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己制作艾绒、艾条?(附加常见病三伏灸法)
导读:现在已经入伏了,三伏天是艾灸的好时候,艾灸疗法的主要材料为艾绒,艾绒是由艾叶加工而成。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此称为陈年熟艾。陈艾经捣碎捡出杂物为艾绒。目前市面艾条质量参差不齐,如有时间,不妨自己手工制作,方便又放心!
将艾叶晒干捣碎如绒,称“艾绒”,制成艾柱燃炙经穴,或染麻油引火点炙柱,滋润炙疮,至愈不痛。炙疾有奇效,能散寒除湿,温通气血,通经活络,故医家谓艾可炙百病(《名医别录》),称之为炙草。
用艾灼一次,为之 “一壮”。
蕲艾香味特别,不仅可以用来治病,还可以作调香原料。艾叶点烟能驱蚊蝇,具驱毒抑菌的功效。蕲春当地人则把蕲艾作为祥瑞之物。
蕲艾较其他艾更香,入药良,疗效佳。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叶本草不著土产,但云生田野。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渭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炙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炙则直透彻,为异也。”
据《蕲州志》载,“白艾蕲州出”。蕲艾因产地而得名。李时珍之父谓蕲艾“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炙疾,功非小补。”
艾绒的制作和选择
将当年端阳前后采摘艾叶晒干后,置于石臼或其他器械中,充分捣杵,令细软如棉,筛去灰尘及杂质梗,即成艾绒。一般说艾绒有两种:粗艾绒,每 500克艾叶可得350克艾绒,宜于一般灸;再经精加工,500克艾叶得艾绒150克艾绒,呈土黄色,谓之细艾绒,宜于直接灸法。
艾绒的特点:
艾绒点燃时火力温和,其温热能透达皮肤、肌肉深处,灸之人体愉悦温暖。
质优、少杂质且存放日久的艾绒,施灸的效力疗效愈佳,反之则差。
艾绒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施灸的疗效。
不仅如此,劣质艾绒,燃烧时候火力暴躁,易使病人有灼痛感,难以忍受。含有杂质较多的杂质艾绒,燃烧时艾炷常有爆裂的流弊。新制的艾绒,含挥发油较多,施灸时火力过强,故应选择陈久的艾绒为佳,正如《本草纲目》所说:“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易伤人肌脉。”
故《孟子·离娄》早有“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
艾绒手工制作过程
1
于每年五月端阳节
采新鲜叶宽肥厚的蕲艾
将采集的艾草去枝干只留艾叶,并将艾叶置于阳光下晾晒至干,
自然晾晒绝非烘干机可比。
2
晒干后的艾草长期储存,
使用时经过第一次分拣,拣出杂质枝干等。
拣出的杂质,粗艾草梗、杆、小砂子、碎石子。
手工精捡,滤除杂质。
机器制艾绒,沙石泥土俱入,
不可与人工同日而语。
3
将第一次分拣后的艾叶放到石臼中,
捣1000余下。
石臼难求,
家中的捣蒜之器可代之。
4
千锤百炼后的艾叶,
再经第二次分拣。
二次分拣后的艾叶再入石臼中,
又千锤百炼,捣2000余下,
方成细绒。
捣出的艾绒,
精挑细选的第三次分拣。
再细小的杂质,
也逃不过劳动者的双眼。
5
三次分拣的艾绒,筛除细末,
筛后的艾绒经过第四次分拣。
出成品艾绒。
人工虽繁,
亦有捣之不尽杂质残余。
不完美之处恰恰恰恰证明了其完美。
机器制艾绒,钢铁搅拌之下,
砂石俱灰飞烟灭,非好艾绒也。
所谓物极必反。
6
艾绒集而艾柱(条)成
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
以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
艾绒捏压越实越好,
根据需要,
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三种,
称为大、中、小艾炷。
捣碎干燥的艾叶,
将艾绒摊平在纸上,
卷紧即可成为艾条。
艾绒卷以桑皮纸为佳。
7
功成!
