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 | 艾灸祛湿气、排余毒,千万别错过!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暑时,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50°。
《月令七十二候》说:“处,止也,暑期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处暑即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有炎热向寒冷过度的节气。
处暑三候
鹰乃祭鸟:
处暑之日“鹰乃祭鸟”,说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冷酷地搏杀猎物。先猎之物要先陈列为祭,古人称之为“义举”。
天地始肃:
后五日“天地始肃”,这个“肃”是肃清,天气因“肃”而清,因“肃”必“肃杀”所以肃清后必带来萧瑟之气。
禾乃登:
再五日“禾乃登”,禾是五谷各类,天气肃杀后,庄稼才有收成,成熟曰“登”。
处暑艾灸祛湿、排毒
处暑的到来,代表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但此时外界的暑湿之气还没有完全退去,所以祛湿邪扫余毒依然重要。
传统中医:艾灸具有很好的补阳祛湿的功效,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治病手段,在正确的穴位之中进行艾灸,不仅能够有效的祛除身体之中的湿邪及毒素,同时还具有预防很多疾病的作用。
北京宛灸堂为灸友推荐处暑节气艾灸:中脘穴、足三里、丰隆穴、承山等穴,祛除体内湿毒。
1、中脘穴
取穴方法: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肚脐上4寸。
取穴原理:
艾灸中脘穴,能够有效缓解胃部和肠道所出现的各种疾病以及症状,还可以促进肠胃蠕动,这样能够帮助身体快速排出多余的脂肪和废弃物,起到排毒祛湿的效果。
2、足三里
取穴方法: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取穴原理:
足三里穴归属足阳明胃经,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生发胃气、燥化脾湿、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等作用。
3、丰隆穴
取穴方法:
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一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取穴原理:
具有调和胃气、祛湿化痰、通经活络、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艾灸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
4、承山穴
取穴方法:
人体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穴与昆仑穴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取穴原理:
承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承山穴一方面是全身承受压力最多筋、骨、肉的集结之处,另一方面又是人体阳气最盛的经脉的枢纽,艾灸此穴能够振奋太阳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施灸方法:
1、艾条灸:
点燃宛龙灸(凤凰灸)艾条一端,用艾火一端对准施灸穴位,距离皮肤3cm左右,如局部有温热热舒感觉,即固定不懂,可随热感、时间调整艾火与皮肤之间的距离,每次施灸10—15分钟,以灸至局部红晕为度。
2、灸具灸:
使用宛龙灸(凤凰灸)艾灸套盒简单、方便、安全,将宛龙灸(凤凰灸)艾柱插在柱针上并点燃,调好风门,放进麂皮绒虑烟布套中,固定在施灸的穴位之上,每次施灸20分钟左右,以灸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处暑后日常注意事项
1、穿着:
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2、睡眠:
早睡、早起,应当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治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3、室内: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可不开空调,开窗使空气多流通,让秋杀之气荡涤暑期潮热留在房内湿浊之气。
4、防病:
此时气候变数较大,雨前气温偏热,雨后气温偏凉,易引发人的风寒或风热感冒。
5、饮食:
多吃果蔬,果蔬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的功效,且含大量水分,果蔬还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B及无机盐、纤维素,还可以改善躁气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6、运动:
适当运动健身,避免大量出汗,以免伤阳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