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昼夜啼哭,艾灸辅助调理,赶紧了解一下!不手术!

文 / 崆峒养生汇集
2021-01-14 18:27

小儿疝气有脐疝、腹股沟斜疝等。常见于出生后6个月或1-2岁。

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营养失调、胎毒内蕴、感受寒邪、久病正虚、寒凝气滞、手举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疝气。

在这些复杂的原因当中,以肝经受寒、气血凝滞最为常见。肝经自足大敦穴处上行,沿大腿内侧向上,相交环绕阴器,再致小腹部。当肝经受寒,气行受阻,血而凝滞,容易造成腹股沟部位的突起,从而为疝。

一般来说,疝气的孩子在脐部或腹股沟处出现的肿物是时隐时现的,哭闹或用力腹压增强时容易出现,安静则消失,严重时伴有腹胀、呕吐、不能进食等症

中医治病,以本治标。

在这里,可以选择一种简单易行的疗法——艾灸。

不过,小孩子自制力较差,艾灸时要特别注意,避免烫伤;灵活掌握艾灸时间,以小孩子感受舒适为标准;3岁以下的小孩子,非专业人士建议在专业艾灸人士指导下操作。

艾灸调理小儿疝气,不打针不吃药

方案一:艾灸腹部痛点(神阙)

调理:

1、采取艾灸神阙,小腹部痛点(阿是穴),每次每穴艾灸5-10分钟,使宝宝感觉热热的。

用艾灸给孩子调理疝气,孩子会很舒服,没有副作用,几日内就会看到很好的疗效。

在艾灸和温热的作用下,会快速促使疝内容物自然回缩还原;增强腹壁、腹膜组织弹性和强度,杜绝疝内容物反复突出,在艾灸的温热和药气的作用下,起到了温阳散寒,理气生机的功效,治疗干净彻底。

2、还可以每天给孩子揉肚子,手法要轻,每天一到两次。这样即对孩子的康复有力,也同时促进了母子之间的交流。

方法:叫孩子平躺,双手搓热,手掌向下,平放在宝宝脐部,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推揉。这不仅可以加快宝宝肠道蠕动进而促进排便,并且有助于消化。每天1-2次,每次100下。这叫补气。

方案二:艾灸大敦穴+阿是穴

1、对于这种疝气,艾灸大敦有较好的保健调理功效。

《针灸大成》说:“大敦:主诸疝,阴囊肿。”《玉龙歌》中记“七般疝气取大敦。”《胜玉歌》载:”灸罢大敦除疝气。”

大墩,即大树敦也,形象的表现了本穴生发的特征。它是肝经的首穴。肝经的水液在此生发,像泉水一样不断向外流出,因此此穴又名水泉穴,历来是治疗肝脏慢性病必不可少的保健要穴,疏肝理气的作用最强。

2、对于疝气来说,艾灸大敦消除肝经的寒气和凝滞的气血,气顺血行,从而解除疝气造成的囊肿。

《医说续编》记载:“一男子,病卒态暴痛不住,倒于街御,人莫能动,呼张子和数之。张引经证之,邪气客于足胶阴之络,令人卒癌,故病阴丸病也,急灸大敦二穴,其痛立止。”因此,小儿疝气,艾灸大敦是不二的选择。

3、另外,在艾灸大敦之余,如果再灸一下疝气的痛点,也即阿是穴,会更益于病愈。

由于疝气的痛点是身体敏感脆弱的部位,因此可以选择隔姜灸:选用一块老姜,切成薄片,敷在患病那侧的腹股沟内上方,即腹股沟管的腹环处。再取蚕豆大的小艾柱放在姜片上,点燃而灸,让热气通过姜片慢慢渗入肌肤,驱寒散气、温经通络。

这时,要注意孩子的体位,防止乱动而使姜片移动或者艾柱脱落,因此稳定宝宝的情绪非常重要。当艾柱燃尽后,即可停止。

灸后皮肤会出现潮红或水疤,一般不用处理,不久会自愈。

疝气不同,艾灸取穴不同

【灸疗辨证】

根据病因病机的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寒疝、气疝、水疝、疝、狐疝。

寒疝及水疝以灸法为主,狐疝,气疝, 疝可针灸并施。狐疝如小肠坠入阴囊不能回收,甚至发生嵌顿,以及睾丸积水久久不能吸收的病例,应采用手术治疗。

这里以寒疝、气疝、水疝和疝为例介绍:

1.寒疝

(1)症状表现:症见阴囊肿硬,疼痛牵引睾丸及小腹,自觉阴囊及小腹寒冷或睾丸胀痛偏坠,遇冷加重,阴茎不举,手足厥冷,喜暖畏寒,小便清长,舌苔白厚,脉弦紧。

(2)灸疗原则:温化寒湿,疏通经脉。以取足厥阴、足太阴、任脉和有关奇穴为主。

(3)灸疗处方:关元、三阴交、大敦穴。

(4)随症加穴:①阴囊冷痛者,加囊底、气海;②睾丸坚硬拘急控引少腹者,加天应穴、行间、曲泉。

2.气疝

(1)症状表现:常于阴囊肿胀坠痛,牵引小腹。缓急无时,常因恚怒、哭号、过劳而发作。甚至烦躁腰痛,畏寒肢冷,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2)灸疗原则:疏肝理气或益气举陷止痛。

(3)灸疗处方:大敦、期门、三角灸、太冲、归来。

(4)随症加穴:如欲补气升陷以止痛,可再加关元穴。

3.水疝

(1)症状表现:本病多为一侧性阴囊局部肿胀,逐渐增大。鞘膜积液所致的肿物,其表面光滑,有波动感,透光试验时光线可透过,阴囊皮肤正常,肿物多呈卵圆形,一般不引起疼痛,肿物较大时有下坠感,过大则影响行动。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细迟或细濡。

(2)灸疗原则:散寒利湿,逐水行气。以取任脉、足厥阴、足太阴及足阳明经穴为主。

(3)灸疗处方:神阙、关元、曲骨、归来、大敦、三阴交、三角灸、阿是穴。

(4)随症加穴:①肿胀疼痛甚者,加行间、阑门、囊底;②肾阳亏虚者,加肾俞。

4.疝

(1)症状表现:症见阴囊肿大,按之坚硬,有压痛,有下坠感,舌质紫暗,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迟或弦滑。

(2)灸疗原则:行气利湿,消肿散结。

(3)灸疗处方:大敦、阳池、章门。

(4)随症加穴:如为痰热瘀结,可加阴陵泉,以清泄湿热。

温馨提示:因人体差异大,以上灸法处方,仅供参考,请务必亲自体会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