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补气,无汗补血,艾灸是气血的发动机
夏天天热,容易出汗,这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反应,说明人体经络通透,出汗可帮助身体散热和排毒。
但有两类人的汗就不太正常,一是动不动就汗流浃背,一是怎么都不容易出汗。这两类人夏天都比较难熬,因为汗出得太多,身子会感觉发虚,汗血同源,出汗多容易伤血、伤元气;汗出得太少,体内的湿气和毒素又不能及时排除。
但是这类不适,西医检查似乎又查不出什么问题,中医却有说法:卫气虚则多汗,营血虚则无汗。这话出自清代医学家程文囿所著的《医述》。
一、为何说气虚多汗,血虚无汗
首先我们这里的多汗不是指盗汗,即睡后汗出,醒后汗止,盗汗多由阴虚而致,而白天的多汗多由气虚所致。
卫气属阳,行于脉外,如同卫士守护着体表,卫气虚会导致“卫表失固”,门户大开,皮肤的腠理少了这个卫士的保护则门户大开,体内津液易外泄,出现多汗,出汗多仅补水,治标不治本,因为根源在于气虚。
古代医家有“自汗多属阳症”之说。“阳”与“气”常相提并论,在生理情况下,称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而在病理情况下,常称阳气虚衰或气阳不足,即所谓“气虚之甚者为阳虚”。
所以在不少出汗病例中,既有阳虚的症状,又有气虚的症状。表现在:神疲肢软,少气懒言,汗出畏风,容易感冒;或特别怕冷,喜吃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营血属阴,内有津液,如果营血虚了,我们体内的津液因之而不足,会出现无汗的症状。许多月经不调,比如经量少的女性朋友,一般都很难出汗,其实就是血虚的原因。
二、到底是谁“偷走了”气血?
1、思虑过多
对人体气血消耗最大的首先是情绪。脾统血,过多的思虑最伤脾;肝藏血,一旦肝郁气滞过久,气血必虚。很多人吃完药或者艾灸后感觉很累,其实这就是气血亏虚的反应,说明人体回到蓄养状态了。
2、快节奏的生活
包括追求刺激,这些做法都极大地透支人体库存的元气。
熬夜是消耗气血的主因。因为晚上主阴,白天主阳。血就是阴,晚上是养血的时候,你不睡,怎么可能不气血亏呢?
三、血虚无汗的灸法
第1步:调脾胃
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补气血,第一步是健脾暖胃。气血亏虚,光靠吃很难解决的,因为脾胃本就不好,难以消化吸收,还是需要用艾灸等方式来进行经络调理。
最调脾的穴位:中脘穴、关元穴、阴陵泉、足三里
第2步:养肝血调肾精
肝藏血,主疏泄,调气机,有助脾胃运化,“肝郁则脾虚”,郁闷暴怒的情绪会损伤肝、脾,导致气血耗伤。此外,“人卧血归肝”。因此,切忌生气、熬夜,也不要让身体过度劳累。
肾主精生髓,能化生气血。没有了肾阳的温煦,脾胃的消化就出问题。没有肾阴的滋养,肝阳就会偏旺。艾灸是补肾的第一大法,更是养血的良方。
护肝的穴位:肝俞、期门、太冲、行间
养肾的穴位:肾俞、命门、太溪
四、气虚多汗的灸法
如果你是肺气虚:气短自汗,易感冒,面白舌淡。
取穴:太渊、肺俞、太溪
肺气虚的话,刮痧配合艾灸,治疗如虎添翼,效果是非常好的。另外,中医讲,“肺主白色”,除了山药,多吃一些白色食物,如百合、梨、银耳、马蹄、麦冬等,都有助于保护肺气。
如果你是脾气虚: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适,易疲倦,大便溏薄,面黄。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合谷。用灸既能提神回阳,又能祛邪除湿,治疗脾气虚非常对症。
五、艾灸出汗,排的全是毒素
夏季,温度高,湿度也高,湿气要有去处,夏季最简单的除湿方法就是出汗。很多人反映,艾灸后会大汗淋漓,尤其是夏天灸,不知道这样汗下去会不会把自己灸虚。
如果感觉良好,那这种出汗对人体有很多好处,此时出汗就是排毒素。但如果第二天有虚弱的表现,就说明艾灸的量和时间太过了,可以灸下太溪、足三里等滋阴的穴位
夏天艾灸时最好不要开空调,灸完后如果要使用,不要正面对着吹,温度不要开得太低,注意颈部、腹部保暖。
艾灸养生专业公众号:
【艾灸匠心居】获取更多精彩灸疗资讯
功能:艾灸养生知识发布、在线灸疗问诊、穴位查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