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里 这么做百病消!原来这么多年都过错了!

文 / 针灸推拿正骨
2019-07-26 06:20

三伏天,请不要食冰镇的水、饮料和食物,会促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冬天之所以怕冷、手脚凉都是三伏天不注意导致,要想使体内的寒气排出,请坚持在伏天喝热水,会把体内多少年深入骨隨的寒气逼出来。一年一度的伏天请对身体且行且珍惜!

三伏天里“热”着过才养生!

“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民间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人是恒温动物,人的体温要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夏季,自然界阳气正足,温度、湿度都比较高,人体为了调节环境温度,就需要适时开合汗毛孔,将体内多余的湿热排出体外。一旦违反自然规律,就很容易生病哦~

01

吹空调不如流一身汗

古语有个说法,叫“冬不炉,夏不扇”。意思是说,冬天不要过分接近火炉,不然就会使阳气受到干扰。夏天不要一个劲儿的扇扇子,应让身体自然排汗。

人本身就要是顺天时,冬天接受寒冷的刺激,夏天体验炎热的考验,让身体多出出汗。而如今我们夏天空调,冬天暖气,太舒适了,身体迟早会出毛病。

所以,夏天就应该让自己大汗淋漓,身体才痛快!

02

喝冷饮不如喝热茶

夏天很多人会喝冰镇饮料来消暑,殊不知如此最伤脾胃。虽然天气热,其实喝热茶比喝冷饮更解渴更养生。

一杯热茶,出点汗,闷热之气得以宣泄,顿时就会感觉清爽无比。

03

凉水冲澡不如热水泡脚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大热天的,全身毛孔处于打开状态,这时立即冲凉,寒湿之气就会侵袭人体,导致风寒湿邪。

夏季“热养”不如多用热水泡脚。热水泡脚能够使气血运行通畅,促进身体气血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修复身体细胞。

04

吃凉菜不如泡生姜水

夏季很多人通过吃凉菜解热气,更有甚者还把凉菜放到冰箱里冻一冻再吃。这其实大错特错,吃凉菜与喝冷饮一样,耗伤伤脾胃,不如多喝点生姜红糖水。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夏天就应该用姜等食物来温中散寒,把生姜、大枣一起煮水,调以适量红糖,温中散寒,健运脾胃。

05

露脐装不如换常服

在夏天,女性更需要“热养”。女性的热适应比男性差,尤其是体质比较寒的女性,更该注意避免受凉。因此,夏日里女性要注意腰、腹、腿足及后背的保温。建议换上平常的夏装即可,不可追求标新立异而总穿露脐装。

三伏天艾灸胜吃千年人参!

由于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气最热,气温最高,阳气最盛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体腠理疏松,经络气血流通,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为温煦经络驱散体内寒邪的最佳时机。

加之精心选取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作用的膀胱经及督脉腧穴进行敷贴,相得益彰,共收扶正祛邪之功,故而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

★第一大好处:根除一切疾病根源的时机

梅雨季节,许多中老年人一会腰痛,一会腿疼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体内寒、湿气重的缘故。

在中医里祛寒除湿治疗之法就是艾灸。三伏天,正是天地阳气最盛之时。通过艾灸,双重阳气注入体内,温阳驱寒,从此病魔远去,岁月不老,健康与你同在。

◎腰腿痛取穴

肾俞、腰阳关、足三里、阿是穴。

◎颈椎痛取穴

大椎、颈四椎旁、肩井、阿是穴。

◎慢性支气管炎取穴

大椎、肺俞、膻中、脾俞、丰隆。

◎消化不良取穴

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

艾灸法:

取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上午10:00-11:00最为适宜。

★第二大好处:温肾壮阳,元气充足

元气阳气充足,夏不怕热,冬不怕冷,精力、耐力旺盛。总之,元气充足的表现是真正意义的健康特征。古时医家常用“神奇”来说明艾灸的功效和作用。

根据临床实践,命门和神阙穴组方,壮阳第一,三伏采用灸法,会感到有热感从穴位直透体内,灸命门可培补肾气,振奋肾经,使阳气充盛行;神阙属任脉,为生命之根蒂,灸之可扶阳固脱。二穴相配具有温肾壮阳,回阳固脱之效。

★第三大好处:延年益寿

宋代名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

“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抚阳保命,延寿之法,艾灼第一。”

真元乃元气、阳气,所以,元气是生命之本,是健康之本,长寿之本,福德之本。

中老年人,如果在三伏天坚持灸关元穴,尿频尿急、前列腺问题不光自己解决了,还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第四大好处:修心养性,也是最佳时机

从中医的角度讲,是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所致,那么,夏季艾灸,人体正处于散发的时令,天时的阳气与艾灸的纯阳之气,进入人体,那么,风、寒、湿、暑、燥、火等邪气被天地之双重阳气赶出体外,因此,血液越来越清净,身体得以轻松,宁静自然。