附录:
灸
常见病的三伏灸法
1、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咳嗽、咳痰或气喘的症状出现在两年以上,每次发作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作,春夏缓解。
穴位:初伏取天突穴、大椎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育俞穴;
中伏取双侧定喘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
末伏取膻中穴、双侧百劳穴、命门穴、双侧肾俞穴。
药物:白芥子、生甘遂、延胡各一份,细辛半份,烘干磨粉,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饼状,备用。
具体操作:把做好的药饼放在上述穴位上,用30×30mm橡皮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病情轻重而定,15周岁以下和病情较轻的贴4~6小时,其他的贴6~8小时。从初伏的第1天开始贴,然后中伏、末伏的第一天各贴药1次。
2、哮喘:
症状: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表现。最典型的症状是呼气的时候很难受,发作性的时候有哮鸣音出现。严重的需要坐起来才能正常呼吸,经常干咳或咯大量白色泡沫痰。哮喘容易在夜间及凌晨发作,秋冬寒冷的季节常常会病情加重。
穴位:取大椎穴、双侧肺俞穴。
药物:白芥子、甘遂、细辛、延胡索等研末,治疗前1天用姜汁及凡士林调成膏状备用。
具体操作: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施灸。在穴位上放约2.5×3cm、厚约0.3cm的鲜生姜片,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cm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三次。然后把调好的膏药贴到穴位上,一般贴4~24小时以后撕掉即可。
3、过敏性鼻炎:
症状:喷嚏、鼻痒、流涕和鼻堵是最常见的四大症状。通常是突然和剧烈的打喷嚏;鼻痒,鼻涕多,但是经常是清鼻涕;鼻子不通气,还常伴眼睛发红、发痒以及流泪,甚至头晕、头痛等症状。
穴位:初伏取双侧百劳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膏肓俞;
中伏取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脾俞穴;
末伏取双侧大杼穴、双侧肺俞穴、双侧肾腧穴。
药物:甘遂、麻黄、细辛、半夏、麝香,各等分研成粉末,加新鲜的姜汁调匀,做成直径约为10mm,厚约为3mm大小的膏药饼,备用。
具体操作:分别在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第一天贴药,穴位按照上面的次序,每次贴药保留4h左右。
4、预防感冒:
症状:平常体质虚弱,气候稍微变化或到寒冷季节极易感冒的人。
穴位:大椎穴、双侧风门穴、双侧肺俞穴、双侧定喘穴、双侧膏肓俞穴。
药物:生白芥子、细辛各1份,甘遂、玄胡各半份,烘干研成粉末,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做成直径为2.0 cm,厚约0.5 cm大小的药饼,正中放少许麝香,备用。
具体操作:将新鲜生姜切成5分硬币厚,2 cm×2 cm大小的姜片,放在大椎、风门穴上,在姜片上放直径为1cm的圆锥形艾炷,先灸到局部皮肤潮红,连续灸三次。然后把做好的药饼放在穴位上,用风湿膏固定。每次贴药时间视年龄而定,15岁以下者贴4~6 小时,15岁以上者贴6~24小时,从初伏的第一天开始贴,中伏、末伏各贴药1次。
以上这几种疾病是三伏灸中最常见的,其实,凡事属于阳虚或者寒凝的疾病,都可以用“冬病夏治”的方法来治疗。
禁
三伏灸禁忌症
三伏灸虽然是解除“冬病”的捷径,可不是所有的病都适合用三伏灸的方法。
有一些身体很壮、或是患有热性疾病的人也来“凑热闹”,
在此告诫大家,三伏灸不能包治百病,是有禁忌症的。
一切属于热性的疾病都不适合用“夏治”的方法,因为夏天是火热的季节,三伏灸选择的中药都属辛温大热的,热天用热药,无异于“火上浇油”。例如咳喘但是伴有发烧的患者、肺结核活动期伴有咯血的人都不能用“三伏灸”法治疗,从中医角度说,患有这些疾病的人,或者阳盛,或者阴虚,总之体内都存着不少的“火气”,如果再用热性的药物,会使阳更盛,阴更虚,不仅会加重发热、咯血等病情,甚至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还有,皮肤娇嫩或有破损,以及少数极易过敏的患者也禁止用“三伏灸”,“三伏灸”又称“发泡灸”,药物贴敷之后会使皮肤发热、充血,甚至起泡,就是皮肤正常的也要细心护理,否则容易引起局部感染。所有“三伏灸”虽然对小儿支气管炎、免疫力低引起的感冒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两岁以下的小儿由于皮肤娇嫩,为了您的孩子,还是“忍痛”放弃吧。
另外,患有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的人,也不能用“三伏灸”来治疗。因为药物贴敷后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反应,如加快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的速度等,这些反应会加重心肺的负担,引起水肿、心慌、气急,严重的还会发生心衰。心肺功能不全在老年人中多见,所以建议老年朋友们在选择冬病夏治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再慎重。
三伏灸的注意事项
灸后的护理上就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情:
1、敷药前应先洗澡或清洗干净要贴敷的穴位;
2、贴敷当天避免吹电风扇、空调,禁止洗澡;
3、如果局部皮肤出现瘙痒时,不要用手搔抓,可以用手掌轻轻拍打患处,防止抓拍后感染;
4、贴敷4~24小时后,局部如果有发痒发热,皮肤发红为正常;如果疼痛难忍,皮肤有水泡,涂烫伤膏或紫药水;如果水泡超过0.5cm,最好去贴敷的医院,让医生处理;
5、贴敷24小时内不能晒太阳,要注意休息;
6、贴敷后1个月内忌烟、酒,禁食生冷腥味及辛辣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