好不要做。
拔罐,能把身体中的湿气、寒气透过皮肤进行向外渗透,在这渗透过程中能够排出这些湿气、邪气、毒素,从而让人精神百倍。
但体质好的人做个两三次也就可以了,绝对不宜多做,否则会伤正气。
另外,有些人的皮肤较娇嫩也不合适拔罐;有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以及孕妇、妇女经期、过饱、过饥、醉酒时都不适宜拔罐。
拔罐后,皮肤处于一种被“伤害”的状态,通过不同状态可判断身体情况。1,皮肤呈紫色
若拔罐部位出现紫色或者是黑紫色,说明患者的体内的血液循环出现了问题。
用中医都说法就是体内淤血,可选择活血化瘀食物多吃一些。
若皮肤发紫,同时还伴随着斑块,说明患有寒湿之症。
2,皮肤呈鲜红色
拔罐后,若皮肤变成了鲜红色,说明体内是内热,饮食上可多吃一些降火的食物。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若皮肤发红,而是色泽暗淡,仍旧是内热症状,说明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身体中出现了血枯而导致血液运行不畅的症状。这种状况一般是患有了血脂高等的疾病。
3,皮肤呈灰白色
若拔罐部位发白或没有颜色改变,说明患者体内的寒气比较重,导致身体出现了虚寒的症状。
4,罐内壁出现水
说明身体的一些部位有湿气,可选用一些祛湿的食物进行食疗调养。
5,皮肤出现水泡
这是由于体内的湿气过重导致的现象,建议就医后,选用祛湿药物调养。
6,皮肤出现褶皱
由于体内被风邪入侵,常见在冬春季,最好应该立即接受治疗,避免并且加重导致患上皮肤疾病。
7,皮肤呈丹砂红点
丹砂红点,指在拔罐后,皮肤中出现了皮纹,而罐印中则出现了丹砂红点,这是由于患者体内湿气过重造成的。
通过拔罐能反应身体状况,但拔罐有些注意:1,拔罐后不可立即洗澡。
拔罐后,皮肤处于一种被“伤害”的状态,敏感脆弱,此时洗澡非常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等,建议等上两三个小时。
2,拔罐时应注意保暖,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
3,肚脐、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破损处、静脉曲张部位、瘢痕处,乳头、骨头突出处均不宜拔。拔罐旧痕未消退前,最好也别拔。
4,拔罐后不慎起疱,应及时涂烫伤膏,或去医院处理。
拔罐有祛湿作用,但不能根治。祛湿方法还有很多,下面介绍3种,湿气重的你可以尝试一下。
一:喝祛湿茶现代生活节奏快,很多人没有时间去做些祛湿粥,可以将那些具有祛湿作用的食物按一定比例放在一起制成茶饮,比如复方茶蒲公英马蜂菜茶。
此茶方由茯苓、薏苡仁、赤小豆、芡实、砂仁、山药、马蜂菜、蒲公英、桔梗、栀子、甘草、绿豆、葛根、黑豆、百合、干姜、冬瓜皮、木瓜、淡竹叶、陈皮、荷叶、人参、金银花、菊花、紫苏叶等20多中药制成。
赤小豆,《本草纲目》记载: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赤小豆可清热解毒、健脾益胃、利尿消肿、通气除烦。
茯苓,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
砂仁,性温,味辛,用于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善于化湿行气,为醒脾和胃的良药。
蒲公英,《本草纲目》中说:“蒲公英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蒲公英用来治湿是最为适宜的,蒲公英可泻火除湿,可以改善湿热所导致的恶心、舌苔发黄等问题,对湿热引起的痘痘也有不错的效果。
薏苡仁,《本草纲目》谓薏仁 “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养颜驻容、轻身延年 ”。
栀子,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可清热祛湿、利水渗湿,健脾止泻,凉血止血、散瘀。
山药,《本草纲目》认为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泻痢、化瘫涎、润毛皮”。山药虽然没有直接除湿的效果,但是山药可以补脾,间接的可以让体内湿气排出。
甘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干姜,长于温中回阳,为脾阳衰微、吐利腹痛之要药。用于脾胃虚寒、泄泻清稀无臭味、肠鸣腹痛者。
绿豆,绿豆有健脾、清热解毒、除湿利尿、消暑解渴的功效,多喝绿豆汤有利于排毒、消肿。
芡实,入脾肾二经,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且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优势。
冬瓜皮,性寒甘,入肺、大肠、小肠、膀胱经,具有润肺生津、健脾养颜、利尿消肿、清热祛暑、解毒排脓等养生功效。
木瓜,味酸,性温,归肝、脾经,有较好的舒筋活络作用,且能化湿,为治风湿痹痛所常用,筋脉拘挛者尤为要药。木瓜还能使湿浊得化,中焦得以调和。
马蜂菜,又称为马齿苋,《本草纲目》:"马齿苋能散血消肿,利肠滑眙,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马齿苋食用价值非常高,具有清热解毒,散血消肿,祛除湿气等功效。它还含有大量的钾盐,有良好的利水消肿作用。
陈皮,中医认为,其性味辛、苦、温,入脾、肺经;有行气健脾、降逆止呕、调中开胃、燥湿化痰之功,平时在饮食上适当加入陈皮有很好健脾和胃功效。
二:灸穴位中医方面认为,艾灸具有很好的补阳祛湿的作用。在正确的穴位中进行艾灸,能有效的去除身体之中的湿邪。
1,丰隆穴
位于小腿前外侧,也就是在外脚踝肩部上面大约八寸的位置。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祛湿的穴位,每天食用艾灸条进行艾灸大约15分钟左右,能够有效的起到健脾化湿的作用,对于身体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2,解溪穴
位于祖辈和消退交界的位置中,横纹中间的凹陷位置就是解溪穴。
这个穴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全身祛湿的穴位,进行艾灸之后能够有效的解决下半身水肿的问题,最好能够每天进行艾灸十五分钟左右。
3,隐白穴
位于脚上大脚趾末节的内侧,距离脚趾甲的距离大约是0.1寸左右。
隐白穴是脾的重要穴道之一,和身体之中的小虎功能密不可分。则个时候可以在隐白穴中进行艾灸,用艾条大约5-20分钟左右就可以了,能够起到很好的祛湿的作用。
三:泡脚祛湿俗话说“寒从脚起”;据中医“冬病夏治”的观念,夏天能坚持每天泡脚,不仅能祛湿,还能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泡脚时,放些中药成分有养生功效。
1,放米酒
适量米酒倒入泡脚的热水,可刺激皮肤出汗以排出体内的酸性物质,有缓解疲乏的功效。
2,放白醋
直接在泡脚水中加入适量白醋,增加皮肤弹性,使皮肤变得光滑;
还可以祛除风湿,改善畏寒怕冷等人体不适症状;可杀菌抗菌,有助消除霉菌、脚癣、皮肤病。
提示:泡脚水温不宜过高(35℃~45℃左右即可),时间不宜过长(15~20分钟左右即可),最好在晚间21~22时这个时间段泡脚,并避免用凉水泡。
本文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