所以,三伏天艾灸即能祛病、又能强健身心,真正意义的修心养性。

三伏天艾灸,最适合冬病夏治的六种病症

三伏天做艾灸是最好的改变虚寒体质,祛湿驱寒养生的方法,为您分析几种夏季常见亚健康问题,并且如何利用艾灸帮你一起守护阳气,健康养生。

症状一:空调病

炎炎夏季,很多人会选择躲在冷气充足的室内,然而走到室外时又瞬间感受强烈的热流,冷热交替,温差极大,很容易引发感冒及周身酸痛,这种情况以肩颈部最常见。因为颈部正中属足太阳膀胱经及督脉。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寒邪入体太阳最先受之。而督脉则主“一身之阳”。

保健方法:艾灸温阳法

取穴:大椎穴

作用:温阳散寒。

症状二:咳喘

对于慢性咳喘患者来说,如果患者有痰多清稀,面色白,舌淡苔白腻,或滑腻苔,或伴有打喷嚏、流清鼻涕,遇冷则咳嗽哮喘加重,怕冷者。也可以在夏至时做艾灸来进行治疗。不少患者因在此时治疗而获得明显效果,甚至痊愈。

保健方法:艾灸温肺法

取穴:肺俞穴

作用:温肺止咳,化痰平喘。

症状三:暑湿证

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保健方法:艾灸祛湿法

夏季多雨多湿季节,可常灸以下穴位以温胃祛湿。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作用: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症状四:皮肤病

夏季湿气重,是微生物等活动频繁的季节,细菌、真菌、蚊虫、螨虫活动能力增加,故皮肤病成为高发疾病。杜绝皮肤病的重要点在于:保持居室整洁和自身清洁,天气晴好时,应勤晒衣物、被褥,不给致病生物营造生长环境。饮食清淡,尽量避免饮酒、吃牛羊肉等发物。对于婴幼儿,应保持其皮肤的干燥,防止湿疹等疾病的诱发。对于内有湿浊,外受风寒引起的舌苔白腻、怕冷,甚至便溏型荨麻疹、湿疹等瘙痒性皮肤病也可以采取艾灸的方法缓解和治疗(但仅限于寒湿型)。

保健方法:艾灸止痒法

取穴:曲池、合谷、血海、委中

作用:疏风止痒,温阳利湿。

症状五:慢性腹泻

夏季腹泻的病因多为贪凉太过或饮食不洁,导致寒湿或湿热内生,从而诱发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发生。而素来就脾胃虚弱,经常便溏者,则更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阳气。应该吃温热的东西,拒绝吃冰箱取出的冷饮、生冷食物,夜间尽量不持续开空调或调高空调温度,并注意睡眠中裹好腹部。除此之外,您也可以从夏至起每日艾灸,以保护自己的阳气。

保健方法:艾灸温阳法

取穴: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

作用:温补脾肾,散寒止泻。

症状六:宫寒

女性每到经期就怕凉、痛经,总感觉小腹凉凉的,或者宫寒不孕,伴有性欲冷淡、月经后错、稀发,经量少,经色暗,腰部冷痛。不妨也趁夏至阳气旺盛时赶紧艾灸,温一下自己的阳气吧。夏至阳气最旺时,艾灸治疗可是比平时效果提升N倍哦~

保健方法:艾灸温宫法

取穴: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

作用:温补肾阳,温宫散寒。

一年之中祛病扶阳最好的这段时间,千万不要错过了!

今天投票环节

怀不上孕!为什么现代生活中怀孕越来越难了?原来我们父辈的年代怀孕很容易,十个八个的生。怎么到了我们这个年代怀孕生孩子就变成这么难的一件事呢?专家观点:不孕跟月经的规律性有密切关系。

女性月经时期的四个阶段及调经养生法:

第一阶段:月经,出血的阶段。

第二阶段:月经后第一周--补血。这个阶段很多女性都有疲劳、干燥、睡眠不好,易困倦的感觉,一般被认为血虚。

第三阶段:月经后第二周--温阳。阴阳开始旺盛,身体开始排卵,各方面机能都准备好去排卵,这个阶段就需要温阳。

第四阶段:月经后第三周--化瘀。临近下一次的月经之前,反而是一种瘀滞的状况,因为内膜增生厚要排出,子宫内血充足,这个阶段要想办法化瘀。

此方法适用于所有成熟女性(过了青春期之后,月经开始规律。有一种非常好的激素分泌状态,所以想延缓衰老,保持青春靓丽,身体内在的机制就要调动起来)。


搜索微信公众号:zhentuizixun 查看中医培训班课程

每日更新中医知识,最新技术培训。